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由中國政協文史館承辦的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歷史陳列展自開展以來,備受社會各界的好評。作為以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為主題的展覽,通過品讀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我們能夠深刻感受到中國人民翻身作主,國家涅槃重生,實現繁榮富強,走向偉大復興的輝煌歷程。
關鍵詞:中國政協文史館;黨代會;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八大,在黨和國家歷史上無疑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為了能夠辦好這一次黨代會的歷史陳列展,中國政協文史館策展團隊通過多方渠道聯系到曾作為上海市黨代表參會的黃寶妹老同志,并有幸征集到了兩件珍貴文物。
1931年,黃寶妹出生于上海浦東。其父母靠販鹽和賣豆腐為生,收入微薄。為補貼家用,1944年,13歲的黃寶妹進入日商開辦的紗廠工作。盡管她聰明靈巧,很快就掌握了相關技術,成為車間的生產小能手,但在日本老板和工頭的高壓下,仍受盡欺凌。
黃寶妹講道,日本人的工廠對中國勞工十分苛刻,充滿了壓迫。她和工友們每天像奴隸一樣工作12小時,還要“兩班倒”,過著“日不見天,夜不見地”的生活。照看紡紗機時,稍有遲慢,就要遭到工頭的毒打,工廠的環境與監獄無異??谷諔馉巹倮?,紗廠由國民黨當局接管,本以為工作環境會有所改變的黃寶妹發現,“‘拿摩溫’還是那個人,做不好還要打我們,工作的時長還是十幾個小時,‘抄身’制度也沒有變”。
真正讓黃寶妹心情舒暢和振奮的,則是新中國的成立。上海解放時,軍代表向她和工友們宣布:舊社會的壓迫制度全部取消?!皬S里辦起了食堂,工頭也是我和工友們自己選出來的”,雖然已經過了半個多世紀,但黃寶妹說起這些時仍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經歷過凜冬的嚴寒才知春天的溫暖,黃寶妹把滿腔的熱情全部投入生產勞動中去。在刻苦鉆研的基礎上,她將生產效率提高了一倍,并且把先進的經驗分享給工友們,帶動大家一起進步。因此,在1952年,她成為一名中共黨員。1956年,黃寶妹當選為中共八大的上海市代表,“事先我完全不知情,也有人說,她只是一個25歲的紡織女工,怎好作代表?”“當時我也不懂,后來就發給我一張代表證。”
這張代表證展開后長21.4、寬7.2厘米,使用200克淺米色卡紙制作,對折后左開。證件內芯右側用仿宋繁體字印寫了“注意事項”,簡明扼要地說明代表證的使用方法。左側用黑色楷體字工整、清晰地印寫了代表姓名、選舉單位,鮮紅的數字標明了證件的編號。黃寶妹側身的一寸標準照片既突顯了那個年代特有的攝影審美,又能讓人從她笑意盎然的臉上感受到當時產業工人飽滿旺盛的干勁。證件外皮為大紅色,用金箔燙印的工藝制刻了證件的名稱、黨代會的名稱和召開的時間。這份代表證保存完好,整體設計莊重而樸素,做工精致,注重細節,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大會的各項準備工作從容不迫地進行,證件的設計、制作也更加考究。
黃寶妹不了解的是,之所以選舉她這樣一位年輕的共產黨員作為代表參加全國黨代會,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百業待興,為了盡快建立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必須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加快建設來積累資本,生產周期短、資金回籠快的紡織工業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這個重任。為此,快速提高我國紡織業水平被列為國家工業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樹立一批優秀工人為榜樣。黨和政府沿用了革命戰爭年代開展經濟工作的經驗,通過動員等方式開展了一系列勞動競賽和生產運動,并樹立了一批典型人物。黃寶妹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先后于1953年、1956年被評選為全國勞動模范。黨和政府期望通過集體示范,將勞模們的先進經驗和技術推廣于各自的勞動領域,從而推動生產效率的提高。
