我國歷史上雖然有較為發達的水利事業,但水利建設卻長期滯后于農業的發展,加上自然方面的原因,使得干旱成為我國農業發展最大的不利因素。由于降雨量少,我國北方地區農業生產經常面臨干旱問題。在古代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的自然經濟條件下,興修水利工程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相比之下,充滿智慧的我國勞動人民,通過改進耕作方法,提高了農作物的抗旱能力,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一、畎畝法
畎畝法是在我國北方地區最早出現的一種以蓄墑保墑為中心的抗旱耕作方法,又稱壟作法。畎畝法的特點是:在地勢高的田里,將作物種在溝里,而不種在壟上,稱為“上田棄畝”;在地勢低的田里,將作物種在壟上,而不種在溝內,稱為“下田棄畎”。高田種溝不種壟,有利于抗旱保墑;低田種壟不種溝,有利于排水防澇,且有利于通風透光。
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逐漸崩潰,畎畝法作為當時的基本耕作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由于這一時期農田土壤的突出特征是存在“畎畝”,所以當時人們把畎畝作為農業的代名詞。經過西周至春秋戰國長期的壟作實踐,大約在戰國后期,人們對壟作的經驗進行了初步總結,從而為我國壟作理論與技術奠定了初步基礎。《呂氏春秋》“任地”和“辯土”上所總結的壟作理論與技術大概有以下三點:一是提出了“上田棄畝”和 “下田棄畎”的原則。即高田旱地要放棄壟臺不種而種壟溝;低田濕地要放棄壟溝不種而種壟臺。壟作的目的在于創造高低不平的微地形差異,以便在不同地勢和水分的條件下,分別采取高田低作或低田高作的辦法。二是提出了“畝欲廣以平,畎欲小以深”的壟形要求。認為只有壟臺寬而平,壟溝窄而深這種壟形規格,才能“下得陰、上得陽”,充分有效地利用地力和光能,達到高產豐收的目的。同時指出,“大畎小畝”和“高而危”的壟形都是不合規格的。三是提出了“稼欲生于塵,而殖于壑者”的要求,為人們創造合理的耕層構造指明了方向。這一時期的壟作法由于受人力耦耕和耒耜這種耕具的限制,還比較粗放。
二、代田法
西漢王朝建立后,實行獎勵人口增殖、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發展小農經濟的政策。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流亡的農戶逐漸返歸故土,促進了西漢前期的社會繁榮,也推行了新農具和推進了農機技術的改革,出現了代田法的耕作方式。
代田法是由畎畝法發展而來的,基本結構也是由“畝”和“畎”,即壟和溝組成,是戰國時代畎畝法的繼承與發展。代田法由于引入新的動力和農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在耕作管理技術上也作了相應的改進,基本上形成了我國直到近代仍在應用的農業生產技術。由于它在一個生產周期內,壟溝和壟臺互換位置,所以叫作代田。代田法是低作與高作的結合,在春季播種時以及幼苗時是低作的,即播種在壟溝里,但是在夏季中耕除草、培土之后,就成了壟作。由于代田法在每個生產周期中,壟溝和壟臺互相變換了位置,而它又總是在壟溝里播種,于是就產生了輪番利用土地的效果。即原來種莊稼的地方(壟溝)就休閑起來,原來休閑的地方(壟臺)就利用起來。這樣,代田法就繼承和發揚了戰國時代的“息者欲勞、勞者欲息”的土壤耕作原則。代田法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它是在同時同地的條件下,通過壟溝互換的辦法,實現了土地的輪番利用與休閑。
代田法在春季實行低作,有利于防風抗旱,在夏季實行高作,有利于排水防澇,特別是它具有“壟溝互換,輪番利用”的優點,所以它在當時被譽為“用力少而得谷多”的耕作方法。東北地區至今仍在采用以壟作輪耕、扣交替、壟溝互換、輪番利用為特征的傳統耕作方法。種和扣種是東北地區固有耕作方法中兩種最基本的方法。所謂扣種,就是破舊壟、合新壟的壟翻方法;所謂種,就是原壟開溝播,不進行耕翻。這不能不說是代田法的遺風至今尚存,說明代田法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三、區田法
漢代除了代田法外還有一種抗旱高產、多種形式的區田法。西漢晚期,土地兼并日益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解決耕地缺乏的主要途徑是提高耕作技術,爭取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區田法也就應運而生。
區田法的田間布置有兩種形式:寬幅點播區田和方形點播區田。以方形點播區田為例,先深挖作區,方區的大小、深度、區與區之間的距離,依土壤肥瘠和栽培作物不同而有所差異。區田法沒有引入新的動力與農具,僅在耕作、管理技術上比戰國后期的耕作法有所改進,但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不論是畎畝法、代田法,還是區田法,也不論是壟作法還是平作法,都必須面臨如何減少土壤水分的散失,以及如何解決翻耕后平整地面和破碎土塊等問題。漢代采用的是耕耱結合的方法,即在翻耕后用“耱”來耱平地面和耱碎土塊,以減少土壤水分的散失;魏晉時期,則在耕耱之間又加上了“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體的旱地耕作技術體系。從此以后,我國北方旱地耕作技術就形成了。
在我國歷史上的自然災害中,旱災居首位。我國的北方旱地又是發生旱災的主要地區。解決干旱問題首先在于興修水利,而在水利事業滯后的情況下,采用抗旱耕作則不失為一種更為行之有效的辦法。自農業誕生以來,北方農民就在為抗旱不懈努力,并取得了偉大成就。抗旱耕作技術是我國農業乃至中華文明在長達數千年的時間里得以持續發展的原因之一。
(本刊編輯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