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

隨著我國金融體系改革進程的加快,國有銀行的發展規模以及盈利水平都在逐年增長。金融科技以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為依托為金融行業的發展提供高效率的業務模式,從而提升金融行業的服務能力以及金融行業的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能力,最終優化綠色金融服務質量、推進綠色經濟的發展。碳達峰以及碳中和是我國構建綠色能源環境、實現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內容。國有銀行利用金融科技的技術優勢搭建綠色金融服務管理體系能夠有效解決綠色企業融資缺口大、資金回籠期長等融資難題,進而推進綠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國有銀行應該制定完備的金融戰略體系,根據國家政策背景、市場競爭以及自身發展制定多元化的綠色金融服務戰略。在金融科技的時代背景下,國有銀行應該根據綠色企業的金融需求提供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并且依據客戶的反饋實時進行綠色金融產品的優化升級。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科技的基本概念以及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背景,并剖析了金融科技視角下國有銀行綠色金融管理體系的轉型途徑,以期提高國有銀行的綠色金融服務能力,促進我國綠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國有銀行為了擴大金融業務規模、提高業界競爭能力,不斷響應與綠色金融、產業鏈金融、普惠金融、數字金融等相關的國家政策規劃,并對內部業務經營機制、財務管理體系進行現代化的轉型升級。同時在我國金融體系的競爭壓力不斷增大的背景下,國有銀行需要對自身的金融戰略管理體系進行動態性的調整,以從容面對激烈的金融競爭、提高自身資源配置效益,實現規模化、協同化發展。我國在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全世界正式宣布我國將加快落實綠色減排工作,并承諾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我國碳達峰以及碳中和的國家戰略規劃環境下,綠色產業迎來了較大的發展機遇。在綠色金融政策扶持下,符合綠色產業以及綠色項目要求的企業能夠較為輕松地獲得金融機構的融資優惠政策以及優質的綠色金融服務,進而實現企業融資的降本增效。在傳統的金融服務模式下,綠色企業一般無法向金融機構提供高質量的抵押資產,較難從金融機構獲得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導致整體的融資渠道較為有限、融資效率較低。在綠色金融發展戰略的落實過程中,國有銀行加大了信用貸款的產品創新和支持力度,從而縮短了綠色企業的融資周期、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使金融服務與綠色產業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發展。
一、金融科技的主要內涵
在市場經濟以及金融改革背景下,金融科技體系的發展是我國金融服務體系、金融監管制度改革的重點內容。2019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強調了當下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并且針對金融科技的數據安全、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金融市場準入條件等問題制定了若干標準。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金融科技的發展,以期能夠加快金融體系的改革進程,從而使得金融體系能夠作用于市場經濟以推動我國經濟的穩步增長。根據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年)》,金融科技的發展不斷被強調,并且人民銀行指出金融機構應該加快數字金融科技在金融服務中的運用,提高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和便捷性。金融科技體系的本質是金融科技的變革,并且數字金融必需依賴于高效率的互聯網技術而運行。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的運用不僅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效率,還使得金融業務的運行趨向于智能化,例如智能投資顧問、智能金融客服以及智能業務辦理在數字金融發展下已經成為現實。金融科技以金融行業的需求為導向,運用信息化技術對傳統的金融模式進行創新升級,從而使得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能夠與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有機結合。金融信息的不對稱性直接降低了我國企業融資方式的科學性、拉長了融資周期,進而影響我國企業的融資效率。而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技術與金融業務的融合能夠解決金融信息不對稱性的問題。在金融科技體系下,商業銀行可以基于系統性的風險評估模型、全面的風險評估指標庫對企業的融資風險以及內部控制風險進行合理評估,進而提高信貸發放的質量、降低不良資產率,并優化金融業務管理效益。在金融科技不斷迭代發展的環境中,金融科技能夠有效拓展金融服務的邊界,并且能夠確保企業的融資需求與金融市場精準對接。
