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鋒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其數量龐大,整體發展迅速,涉及多個行業。然而小中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也普遍存在,對其自身發展起到嚴重的制約作用。由于中小企業自身資信等級低、缺乏抵押資產,導致很多中小企業只能通過金融機構以外的資金來解決融資問題,這不僅增加了企業融資成本,也增加了融資風險。作為一種新興的融資方式,供應鏈金融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問題產生了顯著的影響,供應鏈金融以核心企業為中心連接上下游企業,以鏈條上的真實交易為基礎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資金,最大程度上增加了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的信任程度;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應用降低了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同時,信息技術還通過可視化、社會化的信用信息解決了中小企業資信等級較低的問題。本文就針對供應鏈金融對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影響進行探討。
一、中小企業融資約束問題分析
(一)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表現
受各種客觀、主觀因素的影響,中小企業一直存在融資困境,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融資渠道單一。中小企業融資包括內部與外部兩種,所謂內部融資是指企業利潤留存,外部融資則包括向金融機構貸款、私募資金、公開籌資等。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初創期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家族成員的自籌,內部融資依賴于企業內部利潤留存,內部利潤留存又取決于企業的盈利能力,而中小企業的稅負優勢并不顯著,因此其利潤水平相對較低;企業發展壯大才有更多機會獲得外部融資,因此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單一問題十分突出。其次,融資成本高。相比大型企業,中小企業規模小、盈利能力低,金融機構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會附加諸多信用條件以降低資金風險,如補償性余額、周轉信貸協議等,這無疑增加了中小企業的實際融資成本。最后,信用貸款困難,債務結構不合理。目前金融機構主要針對中小企業采用抵押貸款的形式,很少采用信用貸款,而中小企業規模小,缺乏優勢抵押品,因此獲得貸款的難度較大。且金融機構針對中小企業多提供短期貸款,以規避風險,導致中小企業債務結構中長期貸款比例小,不利用中小企業長期投資發展規劃的實施。
(二)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成因
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主要原因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外部原因:首先金融服務機構借貸門檻高,銀行根據企業的信用等級采用信貸配給制貸款,信用等級高的企業可以優先獲得貸款支持,這對于中小企業而言門檻過高,增加了向金融機構融資的難度;其次相關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目前我國部份銀行均未針對中小企業制定完善的貸款申請流程,有些金融機構會向中小企業提供定向融資服務,無論是數量還是資金規模都無法滿足中小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最后信息不對稱,中小企業財務信息不公開、不完整,金融機構無法對其償債能力做出準確評估,因此會加強對中小企業融資貸款的審核力度,且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更高,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二是中小企業的自身原因:中小企業自身信用水平低是最突出的原因,中小企業的潛在風險遠遠高于信用等級高的大型企業,金融機構從規避風險的角度考慮,就會增加中小企業的借貸利息。并且中小企業缺乏抵押擔保資產,能夠向金融機構提供抵押的資產十分有限,而存貨、應收賬款等流動資產還未獲得金融機構的廣泛接受,這些均增加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
二、供應鏈金融的特點及價值
(一)供應鏈金融的特點
目前學術界還未針對供應鏈金融概念做出統一的定論,不過分析現階段大多數學者的研究成果可知,供應鏈金融即供應鏈與金融的結合。該模式可以使中小企業利用自身的生產流通環境,通過外界優勢提升資質,獲得更高的信用評價等級,降低外部融資難度。供應鏈金融的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整體性。供應鏈金融模式下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時會重點審核整條供應鏈上的真實貿易水平,對整個供應鏈環節進行追蹤、調查,而不會過分看重企業的資質審核。其次,封閉性與連續性。所謂封閉性是指供應鏈金融模式中中小企業向金融機構申請的貸款需專款專用,每筆借款均需用于原材料采購或生產產品,金融機構會對放貸款項進行實時追蹤,及時掌握款項用途;連續性則是指供應鏈中企業間的交易行為是持續的,金融機構可針對中小企業進行多次授信行為,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最后,風控滯后性。供應鏈金融模式下金融機構主要監督企業間的交易結算,調查資金使用用途,側重于貸后管理的監督;針對有動產質押作為擔保的業務則持續監督貨物去向,一旦發現企業存在貸款逾期的可能則及時處理貨物,以規避風險。
(二)供應鏈金融的價值
