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 韋瀟

摘 要:開展鄉鎮檔案工作有助于夯實鄉村文化根基,推動鄉村地區“扶志”“扶智”事業,促進鄉風文明建設。有效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鄉鎮檔案工作是一項由多元主體推動落實村史檔案、非遺檔案、紅色檔案和少數民族檔案建設,且涉及治理體系、資源體系、利用體系和安全體系的系統工程,其實現需要各主體協同配合、資源集散有度、成果廣推普惠。
關鍵詞:鄉鎮檔案;檔案工作;文化振興
分類號:G275
Research on the Rural Culture Revitalization with Assistance of Township Archives Servic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Zheng Hui1, Wei Xiao2
( 1.Graduate School of Guangxi Minzu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6; 2.Management School of Guangxi Minzu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6 )
Abstract: Carrying out Township archives work will help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culture, promote the cause of supporting
ambition and supporting wisdom in rural area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The township archives work that effectively serves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hat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village history archiv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red archives and ethnic minority archives by multiple subjects, and involves the governance system, resource system, utilization system and security system. Its implementation requires the cooperation of all subjects,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wide promotion of benefits.
Keywords: Township Archives; Archives Works;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鄉村文化是生活在共同環境中的鄉民,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風俗習慣、道德情感、社會心理、價值觀、行為方式等一整套認知系統,[1]是鄉村存在與延續的根基,鄉村文化振興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2]我國的檔案事業在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3]和《鄉鎮檔案工作辦法》(以下簡稱“《辦法》”)[4]也對鄉鎮檔案工作服務鄉村文化振興提出新要求。當前學界對鄉鎮檔案工作的研究集中于鄉鎮檔案功能、開發利用等方面,對鄉鎮檔案工作服務于鄉村文化振興的研究成果較少,本研究便由此展開。
1 鄉鎮檔案工作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闡釋
1.1 夯實鄉村文化根基
挖掘鄉村民俗和地情檔案,可以留住鄉愁記憶、延續鄉村文脈。如汕頭市濠江區積極探索東湖村檔案工作,挖掘與利用當地地情、民俗、歷史檔案,在保留鄉村風貌的同時,充分展現了鄉村特色。[5]
1.2 推動“扶志”“扶智”
推動鄉鎮檔案工作,挖掘涉農檔案信息資源,一方面可以“扶志”,幫助村民樹立致富信心與身份自豪感;另一方面有助于“扶智”,指導和幫助鄉村群眾提升綜合素質,推動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發展。丁青縣協雄鄉便積極引導下轄的夏拉村貧困戶轉變思想觀念,挖掘當地民俗檔案資源,設立生態扶貧助農項目,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實現脫貧。[6]
1.3 實現鄉風文明目標
通過整合鄉鎮檔案,挖掘其文化價值,在鄉村群眾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傳統美德宣傳教育,可以充分發揮鄉鎮檔案教化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如江蘇省張家港市便利用鄉村歷史、民俗等地情檔案和紅色檔案,教育群眾,創建文明鄉風。[7]
2 鄉鎮檔案工作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要素
