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玉
2020年以來,中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并頂層設計制度推動經濟目標實現。邵陽市作為四線城市,金融機構不斷推出適應性的綠色信貸產品,發放綠色信貸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取得一定成效。但綠色信貸仍然面臨著綠色信貸評估機制不完備、綠色貸款具有明顯的弱質性、綠色信貸直接融資比例低、企業開展綠色項目意愿不強、綠色信貸優惠政策嚴重不足等五方面困難,并針對性地提出建議。
一、文獻綜述
(一)部分專家學者表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需要金融有力支持
陳沖、王軍(2021)[1]表示,推動經濟、產業、能源結構轉型升級,加強綠色技術創新,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商業銀行在幫助企業進行節能減排的生產線改造、支持綠色低碳項目、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周琛影(2021)[2]表示,在綜合維度上,綠色金融提升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水平;在分維度上,綠色金融促進了經濟綠色發展、經濟結構優化。嚴金強(2018)[3]表示,從理論上論證綠色金融能帶動綠色技術創新從未促進綠色經濟發展,并從實證上驗證此觀點。
(二)綠色信貸能調整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產業機構,但綠色金融發展還存在各種欠缺
Salazar(1998)[4]表示,綠色金融工具可以引導資金流向節能環保產業,從而調整產業結構。張云輝(2019)[5]等人發現,綠色金融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直接效應大于通過綠色金融進步帶來的產業機構優化的簡介效應。唐西均(2020)[6]表示,我國綠色金融發展還存在市場體系不完備、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社會公眾綠色消費意愿不強烈等問題。
(三)部分專家學者認為,綠色信貸對商業銀行業績存在影響,長期為正向影響
姚燕燕(2021)[7]表示,運用因子分析法和面板數據回歸模型,實證分析表明綠色信貸對商業銀行經營業績短期上存在負向影響,但長期上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李泉、王彥龍(2020)[8]等人通過實證論證,地方政府債務水平的提高對中小規模化銀行業的綠色信貸投放具有擠出效應。王嘉(2020)[9]表示,我國大型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增長速度過快使得其對銀行盈利能力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建議政府層面加大綠色信貸激勵,銀行層面適當控制綠色信貸規模擴張速度。孫紅梅(2021)[10]表示,由于綠色業務績效的滯后性,導致綠色業務在某種程度上對商業銀行當期財務績效有負向影響,但商業銀行開展綠色業務可以通過降低經營風險來間接提高當期財務績效,并獲取長遠績效。
(四)文獻總結
根據現有文獻可知,實現“30·60”目標,綠色金融支持至關重要,綠色金融發展對商業銀行的業績影響長期向好。但現有文獻對三四線城市綠色金融發展研究較少,同時對綠色金融發展制約因素影響分析不夠。因此本文從此角度,以四線城市-邵陽市為例,分析綠色金融發展的困境及效應。
二、邵陽市綠色信貸基本情況
(一)主要做法
一是加強綠色信貸文化宣傳,營造綠色信貸工作氛圍。人民銀行邵陽市中支多舉措引導金融機構開展綠色信貸投放,通過聯合金融機構召開綠色信貸工作會議、綠色信貸業務宣傳“下鄉入園”等渠道宣傳綠色信貸文化,踐行綠色信貸文化,優化綠色信貸投放。
二是圍繞綠色行業特點,打造輕資產綠色金融產品體系。人民銀行邵陽市中支針對綠色行業特點,根據其輕資產運營、缺少抵押擔保物的現狀,引導轄內金融機構實行差異化準入,創新擔保方式,打造如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排污權質押貸款、節能收益質押貸款等新產品。
三是構建綠色信貸指標體系,助力轄內綠色信貸發展。轄內金融機構積極落實政策導向、制度規定、標準分類限制等要求,圍繞效益、環保、資源等指標,構建綠色信貸指標體系,并建立專門的考核激勵機制,加大綠色信貸業務的財務費用和人力資源的傾斜、支持,激發營銷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推動信貸資源投向綠色行業。