傳統融資模式下大企業更容易獲得銀行貸款,而中小企業受上述種種原因的影響導致融資困難,而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出現極大的緩解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壓力。基于供應鏈金融模式下,金融機構會對整個供應鏈的運行情況進行考核、審查,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則是中小企業的擔保,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約束,實現金融機構、核心企業與中小企業的三方共贏。在一個完整的供應鏈中,中小企業擔任著供應商、分銷商、零售商的重要角色,這些企業資金鏈出現問題,除了會影響自身發展外,還會對供應鏈中的其他企業產生影響,嚴重者可能會導致供應鏈斷裂,因此金融機構針對中小企業進行供應鏈金融,能夠更大程度上保證供應鏈運行的平穩性。下圖即為供應鏈金融的運行模式:
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在不同的資金流階段轉移融資缺口的途徑也有所不同,在采購原材料階段,核心企業會憑借自身的話語權延后支付原材料采購貨款;在企業運營階段,核心企業會通過合作性倉儲管理模式將庫存管理的負擔轉移至供應商處;在產品銷售階段,核心企業會在貨物出庫前收回貨物資金,由分銷商、零售商分擔核心企業的融資缺口。基于此,供應鏈金融模式下針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模式就包括以下幾種:
首先,應收賬款融資。這是目前最常用的融資模式之一,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擁有更多話語權,中小企業為了與其維持長期的合作關系,就會將貨物賒銷給核心企業形成應收賬款,如回款時間過長,中小企業就可能會出現資金流斷裂的問題。應收賬款融資模式中,金融機構審核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真實的貿易往來,如應收賬款屬實,則核心企業就會起到反擔保作用,在中小企業貸款時應收賬款所有權屬于金融機構,中小企業獲得貸款。其次,存貨質押融資。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與供應商采用合作性倉儲管理模式,中小企業的資金就會被占用,資金短缺就會影響其正常的生產經營。存貨質押融資模式下,企業閑置的生產資料可以作為抵押物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融資,同樣核心企業是中小企業的擔保,中小企業可以獲得貸款。在貸款審批通過后金融機構需委托第三方物流企業監管抵押的生產資料,關注其市場價值變化。最后,預付賬款融資。預付賬款融資的主要對象是供應鏈下游的中小企業,在與下游中小企業合作過程中,核心企業同樣擁有絕對話語權,下游經銷商需要向核心企業預付貨物資金才能獲得產品,于是形成預付賬款。如果核心企業發放貨物不及時,下游中小企業可能會出現資金缺口,于是以提貨權或在途貨物作為質押物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同樣由核心企業作擔保。這種模式下同樣需要引入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監管,金融機構要密切關注貨物走向及市場價值變化。
四、供應鏈金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約束問題的具體措施
(一)加快供應鏈金融信息傳遞速度
首先優化信息傳遞流程。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中,金融機構主要負責信息監督管理,與中小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共享信息,針對中小企業融資事宜進行信息評估與風險預測,有助于金融機構更深入的了解中小企業的信用評價、財務信息、生產經營狀況、借貸資金動向等情況,實現更加快捷、公開、透明的信息共享。其次,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賦能供應鏈金融。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興的信息技術應用已經十分廣泛,在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將這些先進的科技手段與供應鏈金融相結合,能夠有效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最后,突出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橋梁作用。由上述分析的幾種供應鏈金融模式可知,第三方物流企業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中的作用不可取代,而突出其橋梁作用可以提高中小企業的融資效率。第三方物流企業能夠通過專業的監管經驗準確識別中小企業潛在的風險,并能夠促進供應鏈中信息的共享與整合,第三方物流企業建立的數據庫可以幫助金融機構篩選有效的供應鏈信息,以提高監管效果,降低資金風險。
(二)完善基于供應鏈金融的中小企業融資管理體系
一方面,要建立風險管理機制。金融機構要密切關注中小企業所在供應鏈的運作情況,建立預警評價指標體系,一旦預警評價指標高于所設定的閾值即啟動應急處理方案。密切關注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運營情況,包括業績、質量控制、成本控制、人力資源開發等,一旦發現重大問題即通知供應鏈中上下游企業,以降低風險與損失。收集供應鏈企業信息,建立信用模型與數據庫,關注鏈條企業與核心企業的交易行為。另一方面,要建立供應鏈保障機制。供應鏈中各個企業之間以契約交易取代傳統的關聯交易,企業之間訂立契約以保證各企業的自身利益,增加各企業之間的信任;建立信息技術平臺,保證信息共享的實時性、精準性。此外,還要采用封閉運行管理策略,即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均封閉運營,供應鏈金融要與實力更強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合作,這類企業的經營內容除了傳統的倉儲與物流服務外,還能夠提供貨物流通信息,幫助金融機構更好的控制貨權。
(三)為供應鏈金融發展提供更好的外部市場環境