鄉鎮檔案工作與鄉村文化振興事業相輔相成,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涉及主體要素、內容要素和體系要素。這便要求厘清三大要素的基本表現。
2.1 主體要素
(1)黨政部門領導鄉鎮檔案工作。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各級黨政機關在農村文化事業發展上給予更多政策支持,改善鄉鎮檔案管理工作條件。
(2)縣、市級檔案部門監督指導。縣、市級檔案主管部門是鄉鎮檔案工作質量的“把關人”,對鄉鎮檔案工作進行監督指導,推動鄉鎮檔案工作發展。
(3)鄉村企事業單位融入。一方面,鄉村企事業單位是鄉鎮檔案的重要來源之一,檔案部門要積極收集其產生的反映鄉村變化的檔案資源,確保檔案材料齊全完整、規范統一;另一方面,企事業單位也是鄉鎮檔案資源的開發者,其以市場力量的身份融入鄉鎮檔案開發之中,是鄉鎮檔案工作的有效主體補充。
(4)村民自主參與。鄉村文化振興要順應村民“求富”心理,充分發揮村民的主力軍作用,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支持鄉村文化能人,鼓勵其自主參與鄉鎮檔案尤其是特色檔案的管理工作,激發內生動力。
2.2 內容要素
(1)村史檔案。村史檔案是鄉村文化的載體,村民通過村史檔案可感受到自身與鄉村之間的聯系,產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及自信,繼而踐行自我文化管理。[8]遼寧省本溪市農村經濟委員會按照一村一冊的要求,在全市40個鄉鎮287個自然村都建立了檔案,實現了市縣鄉村四級檔案共管、資源共享,助推農村文化發展。[9]
(2)非遺檔案。鄉村非遺檔案是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與智慧的結晶。建立、保護、開發鄉村非遺檔案有助于盤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繁榮鄉村文化。廣西田東縣便發掘“中國民間文藝之鄉”文化寶藏,形成了所轄十鎮“一鎮一節”的節慶文化格局。[10]
(3)紅色檔案。重視鄉鎮紅色檔案資源,講好鄉鎮紅色故事,不僅是賡續紅色血脈的應有之義,也是弘揚鄉村紅色文化的重要途徑。福建省清流縣長校鎮對多個紅色文保單位進行總體性修繕,聯合多方力量,建成多個紅色文化傳播陣地,主動輸送當地文化,助力文明鄉風的傳播與構建。[11]
(4)少數民族檔案。我國共有1248個民族鄉(鎮),擁有大量的少數民族檔案資源。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及自身條件的限制,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文化面臨生存危機,急需建檔存史,進行緊急搶救和保護。[12]
2.3 體系要素
根據《規劃》要求,鄉鎮檔案工作體系應當從治理體系、資源體系、利用體系和安全體系四個方面進行構建(四個體系之間的關系見圖1)。
(1)構建鄉鎮檔案治理體系。鄉鎮檔案治理體系是鄉鎮檔案工作順利開展的保障,“依法”“科學”“為民”是其構建原則。“依法治檔”要求加強檔案法規體系建設,及時做好本地區檔案規章制度及標準規范的廢改立工作,完善鄉鎮檔案行政執法檢查機制和鄉村文化保護機制;“科學治檔”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的方式、方法、策略和技術力量融入鄉鎮檔案治理工作,加快推進檔案資源信息化建設,加強鄉村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治檔為民”從人民群眾的立場出發,滿足人民群眾檔案利用與精神文化需求,讓鄉鎮檔案資源服務于民,真正實現鄉村文化振興。
(2)構建鄉鎮檔案資源體系。鄉鎮檔案資源建設是鄉鎮檔案工作的中心內容,包括村史村志檔案、鄉村非遺檔案、鄉村紅色檔案、鄉村少數民族檔案等,為鄉村文化振興儲備了資源,給鄉村文化傳承搭建了橋梁。當前鄉鎮檔案收集、保管工作機制不夠完善,加之社會變遷影響,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檔案實物大量消亡,鄉鎮檔案建檔工作刻不容緩。
(3)構建鄉鎮檔案利用體系。鄉鎮檔案文化價值需要通過檔案利用得以實現。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鄉鎮檔案工作尚未受到應有重視,鄉鎮檔案資源利用總體缺乏深度和廣度。一方面,鄉鎮檔案部門對鄉鎮檔案文化資源建設在文化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力認識不足;另一方面,鄉鎮檔案利用模式多元化不夠,偏重于文書檔案的利用,忽視了其他類型檔案的利用。鄉村文化振興需要構建合理的鄉鎮檔案利用體系,豐富檔案利用資源,拓寬檔案利用渠道,提升利用服務質量,促進鄉村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繁榮。
(4)構建鄉鎮檔案安全體系。檔案安全是鄉鎮檔案工作的底線。引發鄉鎮檔案安全危機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硬件設施不完善,受疫情和精準扶貧工作結束的影響,近年來鄉鎮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獲得的財政支持減少,檔案設施設備的配置面臨資金壓力,危及鄉村文化存儲與利用場所安全;二是鄉鎮檔案工作人員素質難以保證,廣西壯族自治區在鄉鎮從事檔案管理工作的人員以兼職為主,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檔案培訓一年一次,課時短且內容多,導致參訓的鄉鎮檔案人員對很多檔案管理知識和技能難以快速吸收消化,危及鄉村文化載體與信息安全。科學完善的鄉鎮檔案安全體系亟需建立健全。