因此,就在確定召開中共八大半年后,通過了代表名額和選舉辦法。其中明確規定,為了進一步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在選舉代表時,應注意包括經濟和文化部門的專家、工業和農業勞動模范、模范工作者等。作為第一批全國勞模,創新發展了紡織工作方法并積極在全國范圍傳授新技能的黃寶妹,當仁不讓地成為一名全國黨代會代表。
“當時很激動的。在舊社會,我只是個被剝削的苦工,沒想翻了身,成為勞模,又成為全國黨代表參加大會,不敢想的?!秉S寶妹自豪地說,“到北京后,又發給我很多大會文件,這本代表名錄,我一直存到現在?!?/p>
這本早已泛黃、頁面斑駁的黨代表名錄,16開大小,共計113頁,左側橫開,用120克膠版紙制作的封面除了印有名稱之外,還醒目地寫有正式代表及候補代表名額,這一數字比之前的歷次黨代會都要多,充分顯示了黨在全國執政之后事業的興旺發達。大會的籌備工作十分細致,印刷單位采用新制成的、磨損度小的鉛字排版印刷,保證每個文字美觀完整,避免出現擠墨和滲墨的現象。因此,在這一份名錄中,每頁的文字字體邊緣清晰銳利,筆鋒和尖角位置尤為明顯;大部分文字用墨均勻,顏色深淺濃淡一致。
打開這本年代久遠的代表名錄,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各地區各單位黨代表數量及目錄,隨后每一頁都寫有每位代表的姓名、籍貫、入黨時間及職務等基本情況。
在內容上,這本名錄的特點是文字簡體、繁體的混用。新中國成立初期,文盲占比還較高,對于大規模開展經濟建設和實現國家工業化是很不利的。解決識字問題,是掃盲工作的重要一環。為此,對筆畫多、書寫難、異體多的繁體字進行簡化就提上了工作日程。1956年1月1日,一批中央級報刊開始使用簡化字,同年1月31日,《人民日報》正式公布由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的《漢字簡化字方案》。按有關部門要求,文字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要遵循“約定俗成,穩步前進”的原則,漢字簡化工作要分期分批進行。這樣,出版物中才會出現繁、簡漢字交叉使用的現象。如在這本名錄中,“書記”仍寫作“書記”,而“衛”則簡化為“衛”。
黃寶妹繼續說道:“在這本名錄上,我發現我和很多重要人物一起成為上海市黨代表 ?!比鐣r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就成為他曾經領導過工人運動的上海市的黨代表。同樣成為上海市黨代表的還有當時的對外貿易部部長、統戰部副部長、駐蘇聯大使等人。
“大會是在下午開幕的,當時有很多外國人也在主席臺上。幾乎每天在《人民日報》上都會有這些外國人的發言,他們都說中國共產黨了不起?!秉S寶妹的回憶道出了一個重要的史實。這次黨代會是在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人民取得民主革命勝利和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背景下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取得的偉大成就受到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矚目、肯定和贊揚。因此,56個國家的共產黨、工人黨、勞動黨等代表團接受邀請,列席此次黨代會,這是史無前例的。他們絕大部分都在大會上致辭。同時,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黨代會,《人民日報》也對會上國外代表的發言進行刊載,并配發了圖片。
中國政協文史館策展團隊早在采訪黃寶妹之前,就通過各種渠道征集到了大會召開期間的《人民日報》,共計13期。從這些國外代表發言的配圖看,《人民日報》印刷廠的工人師傅們傾注了大量心血,在當時技術條件等方面依然十分落后的情況下,還是想盡各種辦法使照片盡量清晰。
印刷廠采用凸版制版進行印刷。由于當時照相制版設備簡陋、器材不足,主要的耗材也無法按需滿足。比如照相用的膠片,不僅價格十分昂貴而且很難買到,無法保證按時按量完成印刷任務。印廠的工人師傅們集思廣益,想到了用玻璃片加藥水這樣的辦法制作玻璃底片。
制作玻璃底片工藝繁雜,工作環境也很艱苦。
首先,玻璃需要在暗室中涂抹藥膜,晾干備用。為保證藥膜薄厚均勻,藥膜需要經驗十分豐富的工人師傅涂抹,以免影響圖片清晰度。