首先,建立健全的供應鏈金融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供應鏈金融對應的法律法規,為供應鏈金融體系中的中小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融資環境,通過金融服務機構的良性競爭,優化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增強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其次,針對中小企業制定扶持政策。目前我國供應鏈金融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政府要加強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扶持,比如采用優化的貨幣政策,針對中小企業定向降準降息;優化財政政策,降低中小企業稅負等。這些政策扶持可以為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再次,加強市場監管。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會對整個鏈條上中小企業的經營運行產生決定性作用,因此要加強核心企業經營風險的監督管理。針對供應鏈金融中產生的數據進行量化分析,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建立模型進行深度挖掘,規避風險,促進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最后,發揮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作用。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運營的穩定性是保證整條供應鏈穩定運行的基礎,供應鏈中各鏈條企業屬于共生共贏關系,其以核心企業為中互相合作,優化整個供應鏈的資源配置,實現各鏈條企業的共同利益最大化。一個成熟的供應鏈中的征信企業信息是透明、完整的,金融機構對其依賴程度也相對更高。而其他鏈條企業由核心企業進行篩選,可最大程度降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資金風險,實現金融機構與供應鏈中各個企業的共贏。因此要充分發揮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作用,提高核心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意識與管理水平。
(四)改善中小企業的內部融資環境
要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除了改善外部環境,中小企業自身也要采取積極手段改善自身的內部融資環境。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級,貫徹執行“誠實守信”的經營理念,建立誠信的企業形象;積極打造信用文化,營造良好的信用氛圍;與金融機構積極配合,真實、完整的披露企業經營信息,降低自身的融資風險與經營風險;正視自身的經營狀況與償債能力,減少融資過程中不必要的麻煩。另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經營風險的管理與控制,充分發揮自身的品牌優勢與行業優勢,加強信息監管;進行投資時加強風險防范,準確識別操作風險、法律風險及信用風險;充分考慮供應鏈金融中的各項風險,保證供應鏈中各個環節有效銜接。構建供應鏈中各企業間穩定、持續的交易關系,與核心企業良性互動,維護良好信用。
五、結語
總之,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需要將整個鏈條上的所有企業視作一個整體,才能實現鏈條中各個企業的共贏,提升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在信息高度共享的市場環境中,某個產品的產供銷已經很難由一家公司完成,這需要整個供應鏈協同合作,因此現在的市場競爭不再是單一的公司與公司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因此發展供應鏈金融既立足于市場需求的現實,又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當然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必須遵循有法可依、有跡可循的原則,并由政府部門主導進行合理規劃,才能發揮供應鏈金融的實際作用,真正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約束。
參考文獻:
[1]薛文廣,張英明.供應鏈金融對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影響[J].財會月刊,2019(26):86-89.
[2]于海靜,康燦華.基于供應鏈金融視角的中小企業融資機制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17(4):141-152.
[3]張楚秦.供應鏈金融對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緩解作用研究[D].湖南:湖南大學,2019.
[4]張偉斌,劉可.供應鏈金融發展能降低中小企業融資約束嗎?展能基于中小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21(3):108-118.
[5]祝文峰,韓克勇.供應鏈融資——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新型信貸模式[J].生產力研究,2020(7):225-226+237.
[6]胡海青,薛萌,張瑯.供應鏈合作關系對中小企業營運資本的影響研究——基于供應鏈融資的視角[J].經濟管理,2019(8):54-65.
[7]牟偉明.基于核心企業視角的供應鏈金融及其信用風險評價[J].財會通訊,2019(35):92-96.
[8]鮑長生.供應鏈金融對中小企業融資的緩解效應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20,34(12):91-98.
[9]劉可,繆宏偉.供應鏈金融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基于制造業中小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金融論壇,2021(1):36-44.
作者單位: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