(二)主要成效
一是綠色信貸投放逐年增長。近年來,邵陽市金融機構綠色貸款整體呈增長趨勢,發展勢頭較好。截至2021年6月末,邵陽市綠色貸款余額108.15億元,較年初新增13.47億元,增速14.23%;近三年,綠色貸款余額年平均增速為13.81%。從行業分析,主要投放行業為清潔能源產業45.15億元、生態環境產業28.66億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25.69億元,以上三類貸款余額總和占比高達92.00%。從發放機構看,其中綠色信貸發放最多的是國有四大銀行,合計發放69.27億元,占貸款比重達64.05%。
二是信貸產品類別逐漸豐富,惠民助企目標明確。2020年以來,金融機構設計出臺了一系列綠色信貸產品,涵蓋多種綠色行業,惠民助企效果明顯。如隆回農商行推出小水電站貸款,主要采取或抵(質)押方式發放。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有燃氣貸、污水治理貸、垃圾處理貸等多種信貸產品,均是助力民生類小企業的金融產品,且貸款申請較為便利,僅需以收益權質押,即能貸到高額長期貸款。中國光大銀行邵陽分行有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未來收益權質押融資和綠色供應鏈金融產品,將綠色金融和供應鏈金融有機融合起來。
三是不斷推進綠色園區及綠色鄉村建設。首先,邵陽市產業園區雖有效帶動了邵陽市經濟發展,但制造業產業集聚帶來“擁擠效應”成為了破壞環境的不穩定因素,邵陽市綠色信貸推動構建以綠色、循環、低碳為特色的工業共生體系,以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為核心的生產工業園區正在加速形成,如農發行邵陽分行為洞口經濟開發區發放1.98億元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貸款,助力綠色園區建設。其次,綠色信貸助力鄉村面貌改善。邵陽市金融機構通過多個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改善鄉村面貌。如農發行為綏寧開發融資規模3億元的農村人居環境項目,通過建新拆舊、土地復墾等措施,進行5千余畝的土地整治,將生態優勢轉化為鄉村發展新動能,預計35.12萬人將從中受益。
三、金融機構投放綠色信貸存在的問題
(一)綠色信貸評估機制不完備,銀政企信息不對稱
目前,我國雖然出臺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綠色信貸指引》系列綠色金融制度,鼓勵和推動綠色金融發展;但并未形成完善、公開的統一綠色評估機制,也未搭建形成綠色信貸平臺,銀行發放綠色信貸多依托于地方政府提供的白名單,但綠色金融領域相比較傳統項目,專業性更強,缺乏對綠色信貸風險統一的鑒別指標,其明顯的信息不對稱將導致金融機構對授信客戶的風險識別不到位,信貸投放易出現把握不準的現象。
(二)綠色貸款具有明顯的弱質性,還款來源不確定
綠色項目一般具有投資大、周期長等特點,因此綠色信貸也存在占用資金多、回收周期長、收益率較低等特征,且綠色信貸項目多以項目收益權作為還款來源,若項目延遲或項目出現安全事故等,則極易出現不良貸款,截至2021年6月末,邵陽市綠色金融不良貸款3.84億元,占全部綠色貸款的3.55%。如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邵陽分行表示,該行對湖南鴻源水務有限責任公司目前有兩筆合計2110.02萬元的關注類貸款,主要原因是該公司受新冠疫情影響,污水處理廠的驗收、審計造價及項目審計進度拖延,導致當地縣政府無法按照正常程度給予污水處理費結算,企業還本付息壓力較大,相關貸款轉為關注類。
(三)綠色信貸直接融資比例低,綠色債券、債權未開展
一是綠色金融產品服務體系尚未形成。現階段各行業綠色金融投入不夠,綠色金融業務的支持力度尚未充分施展,服務體系尚未形成,在金融支持綠色信貸方面存在著碳指標交易權確認、評估、交易等操作方面的難處,使得邵陽市金融機構對于碳交易權作為一種風險緩釋措施有一定的難度。二是綠色信貸直接融資渠道發展緩慢,截至9月底,邵陽市目前并未有任何一筆綠色債券、綠色債權發行,綠色信貸直接融資渠道閉塞,主要以銀行貸款為主。
(四)綠色項目落地難,企業開展綠色項目意愿不強
一是日趨嚴格的環保政策與企業較低的環保水平之間的矛盾短時期內難以有效化解。邵陽市工業基礎相對薄弱,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壓力較大,環保投入相對較少;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招商引資進來的企業設備及工藝水平較低,難以適應綠色項目趨嚴的環保政策。二是由于邵陽市企業多為中小型企業,受自身發展限制,企業資金普遍緊張,現金流不足,且自我造血能力偏弱,沒有充裕資金投入耗資較大的環保工程中,缺乏主動投資的主動性。三是企業文化指引較弱,綠色信貸多為公益類企業,企業逐利性心理導致企業承擔公益類項目意愿不足。