其次,為節省成本,跟上報紙的印刷周期和頻率,玻璃底片需要反復使用。玻璃底片在使用后,由工人手動對藥膜進行清洗。玻璃易碎,藥膜附著十分牢固。清洗時,需要一邊用水浸泡,一邊用木炭打磨,不僅要擦洗干凈,玻璃上還不能出現劃痕。工人師傅一年四季都必須用冷水清洗玻璃,由于工作環境簡陋,缺少暖氣和水源加熱器等設備,所以每到冬季,作業條件十分艱苦。
最后,將一張圖片印刷到報紙上,要經歷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照相。將報紙版面要用的新聞照片送到照制車間的照相室,使用專業的照相制版機翻拍原照片,這時要根據預定的報紙版面進行放大或縮小。當時《人民日報》印刷廠只有幾臺十分落后的大型照相機,安裝在鐵管焊成的架子上。地面鋪設兩條軌道,依靠前推或后拉調整照片的尺寸。光源則是用兩根碳棒進行碰觸,在對接時的瞬間發出像焊槍噴火一樣的強光來實行。當時,自制的底片感光度低,曝光時間需要幾分鐘到十幾分鐘,難以控制曝光量,這一過程由經驗豐富的工人師傅進行操作,在確保人、物安全的狀態下拍攝出好底片,保證《人民日報》的圖片質量。第二道工序是曬版。曬版相當于照片的印相,與之不同的是并非把圖像印在紙上,而是通過感光技術把圖像印到涂有明膠重鉻酸感光膠藥膜的銅或鋅制的金屬板上(銅版適宜做過網的連續調圖像,即將原圖像過網變成連續的色點;鋅版適宜做一般線條的圖像)。具體過程是把完成照相工藝的底片和涂過藥膜的銅鋅版裝入一個特制的暗盒里。暗盒一面密封,一面加裝透明玻璃,緊緊貼在一起,利用碳精燈進行曝光,把底片的影像印到銅(鋅)版上。此時的銅鋅版只有平面圖像,還需要進行局部腐蝕處理,像刻圖章一樣把不需要的部分處理掉,才算完成銅鋅版的制作。第三道工序是腐蝕。腐蝕工序主要的設備是腐蝕機,當時,印刷廠的腐蝕機只是一個方形的陶瓷缸,缸內底部裝有幾個扇葉,通過電動機帶動扇葉轉動,把硫酸液不斷地潑灑到銅版或鋅版上(銅版用三氯化鐵溶液腐蝕;鋅版用硝酸和鹽酸溶液腐蝕)。被涂上藥膜要保護的部分不會被腐蝕,而要棄用的部分被逐漸腐蝕掉。為了保證在腐蝕過程中銅鋅版側面不受損失,要取出銅鋅版滾涂油墨、撒抹紅粉、烘烤進行保護。這一過程反復經過三四次后,直至腐蝕深度到下一道工序的要求。操作腐蝕工序的師傅不僅勞動強度大,酸液濺出還有被燒傷的危險。
在《人民日報口述史第二卷:攝影記者口述及親歷》一書中,就記錄了酸液引起的事故。當時,印刷廠的腐蝕機只有一個可推拉的玻璃封蓋,沒有其他任何安全防護設備,盛酸液的壇子不慎被打破,酸液灑在車間里險些造成火災;有一位維修電工的眼睛被燒傷,最終導致青光眼。
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北京印刷研究所引進不撒紅粉的一次性腐蝕法,即“無粉腐蝕法”,同時研制了無粉腐蝕的添加劑,并在廣州、上海生產微晶鋅版材,由營口生產無粉腐蝕機,把這一工藝在全國推廣,才逐漸取代了原有的技術。
在這次黨代會上,黃寶妹現場聆聽了黨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講話,備受鼓舞,感受到自己擔負著為經濟建設做貢獻的重大使命?;氐焦ぷ鲘徫缓?,她在生產技術上不斷推陳出新,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時間已過去六十余載,今年,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比較新中國成立之初,如今國家的經濟水平和人民的生活環境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子證件、數字文件的應用已經司空見慣。激光制版技術、數字排版在印刷領域已經十分普遍,囊括了傳統紙媒、廣播、電視、互聯網的融媒體在彈指間可以把信息傳播到世界每一個角落。這些變化,既是不同技術領域突飛猛進的變化,也是在從舊社會到新中國的基礎上,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取得偉大成就的縮影。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錢江,白貴.人民日報口述史第二卷:攝影記者口述及親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
宋維峰,單位:中國政協文史館,碩士,圖書資料中級職稱,館員,主要研究方向:人民政協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