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黏英
摘要:茶葉在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最近幾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茶葉的需求日益增加,對茶葉質量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所以,在茶葉的生產實踐中,相關種植人員必須關注種植和管理茶葉技術,提高茶葉質量,確保茶葉生產的有序進行,從而增加茶葉種植者的收入,并促進茶葉種植業的可持續性發展?;诖?,本文結合山區種植現狀對茶葉種植技術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管理戰略,希望能為相關山區茶葉種植者提供一些參考資料。
關鍵詞:種植技術;山區茶葉;茶葉種植
由于中國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所以茶葉在中國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茶樹也是中國最重要的經濟樹木之一。茶樹的種植分布在很多地區,但山區的茶樹品質更為優越,因其獨特的地理優勢為茶樹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然而在山區茶葉種植過程中,茶葉的產量和質量經常受到季節性因素、照明條件、雜草及病蟲害的影響,所以相關人員在種植茶葉的過程中必須根據當地氣候和環境條件以科學合理的方式選擇種植技術和管理措施,以便創造利于茶樹生長的環境,提高茶樹存活率和生產能力,進一步促進茶農的經濟收益。
1 山區茶葉在種植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國擁有大片土地,面積遼闊,可在多地同時對茶樹進行栽種培育。但是由于不同地區之間地理條件有所區別,地形也存在差異,促使茶葉品種不斷分裂,出現更多種類,品種數量的增加給整個茶葉種植造成了混亂,甚至給綜合管理帶來重大困難。另外,有部分山區在茶葉種植上具有比較久遠的歷史,以至于對茶樹疏于管理,不僅樹枝雜亂無章,茶樹老齡化也比較嚴重,嚴重阻礙了茶葉的產量和品質。中國大部分地區種植茶葉的地理和自然條件良好,在長期積累后已然形成系統的種植體系,雖然中國茶葉產業呈現出總體上升趨勢,但在茶葉種植管理方面存在許多缺陷,茶葉種植技術方面也依然有很大的改進余地。在偏遠的山區,許多茶葉種植者都來自農民,缺少專業培訓和政府的統一領導。無法為茶葉種植選取合適的種植區域,并且缺乏種植經驗,技術落后,只是單純的依賴于種植經驗,不了解茶葉的生長習性,導致茶葉產量上不去。盡管一些地區的茶樹生長得到管理,但是傳統的技術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缺少創新,以至于病蟲害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過去,對其施用化肥是普遍治理病蟲害的方式,但卻會使葉子表面殘留下藥物,不僅味道不好,還不符合綠色生產的要求,對茶樹的生長造成影響。茶葉種植區位于南部,陽光充足,雨水豐富。這些地區需要大力推廣新技術,對種植管理方式進行改進,并從中獲取經驗,尋求創新[1]。
2 對山區茶葉種植技術的探究分析
2.1 科學選取茶葉品種
我國主要以紅茶、綠茶、黑茶等茶葉類型為主,人們熟知的烏龍茶、鐵觀音、龍井等屬于綠茶,祁門紅茶、滇茶等屬于紅茶,普洱茶、四川邊茶等屬于黑茶品類。茶葉的品種不同,特點也有所區別,其產量與品質與種植區域的環境密切相連。在山區茶葉種植過程中,必須與茶園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對種植區域的土壤和氣候條件進行充分考慮,對種植品種的選擇嚴格把控,以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種植工作,為茶樹的健康生長提供保障,從而提升山區茶葉的品質和產量。
2.2 選擇合適的種植區域