(五)綠色信貸優惠政策不足,部分執行流于形式
截止2021年9月,邵陽市并未出臺綠色金融項目擔保抵押等政策支持,同時綠色貸款不同于支農支小業務,缺乏相應的鼓勵和貸款補貼,即使有相關指導意見,也并未落到實處。如邵陽市農信社市辦、中國農業銀行邵陽分行等表示,目前邵陽市并未出臺綠色金融項目擔保抵押等政策支持,而綠色貸款的鼓勵和補貼上,綠色信貸的優惠政策不足。
四、政策建議
(一)建立統一的綠色信貸支持項目標準和評估制度
一是環保部門應與銀行體系出臺一套統一口徑的信貸支持政策,統一項目評估標準,讓金融機構有制度可依據、可參考。二是政府相關機構應加快建立企業環保信息數據庫,制定合理的企業環保信息考核標準,對綠色項目開展進行監督考核,并及時更新的有效信息降低金融機構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貸款風險。
(二)引入綠色專業化擔保機構及支持配套機制落地
一是建議地方金融系統積極引入綠色專業化擔保機構,對于節約能效、水效方面的貸款,由擔保機構對其提供擔保,提高金融機構貸款意愿。二是建立綠色項目財政貼息政策,對于公益性極強的項目,不能單由企業負擔融資成本,地方政府可采取貼息政策支持項目開展。
(三)加強對本土綠色債券第三方認證機構的培育
第三方評級制度是對綠色債券募集資金用途識別的重要方式,可為綠色債券的發行進行背書,增加綠色債券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地方金融部門應當積極引導本土第三方認證機構在綠色債券的評估標準、評估權重和評估賦值等方面趨向專業化和具體化,推動本土綠色債券破零。
(四)營造綠色經營氛圍,提升企業綠色發展意識
地方政府及社會媒體應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為企業營造綠色經營氛圍,培養企業綠色環保的責任意識,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企業文化中,使得企業在關注自身盈利的基礎上,結合經濟、社會帶來的綜合效益,將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自覺融入到企業及整個供應鏈的長期戰略規劃中去。
(五)建立并健全信貸發展激勵保障和監督機制
建議政府部門應出臺綠色信貸發展激勵保障機制,發揮政府職能推動作用,對金融機構發放的綠色貸款進行合理補貼。同時,對于獎勵資金應提前劃撥并專款專用,保障獎勵資金落實到位。
參考文獻:
[1]陳沖,王軍(2021).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商業銀行的轉型策略[J].銀行家,2021(06).
[2]周琛影,田發,周騰.綠色金融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2021(05).
[3]嚴金強,楊小勇.以綠色金融推動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
[4]SALAZER J.Environmental financial:linking two world[R].Presented at a workshop on Financial Innovations for Biodiversity Bratislava Slovakia,1998.
[5]張云輝,趙佳慧.綠色信貸、技術進步與產業機構優化:基于PVAR模型的實證分析[J].金融與經濟,2019(4).
[6]唐西均.我國綠色金融與經濟發展策略探析[J].中國外資,2020(06).
[7]姚燕燕.綠色信貸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動態效應研究[J].保定學院學報,2021(01).
[8]李泉,王彥龍,魯科技.地方政府債務、銀行業結構與綠色信貸水平[J].甘肅金融,2020(12).
[9]王嘉. 綠色信貸對中美大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研究[J].當代經濟,2020(12).
[10]孫紅梅,姚書淇.商業銀行經營風險與財務績效--基于綠色業務影響的視角[J].金融論壇,2021(02).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邵陽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