二、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背景
(一)綠色金融的政策環境
目前,我國政府大力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綠色投融資,而非依賴政府撥款,并推動金融機構發揮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引導和撬動金融資源向綠色低碳企業或項目傾斜。2020年銀保監會發布《關于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是目前我國金融體系轉型的內在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授信過程中應該綜合考慮環境、社會治理以及產業的發展現狀,不斷健全綠色金融風險管理體系,推進綠色金融業務的穩步開展。
2021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發展綠色信貸和綠色直接融資,有序推進綠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近年來,我國政府不斷出臺與綠色金融相關的支持政策,以推動我國綠色信貸、綠色債券以及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并激勵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的創新活動,例如碳金融、氣候債券、藍色債券、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氣候保險等創新型綠色金融產品。從宏觀政策背景來看,我國綠色金融的政策環境較為良好,綠色能源企業以及金融機構能夠得到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從而共同推進綠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綠色金融業務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央行以及發改委的積極推動,我國綠色金融呈現較快的增長趨勢。根據我國人民銀行公開數據,截至2018年底,我國銀行業綠色信貸余額總計8.23萬億元,同比增長16%。而2018年新增綠色信貸余額為1.13萬億元,占當年我國企業貸款增量的14.2%。2018年我國共計發行貼標綠色債券2826億元,綠色債券存量規模約為6000 億元。2018年我國綠色企業上市融資以及再融資金額高達224.2億元。2019年底我國綠色信貸余額已達到10.22萬億元,發行了價值3862億元的貼標綠色債券。截至 2020 年底,中國綠色信貸余額已近 12 萬億元,該規模處于世界第一。同時2020年我國綠色債券存量為 8132 億元。此外,2020年我國不良貸款率為0.24%,遠低于銀行業1.92%的不良貸款率 。商業銀行作為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領頭羊,近年來不斷創新研發綠色金融工具以有效促進我國綠色產業的轉型發展。我國綠色企業的融資方式趨向于多元化、創新化。目前,我國綠色金融市場中有綠色信貸、綠色信托、綠色保險、綠色租賃以及綠色PPP等具有綠色屬性的金融產品。綠色金融工具的創新不僅能夠有效拓寬我國綠色企業的融資渠道,還能夠有效降低綠色企業的融資風險以及融資成本。我國綠色金融信貸主要流向綠色基礎設施、清潔能源產業以及生態環境產業,占比分別為48.2%、26.74%以及10.95%。
三、金融科技視角下國有銀行綠色金融管理體系的轉型途徑
(一)將金融科技嵌入綠色金融管理體系中
金融科技不僅僅是傳統金融行業的延伸,其本質是服務我國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并提高我國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益。金融科技以金融行業的需求為導向,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以及區塊鏈等信息化技術對傳統的金融模式進行創新升級,從而使得國有商業銀行的綠色金融產品能夠與綠色產業的金融需求有機結合。根據2021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績評價方案》,綠色金融業務是指金融機構開展的符合綠色金融標準及相關規定的業務,綠色金融業務包括但不限于綠色貸款、綠色證券、綠色股權投資、綠色租賃、綠色信托等,是金融機構為綠色發展提供的直接金融支持。國有銀行首先應該利用現代化的信息處理技術搭建數字金融服務機制。國有銀行應該基于金融科技拓寬綠色金融服務鏈條、創新綠色金融業務模式。國有銀行應該聚集綠色企業用戶的數字金融服務需求以及國家金融監管的監管要求,將數字金融供給和綠色金融服務需求有機結合。