肥沃的土壤是茶葉種植的關鍵因素,沒有好的土壤就培育不出好的茶葉。因此,有必要選擇合適的種植區域,科學整地,提高土壤質量,為茶葉的種植產量和品質提供保障。由于茶葉根系發達、強健,所以種植茶葉的因為茶根系統更強,所以需要土層深厚,肥力及保水能力較強的土壤。另外,在選擇茶園時,還需要選擇陽光充足的地區,最好是向陽的位置,以確保足夠的光照條件。就通常情況而言,在山區種植的茶樹以海拔五百米左右的平緩山坡最為合適。如果山區缺水,一定要實施覆蓋保水策略,通過相應的儲水方式提高土壤保持水的能力。在海拔500m以上的區域,水蒸氣含量隨著高度上升而逐漸下降,很容易對茶葉的味道造成影響。在茶葉種植過程中,還可以適當的改進土壤結構和地形,以確保茶葉植物在生產過程中吸收足夠的營養。除此之外,農民也可以選擇在茶樹周圍種植保護茶樹的植物。適度的種植其他植物不僅可以改善周邊環境,還能確保茶葉的香氣。例如種植桂花樹,其養分吸收的少,不會對茶的生長構成威脅。不僅可以確保茶樹的穩定生長,而且還可以改變茶園的環境并提高茶園的抵抗力。
2.3 對種植技術進行科學選擇
在茶葉種植過程中,種植技術的選擇至關重要,這對茶葉的產量和質量會產生直接影響,因此相關人員必須科學地選擇種植技術,以便為茶葉種植鋪墊堅實基礎。種植茶葉時,要與當地的環境條件相結合對種植技術進行選取,要注意不同類型的茶葉在種植技術要求上也存有不同。因此,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茶園的地形和土壤厚度,提前半年到一年將種植溝渠挖掘好,最大限度地提升茶苗存活率。如果在15度以上的種植區域,應當對等高線進行測量,建立150cm的茶梯,并在茶葉階梯內設置排水溝。在實際種植時要根據當地天氣條件進行,種植必須在降雨之前或降雨后的一天至兩天內完成,避免在烈日下種植,會對茶苗造成損傷,影響成活率。為了盡早形成茶園蓬面,在栽植茶苗過程中,應當對茶苗種植的行距和叢距進行有效縮小,最大限度地提高栽種數量。以150cm、20cm控制茶行、叢距是單條式種植。以150cm設置大行距、20cm控制小行距,并按照15~18cm設置叢距是雙條栽植。茶園栽植應當達到相應的標準,同時在25~30cm位置將茶苗上部剪去,每叢設置三株,排列特點設置成品字形,栽植過程中要壓實,同時澆足定根水。可以在適合種植的土地上選擇雙條種植,以這種方式種植茶樹可以促進茶樹的自然生長,從而接受適當的照明條件。使用上述種植方法,還可以整體強化茶樹的生存能力,有效抵御狂風、暴雨等不良因素的侵害,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此外,在茶葉種植過程中,會有茶苗生長不良的情況發生,可以對其進行根部密封、灌溉和修剪枝葉的工作,為茶苗的健康生長提供保障[2]。
2.4 對生長過程進行監督
在茶葉生產過程中,相關人員必須對每個生長階段都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如土壤管理、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地質、土壤、濕度、溫度都會對茶樹的生長過程造成影響。就通常情況而言,茶樹種植應該優先選擇酸性土壤,并需要保持良好的排水系統,發揮防止水澇、鞏固肥料的作用。為了便利之后的茶樹養護及運輸工作,可以完善對茶園道路的設計和建造。為了確保茶樹的健康生長,相關人員必須定期翻新土壤,完成雜草清理,為茶樹能夠接受足夠的光照提供保證。在施肥后對其進行水分灌溉,確保土壤水分充足。在茶葉生長的早期階段,必須確保土壤疏松,可以通過覆蓋稻草和使用磷和鉀等復合肥料控制雜草。到了成長階段,必須確保土壤的滲透性,以提高茶葉的產量和質量,并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和監測。相關人員必須檢測出病蟲害的主要來源和傳播方式。對監測方法進行創新,加強構建病蟲害防治的網絡體系,對茶樹生長范圍內可能存在的病蟲害進行探究,能夠及時掌握和了解病蟲害的最新發展動態,并建立相應的監測系統。在早期階段,及時灌溉可以在生長過程中避免茶葉昆蟲,還可以培育土壤肥料、鉀和磷的幼苗。在茶樹生長期間,人工除草和除蟲的工作也必須做好,以此減少病蟲災害。盡量不要在同一地區長期種植一種茶樹,會對土壤的養分進行消耗,還會增加疾病來源的數量[3]。
3 對山區茶葉種植管理策略的探究分析
3.1 科學種植