3 鄉鎮檔案工作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保障
3.1 多方協調配合
多方協調配合是提高鄉鎮檔案工作理論與實踐水平,服務鄉村文化振興事業的重要方式。第一,黨政機關與檔案部門積極與各鄉鎮協調開展檔案工作;第二,文化機構、教育部門積極響應,深入開展鄉鎮綜合文化服務工程,將公共文化服務事業與檔案工作有機結合;第三,發揮新聞媒體的宣傳作用,提升檔案事業影響力;第四,激發鄉鎮企事業單位、人民群眾活力,主動配合鄉鎮檔案工作,保護鄉村文化資源;第五,科學技術融入檔案工作,實現文化資源共享。
3.2 資源集散有度
一方面,有序聚集鄉村檔案資源,壯大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廣泛吸收社會資金,完善檔案保管條件,保障檔案安全;另一方面,鄉鎮檔案工作各主體協同合作,合理分配人、財、物資源,開發鄉村檔案資源,提供不同渠道利用,服務鄉村文化振興。如四川省廣元市以鄉鎮、村為重點開展檔案工作,首先明確各方職責,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做好檔案的收集與分類,抓細落實檔案資料的形成、收集、整理、歸檔、移交五個關鍵環節,保證檔案工作效率和質量,以供利用。[13]
3.3 成果廣推普惠
鄉鎮檔案工作產生的文化效益也需惠及鄉鎮各機關單位、社會團體以及人民群眾,以此形成良好循環,真正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目標。浙江省畈田蔣村依托支農項目,挖掘村莊名人檔案,合力打造檔案文化品牌,帶動本村文化發展,獲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等稱號,為鄉鎮檔案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益參考。[14]
3.4 管理機制優化
鄉鎮檔案為鄉村文化振興服務,需要優化當前管理機制。第一,健全鄉村檔案管理法規標準,為鄉村文化振興保駕護航。鄉鎮檔案工作除了依據《規劃》和《辦法》之外,還可以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合理制定更加細化的鄉村檔案工作的規范標準和實施細則。第二,健全鄉鎮檔案工作組織機制,縣級檔案部門可以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整合檔案資源,形成鄉村檔案部門與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檔案工作的聯合機制。第三,健全鄉鎮檔案開發機制,通過對鄉鎮檔案文化內涵的開發、利用,豐富鄉村文化生活。第四,健全鄉鎮檔案工作的考核機制,把檔案工作納入鄉鎮和村級政府的年度工作考核體系中,切實提高檔案工作的地位。
注釋與參考文獻
[1]張克俊,龐淼,甘庭宇.四川農業農村發展報告(202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10.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1).
[3]中辦國辦印發《“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J].中國檔案,2021(6):18-23.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鄉鎮檔案工作辦法》正式公布[EB/OL].[2022-01-17].https://www.saac.gov. cn/daj/tzgg/202110/cfedea3b3de0425c92a1458cbf4fe711.shtml.
[5]余丹.汕頭濠江建設宜業宜居宜游幸福濠江[N].南方日報,2021-06-23(D04).
[6]王能生,劉倩茹,張曉明,等.丁青縣協雄鄉夏拉村瑪呢莊園的脫貧“處方”:扶志扶智拔窮根[EB/OL].[2022-01-23].http://www.xzxw.com/xw/xzyw/201712/ t20171217_2064619.html.
[7]王健,郁齊麟.把握導向,唱響服務“主旋律”——張家港市打造檔案服務鄉村振興新模式[J].檔案與建設,2021(3):52-54.
[8]董長春.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村史文化場館的價值取向[J].檔案與建設,2019(10):43-46.
[9]此處參考本溪市農村經濟委員會內部文獻《本溪市鄉村檔案》。
[10]唐旭,姚媛.廣西田東縣:“五個統一”推進“五個振興”[EB/OL].[2022-01-22].http://www.agri.cn/V20/ZX/ qgxxlb_1/qg/202012/t20201228_7585087.htm.
[11]福建清流長校鎮: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EB/OL]. [2022-01-22].http://www.moa.gov.cn/xw/qg/202102/ t20210208_6361536.htm.
[12]王萍,盧林濤.傳統村落檔案研究——現狀、困境與展望[J].檔案學研究,2017(2):15-20.
[13]加強檔案工作統籌協調提升檔案服務發展能力[J].四川檔案,2021(4):11-12.
[14]蔣國勇,應小麗.社會認同視野下鄉村檔案文化建設的實踐邏輯——基于浙江省畈田蔣村的調查分析[J].檔案學通訊,2014(1):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