在金融科技體系下,國有銀行應該根據綠色企業客戶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綠色金融產品,并且依據客戶的反饋實時進行綠色金融產品的優化升級。國有銀行還應該將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的融資方式有機結合,從而使得我國綠色企業能夠享受到金融服務的紅利。國有銀行應加快引進高效率的信息處理技術,開通綠色金融線上結算業務、綠色信貸業務的線上辦理渠道,綠色證券的自動化審批系統,例如將綠色金融項目的審核標準以及綠色債券的發行標準錄入自動化審批系統,由系統基于既定的審批標準對提交的綠色證券發行申請資料的完整性、發行風險進行自動化、智能化的分析。國有銀行應將線上線下的綠色業務經營模式相融合,拓寬綠色金融業務的深度和廣度,有效促進我國綠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二)基于金融科技搭建綠色金融激勵約束機制
綠色產業在規模化發展過程面臨著融資金額大、融資周期長以及融資風險敞口大等問題,而國有銀行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在推進綠色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關鍵的統籌作用。國有銀行在綠色金融項目審批上應該利用金融科技的信息化技術對非綠色金融項目染綠、漂綠行為進行嚴格審批,例如首先在系統中導入當地政府對于綠色項目審批的條件,并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對提交審核的綠色項目的相關數據的準確性進行核算,對核算通過的提交上級領導進行人工審批。從而將綠色金融信貸資金精準地投向具有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的綠色項目。擔保貼息作為金融監管部門重要的激勵手段,能夠通過少量的貼息金額推進社會資本流入綠色產業,從而實現綠色金融的規模化發展。國有銀行應該采取多維度的綠色金融激勵手段,刺激民間資本流入綠色產業,進而加快綠色產業的發展進程。國有銀行可以采用直接補貼以及擔保貼息的方式激勵民間資本流向綠色環保領域。擔保貼息作為金融監管部門重要的激勵手段,能夠通過少量的貼息金額推進社會資本流入綠色產業,從而實現綠色金融的規模化發展。直接補貼的方式主要指的是地方政府對投入綠色產業的資金進行一定程度的補貼,補貼金額主要由地方政府根據當地的綠色產業發展規劃進行確定。目前我國綠色金融市場中有綠色信貸、綠色信托、綠色租賃以及綠色PPP等具有綠色屬性的金融產品。綠色金融工具的創新不僅能夠有效拓寬我國綠色企業的融資渠道,還能夠有效降低綠色企業的融資風險以及融資成本。國有銀行應該基于金融科技對綠色產業的金融服務需求進行前景分析,并根據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技術等外部環境要素來對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所處的宏觀環境進行系統性的分析,從而制定有針對性、與市場相契合的綠色金融激勵約束機制。
(三)基于金融科技完善綠色金融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
綠色金融風險識別以及預警制度是綠色項目穩健經營的關鍵保障。國有銀行在開展綠色金融服務的過程中必需基于綠色金融的財務數據、業務數據對綠色金融經營風險進行合理評估,進而促進綠色金融戰略目標的達成。國有銀行應該對現有存量綠色債務施行分類管理,采用資產證券化、債轉戶等方式對不良綠色債務進行及時處理。國有銀行可以通過優質資產注入、原貸款銀行債務展期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等方式優化綠色債務管理質量。綠色金融模式下,商業銀行應該基于上下游綠色供應鏈的合作關系,基于綠色產業各個環節的資金需求制定科學的綠色金融管理方案,進而使得投入的綠色信貸資金能夠有效推動綠色企業的規模化發展。國有銀行應該基于數字金融管理系統規范綠色貸款風險權重的計算,制定標準化的綠色貸款風險權重管理準則以保障金融穩定開展綠色信貸業務。國有銀行在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的過程中需要利用金融科技對資產負債依存度、流動性缺口率、不良資產率、客戶授信集中度等風險指標進行系統性、全過程的識別和管理,并結合現有的業務量以及投融資管理戰略對財務指標進行動態評估,并構建業務發展和財務指標的雙向溝通機制,從而實現財務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國有銀行應該積極建立多層次的綠色金額風險管理模式,例如投貸聯動、信貸擔保、保險防控等。
金融科技以現代化的計算機技術為基礎,能夠推動金融科技的創新,實現金融服務的普惠性,進而促進我國金融行業以及實體經濟的共同發展。在我國碳達峰以及碳中和的戰略目標背景下,我國綠色產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動力。綠色金融制度的發展不僅能夠引導市場資本流入綠色產業、優化綠色資產配置,還能夠推進我國構建綠色低碳的社會環境。目前國有銀行需要重視金融科技體系的建設,并基于高效率的金融科技對現有的綠色金融業務管理模式進行創新升級,從而提高綠色金融服務的效益,助力國家綠色金融戰略的達成。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