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世紀初,伴隨著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西方現代美術觀念對越南美術特別是繪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時越南著名旅法藝術家武高談的作品中充滿了對民族民俗風情以及宗教題材的浪漫與唯美。20世紀50—70年代,東南亞正在經歷反對殖民者的民族獨立斗爭,此時期的繪畫作品在主題選擇上產生了變化,此期間,越南美術界成立了抵抗組織,用繪畫的方式反映越南軍民在民族獨立斗爭中的頑強意志,涌現出了很多圍繞民族獨立等革命歷史題材繪畫作品,我們從博物館保存的這一時期珍貴的作品中,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越南藝術家們對故土和人民的熱愛,同時這一時期的繪畫作品也承載著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越南繪畫的發展進入到一個轉型的時期,這一時期繪畫作品中的形象取材大多來自農民、工人、革命軍以及知識分子等有著熱烈愛國情懷的底層人民,與中國近現代美術發展的特定階段有著相似性。同時也不難看出越南藝術家對于自身民族文化繼承和發展的民族自覺性,對歷史主題性繪畫創作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意識以及特定的歷史時代背景的研究都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20世紀50—70年代;民族獨立斗爭;歷史主題性繪畫
一、民族文化大背景
19世紀50年代,法國殖民者入侵越南,19世紀80年代越南王朝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藩屬”關系,從此越南人民開始了長期的民族獨立斗爭;1940年日本入侵越南,1941年越南獨立同盟成立,民族獨立斗爭進入新的階段;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同年法國殖民軍卷土重來,越南人民又開始了長達9年的全國抗戰;1954年越南北部國土擺脫了殖民者的控制;1955年美國在越南扶植傀儡政權,從此形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1961年美國在越南開啟了長達12年的局部戰爭;經過越南人民持久不懈的抗爭,1975年,越南最終實現了全境解放,1976年越南正式宣布實現全國統一。本文所研究的正是20世紀50年代到 70年代這一歷史變動時期的越南歷史主題性繪畫,在這樣動蕩的時代背景中,人民的精神家園更需要一種生發于民族自信中的力量并且能夠凝聚在一起,美術家通過藝術作品所傳達出的反抗侵略者、民族獨立斗爭等主題性的繪畫理念是具有特定文化歷史研究價值的。我們可以從繪畫創作中感受到在不斷的民族斗爭中,越南人民昂揚向上、爭取民族獨立的樂觀與必勝的決心。
1946年12月,越南的民族解放戰爭爆發,越南的藝術家團體經過藝術討論定義了繪畫創作“民族化、科學化、大眾化”的主題性創作的新方向。1954年10月,越南北方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同時也開始了國家統一的斗爭,因此美術的發展變化也隨著當時政治的需要發生了改變,主題性繪畫成為了重要的國家宣傳手段,題材選擇主要圍繞生產勞動和革命斗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由藝術家金仁生創作的漆畫作品《新黨員的招募儀式》。從這一時期主題性繪畫中的人物造型與色彩能夠清晰看到越南藝術家對民間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在表現力上既體現主題也能展示出本民族繪畫的特點。所以深入研究越南的主題性繪畫創作的發展,對我國廣西的主題性繪畫表現與地域性特色結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有利于兩地的藝術文化交流。
二、20世紀50年代越南繪畫風格的形成
