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長豆角主要病害
1.疫病
(1)發病癥狀。長豆角葉片、莖蔓及莢果染病后出現水漬狀暗綠色病斑,隨著病情發展,病斑顏色逐漸加深,莖蔓變細縊縮、倒折死亡,莢果失水變細彎曲,濕度大時病斑產生白霉并發生軟腐。
(2)流行因素。病菌在土壤或種子中越冬,條件適宜時侵染發病。連陰雨或雨后轉晴、田間濕度大、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性差、 連作重茬、偏施氮肥、澆水過勤過大時,長豆角疫病易發生和流行。
2.灰霉病
(1)發病癥狀。長豆角葉、莖、花及豆莢均可染病。莖部染病后,病斑中間呈淡黃色、邊緣呈深褐色,田間濕度大時病斑上長出灰色霉層,空氣干燥時病斑裂開;葉片受害后產生輪紋病斑,隨著病情發展病斑破碎;莢果染病后出現褐色病斑,病情加重后莢果發生軟腐,田間濕度大時病斑上長出灰色霉層。
(2)流行因素。病菌在葉片、莖蔓等病殘體上越冬,條件適宜時侵染發病。溫室大棚長豆角灰霉病發生普遍,低溫高濕條件下發病嚴重;露地長豆角灰霉病發病率不高,即使夏季田間濕度大、溫度高, 發病率也極低。另外,連作重茬、過量施用氮肥、栽培密度大、清園不及時等,可導致該病大流行。
3.炭疽病
(1)發病癥狀。葉片發病后,邊緣有黃色暈圈的淡褐色不規則病斑,隨病情發展,病斑相連造成植株大面積枯死;莖部染病后,初生梭形或條形病斑,后病斑凹陷龜裂,其上出現濃密黑點,發病嚴重時整株死亡;豆莢受害后,初生圓形或不規則形褐色凹陷斑點,田間濕度大時病斑溢出粉紅色黏稠物。
(2)流行因素。病菌隨病殘體及帶病種子傳播蔓延。多雨、多露、天氣陰涼時,長豆角炭疽病容易蔓延流行;陰雨天田間排水不暢、 栽培密度大、豆類作物常年連作、偏施氮肥時,該病易蔓延。
4.角斑病
(1)發病癥狀。葉片受害后出現多角形灰斑,隨病情發展病斑變為紫褐色,田間濕度大時病斑反面產生灰色霉層;豆莢染病后出現不凹陷的褐色霉斑。
(2)流行因素。病菌通過帶病種子傳播蔓延,連作重茬、偏施氮肥、管理粗放的田塊長豆角角斑病發生嚴重。
5.枯萎病
(1)發病癥狀。葉片受害后,出現水漬態形狀不一的病斑,后萎蔫,隨病情加重,整株葉片萎蔫(早晚癥狀不明顯,中午明顯),幾天后整株枯萎死亡;莖蔓染病后,受害部位變褐收縮,田間潮濕時病部出現粉紅色霉層,發病嚴重時整株死亡,割開染病部位,可發現維管束變褐色。
(2)流行因素。病菌隨病殘體在土表越冬,可存活多年,通過帶菌肥料、雨水及流水傳播蔓延。田間調查發現,長豆角枯萎病的傳播蔓延與耕作方式、水肥管理、天氣條件有關,土壤黏結、連年重茬、 澆水過勤過多、排水不暢、田間濕度高、施用帶菌肥料或未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作基肥、氮肥用量過大時,長豆角枯萎病發生嚴重。
二、綠色防控技術
根據病害流行因素,結合氣象資料,及時、準確地發布病害預報, 確定防控方案;綜合運用健康栽培及生態調控手段,提高長豆角植株的抗病能力;減少初侵染病原菌基數,創造不利于病菌侵染的環境條件;科學施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以達到安全、經濟、有效控制病害蔓延的目的。
1.農業防治
購買正規無病種子,播種前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浸種消毒處理,培育無毒種苗。避免連作,最好與蔥、蒜類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基肥施用腐熟無菌有機肥,平衡追施氮、磷、鉀肥及微量元素肥,避免過量施用氮肥;盡量采用滴灌或噴灌方式補水,避免大水漫灌, 及時排除田間積水,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提高其抗病能力;及時摘除老葉、病葉、病花、病果等并集中銷毀,減少再侵染源;嚴格控制棚內溫、濕度,及時通風除濕、降溫,提高棚膜透光率,創造不利于病菌生存的環境條件;采收后清潔田園,最大限度地降低病原基數。
2.化學防治
疫病可選用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8%雷多米爾錳鋅可溶性粉劑6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噴霧防治;灰霉病可選用100億個/毫升多黏類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500倍和10%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1000倍混合液,或70%烯酰·嘧菌酯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噴霧防治,也可每畝用10%速克靈煙劑或45%百菌清煙劑250克于夜間熏煙防治;炭疽病可用25%吡唑嘧菌酯乳油2500倍液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3000倍液噴霧防治;角斑病可用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5%噻枯唑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枯萎病可選用25%咪酰胺乳油,或70%噁霜靈粉劑,或50%異菌脲粉劑1500倍液灌根防治,連灌2~3次。
(山東省鄆城縣農業農村局? 趙性寶? 曹孔元? 郵編:27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