20世紀50年代正是越南經歷重大歷史變革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繪畫創作主要表現內容有農民的生產活動以及革命斗爭,在作品中可以看到越南的民間藝術以及法國殖民時期對歷史繪畫題材表現上產生了極大的作用,其人物造型質樸、用色簡潔,在繪畫語言上大多采用平面化的處理方式,因而形成了獨具越南特點的歷史主題性繪畫風格。這一時期的越南美術家繼承了本國優秀的繪畫傳統與亞洲各國的多種藝術語言,開創了越南現代美術的新局面。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陳文謹的《讓我們一起參軍》、阮世玉的《碗》等。在水粉畫《游擊隊員練習槍法》中,生動描繪了游擊隊員在軍事訓練中的認真與熱情。這一時期的藝術家非常明確繪畫作品與時代背景的關系,他們將個人的意識與祖國的命運完美地展現在繪畫作品之中,可以看到越南的歷史主題性繪畫發展一直緊跟社會發展的方向。這種狀態持續至今,這與越南政治、歷史、文化所經歷的變革息息相關。表現題材上,越南藝術家具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他們熱愛生活,以藝術介入生活。在越南歷史主題性繪畫中,于材料的選擇上不僅僅有油畫,還有大量的漆畫、水彩和水粉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在越南的歷史主題性漆畫作品中,大量地采用綜合材料的繪畫媒介,豐富了繪畫語言的表現力。越南的歷史主題性繪畫大大突破了傳統的表現手法,在繪畫媒介的綜合性和風格的多樣性方面都得到了較大的拓展。
三、西方藝術對越南的影響
越南在這一時期的繪畫吸收了西方繪畫的技法,同時繼承了越南傳統繪畫的審美趣味。1925 年,當法國人創立越南美術學院時,法國印象主義繪畫經過了革命性的變動。西方現代美術觀念對越南美術特別是繪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讓越南繪畫煥然一新,同時審美觀念、視覺習慣、技術和材料的使用互相沖突,特別是西方和東方文化的差異,給越南繪畫帶來發展的機會,但也帶來重大的挑戰,這時期的代表性畫家有黎譜、阮家智、蘇玉云等。比如從畫家黎譜工筆畫作(圖1)中可以明顯看到作者雖然在人物的特征以及畫面的意境表現上都是帶有越南本土特點的,但在繪畫的表現手法上則融合了西方的寫實方法。從構圖上看,畫面中的女子以慈祥、溫柔甚至是憐憫的目光看向懷中抱著的兒童,以及兒童手指向上,表情舒緩并帶有一絲克制。這些圖像的內容與表現的方式上與西方的宗教題材繪畫有暗合之處,讓觀者不禁想到達芬奇或是拉斐爾筆下的圣母。除此之外,阮家智1944年的作品《芙蓉花邊的少女》(圖2)中人物的表現是一種寫意的表達,表現的越南少女形象是飄逸、嫵媚的,通過大色塊的簡單處理后,運用富有動感的線條來對形象進行描繪,作品中的形式語言是一氣呵成的。從中不難看出法國繪畫的奔放與熱情,以及對人性的刻畫,比如法國的后印象派畫家高更,其運用平面的繪畫語言,通過強烈的色彩與質樸的人物造型構建作品中各個部分,畫面中飄逸靈動的線條則像馬蒂斯繪畫中的線條組織。從這些早期就讀于越南美術學院的藝術家身上,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越南的繪畫在他們的身上發生了比較明顯的變化,雖然西方世界對越南以及東南亞進行了殖民統治。但與此同時,西方的文化藝術輸出尤其是法國對越南繪畫在現當代語境下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四、20世紀50—70年代的越南社會變革與繪畫風格的變化
隨著越南人民民族獨立斗爭的開展,藝術界的仁人志士也在用手中的畫筆,運用藝術的語言在進行著抗爭。從越南藝術家黃積鑄的漆畫作品《逮捕美國戰俘》(圖3)中感受到那種濃烈的紅色中蘊含的革命激情,在平視的視角中運用敘事的方式描繪了這一歷史時刻。人物的造型樸實、生動,從中也可以看到越南民族繪畫藝術的自身特質。如果對比高更的繪畫作品《大溪地的婦女》(圖4),我們不難發現,以法國為代表的西方繪畫風格對越南歷史主題性的繪畫語言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兩幅作品雖然在畫面表現的內容上有很大區別,但從人物造型的處理方式以及色彩的歸納上都有相通之處。與此同時,也可以看出越南藝術家在把握這一時期民族性與繪畫作品的繪畫性上具有獨特的面貌,既體現了主題性繪畫的主題性表達,也不失作為繪畫作品的繪畫性。在筆者看來,越南藝術家這一優秀的繪畫素養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也決定了越南繪畫在東南亞以及西方世界中的地位。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1959年春天的陽光》《新黨員的招募儀式》等。在《新黨員的招募儀式》這幅作品中,作者概括了1946—1954年期間越南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斗爭的愛國情懷與英雄情懷,畫面構圖嚴謹、人物造型穩定,突顯當時戰壕內士兵的莊嚴與緊張氛圍,這是越南美術作品中以革命戰爭為創作主題的杰出作品。
五、各國歷史主題性繪畫的面貌
革命歷史題材在古往今來各個國家和民族中都屢見不鮮,由于法國對越南進行了長期的殖民統治,所以在文化藝術的輸出上也對越南的本土繪畫產生了影響,并且法國在近代美術中表現社會事件和重大主題也出現了不少優秀作品。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根據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事件,于1831年創作了浪漫主義杰出繪畫作品《自由引導人民》,成為主題性創作的偉大作品。上述歷史主題性繪畫作品已成為美術史上的經典之作。
我國現當代主題性美術創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圖示特點。20世紀20—30年代,進步的美術工作者積極提倡藝術社會化,號召藝術家應承擔起“美化社會的責任!”1931年“九一八”事變,藝術家參與到救亡圖存、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行列中,反抗侵略、民族獨立成為美術創作的重大主題,藝術救國成為中華民族藝術的強音。1935年,徐悲鴻在《對王少陵談話》中說:“藝術家即是革命家,救國不論用什么樣的方式,茍能提高文化,改造社會,就是充實國力了。”在抗戰和革命斗爭中,進步社團紛紛產生,如“春地畫會”“野風畫會”“左翼美術家聯盟”“MK木刻研究會”等,特別是新興木刻創作取得輝煌成就,當時的木刻版畫積極參與到了宣傳畫與招貼畫的創作之中,用繪畫的語言作為反對侵略者的武器、喚醒民眾的宣傳工具。木刻家和畫家李樺、江豐、陳煙橋、張望、張仃、力群、胡一川、古元等藝術工作者,創作了一大批黑白版畫,其主題思想為反抗侵略、反抗壓迫、反抗饑餓,揭露侵略者的殘暴罪行,描繪底層民眾的疾苦,這些作品既有鮮明的主題內容,又有簡潔明快的表現性風格。這批新興木刻作品極大地鼓舞民眾的斗志,產生深刻的社會影響,是20世紀中國主題性美術創作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
俄國十月革命后,推翻了沙皇統治,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對最廣大底層人民的宣傳和引導成為政府的重要任務。由于大部分的民眾文化程度都不高,所以招貼畫更容易被民眾看懂,招貼畫在十月革命后得到較快的發展。從史料中可以看到,這一時期的招貼畫都以工人或農民階級為表現的對象,表達的情感都是積極向上的,并且其中蘊含著俄羅斯民族堅毅、勇敢的民族性格,因為畫面構成上的簡介概括,所以創造出的形象是非常符號化的,同時也是簡單易懂的。蘇聯藝術家運用招貼畫的方式很好地傳達了領導者的政治訴求,另一方面使這種訴求變得更易讀懂、更易傳播。
歷史主題性繪畫作品既是一定歷史時期社會、民族和文化的一種特定的繪畫表現主題,直接地將政治、社會問題反映在繪畫作品之中;同時,也具備相應的繪畫審美價值,能夠通過這種特定時期以及特定政治環境下所產生的繪畫作品分析當時的社會總體環境,以及特定的審美特點。通過分析可以發現,雖然幾乎每個國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都需要歷史主題性繪畫作為一種與大眾溝通的傳播工具,但在不同的民族、文化、歷史背景下,各個國家和地區所產生的主題性繪畫中都暗含著當地的文化基因;并且,最重要的一點是,雖然此類型的繪畫作品肩負著一定的歷史使命,但是優秀的作品或者說優秀的藝術家一定會從中摸索出獨特的、與當地文化歷史相呼應的藝術創作,具有比較高的審美價值。
六、結論
綜上所述,在20世紀50—70年代,越南的優秀藝術家不斷地努力,勇敢地擔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感,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探索,創造出了融合了東西方美感的繪畫作品,形成了越南現代美術的基本面貌,尤其以漆畫最為人所知。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無數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共同組成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品格,歷史主題性繪畫正應該基于這一點,并且深挖本民族的優秀傳統和發現當下的現實問題,創作出屬于這個時代的繪畫作品。
參考文獻:
1.阮文強.20世紀初越南繪畫造型的變化[J].美術理論研究,2020,(05).
2.阮軍. 20世紀的越南美術[M].河內:知識出版社, 2010.
3.鄧平祥.歷史畫的當代意義和當代問題——97《歷史畫和主題性作品展覽》啟示[J].美術研究,1997,(04).
4.陳璐.國家意志與主題性美術創作[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0,(05).
作者簡介:
郝龍,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繪畫基礎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