茶種植必須適應當地的情況。茶葉的生長條件不僅要被充分考慮,茶種也必須嚴格篩選,土壤的酸堿程度、生長環境白天與夜晚之間的溫度差異等因素都在考慮的范圍內,基于此做好茶樹的陽光和水分的補給工作,為茶樹能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提供保障。茶葉種植規劃也必須以科學的方式進行,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利用,每平方米控制在八百株左右,死亡的幼苗必須在管理期間得到及時處理,將新的茶樹苗填補進去。種植技術對茶葉的生長狀況有重大影響。因此,在整個茶葉種植過程中,相關人員必須選擇適當的先進種植技術,以確保茶葉的有序種植。種植茶樹的技術必須根據當地環境條件選擇。與此同時,應當指出的是,不同類型的茶和不同的種植技術要求存在差異。就具體情況而言,相關人員必須根據茶園的地形特點和土壤厚度對土地進行初步調整,以確保山區茶園的土壤具有足夠的濕度和肥力。在整個土壤補救過程中,還必須進行一些深度翻新,以確保土壤條件符合茶葉種植的需要。
3.2 完善管理
茶葉種植涉及大量的項目管理,包括保持土壤濕度、化肥控制、修剪、蟲害控制和其他工作,以及茶葉種植過程中的茶葉種植者,以便在土壤翻滾方面做得很好,同時也保持土壤的活力,使他們能夠與茶樹充分合作,并提供茶樹所需的營養。在受精過程中,特別注意腐蝕性很強的化肥,并確定了肥料的類型。在精簡過程中,盡可能保持茶樹的形狀,以保持茶樹的最佳生長。在預防和控制疾病和蟲害方面,應加強環境建設,并應適當使用殺蟲劑,以防止種植茶葉期間蟲害減少。因此,為了提高茶葉的質量和生產力,必須改進茶葉的管理,以確保茶樹的健康生長。
一是水肥管理。為了給茶樹的健康生長提供保障,有必要對茶園的水肥管理進行加強,這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在對施肥過程進行管理時,要注意對茶樹施加有機肥。尤其是對于新種植的茶葉苗,除了在定植過程中使用長效基質肥料外,相關人員還必須在茶樹存活后以科學合理的方式對其追加速效肥,這對于茶樹的快速生長是有益的。在水肥管理過程中,相關人員必須充分考慮茶葉的具體品種,然后選取有針對性的管理手段,科學施肥、追肥。在追肥過程中,相關人員必須注意追肥時間的選擇,在初春時進行追肥工作效果最佳。在追肥過程中,相關人員挖坑填埋,提升肥料的應用效率。在土壤回填時,必須高于地平線兩cm,以避免因茶根系吸收肥料而導致土壤下沉,從而對茶葉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4]。
二是修剪管理。修剪管理是影響茶樹生長的關鍵因素,修剪茶樹的方式主要包括輕度修剪、重度修剪及定型修剪。修剪方法要與茶樹的實際生長情況相結合,選取最科學的修剪方法。一般來說,在修剪過程中,茶樹的樹冠基本上都是采取的定型修剪。輕度修剪可以有效調節茶樹的樹冠,對茶樹的健康生長有促進作用。重度修剪則是要以茶樹自身為主進行修剪,然后再對樹冠進行定型處理。在修剪期間,無論選擇何種修剪方式,都必須對整個茶園和茶樹進行分析,以確保茶樹和諧生長。
三是采摘管理??茖W采摘茶葉可以有效地提高茶葉的質量,有利于茶樹的健康生長。因此,在采摘茶葉時,必須規范操作,科學采摘,與采摘標準相符合。與此同時,對采摘時間進行嚴格把控,進行春茶采摘時可以將時間適當提前。相關人員在采摘的過程中需要對茶葉的新鮮度進行充分考慮,對其科學分裝,為茶葉品質提供保障,為之后的炒茶工作做好鋪墊。
四是病蟲害防治管理。在種植茶樹的時候,還有一點值得相關人員注意,就是應該防止茶樹出現病蟲害,因為很多茶樹雖然長勢良好,但是由于沒有及時對病蟲害進行預防,以至于產量大打折扣。因此應該在茶樹生長時及時地防治病蟲害,同時如果發現已經染病的枝葉就要全部去除,再噴灑一些專業的殺蟲藥劑,及時防治茶樹出現病蟲害的現象。目前,生物控制措施是控制茶葉種植過程中預防病蟲害最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建立良好的茶園生態,可以促進茶園自我調節的實現,有效預防茶園中的病蟲害現象。在實際預防病蟲害的過程中,使用一些低濃度的生物農藥亦可,例如肥皂粉。如果茶害蟲數量少,可以選擇某些昆蟲激素來有效控制害蟲造成的危害。此外,有必要進一步改善冬季茶葉園的管理,加強冬季基本肥料的使用,科學修剪茶樹,做好茶園清理工作,減少病蟲害。確保茶樹的健康生長[5]。
3.3 生態建設
農業和工業的迅速發展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損害。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可以為茶樹提供健康的生長環境,并確保農業和工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建設要求在種植前對種植環境和土壤環境進行監測,以避免土壤中的腐蝕性物質,造成茶樹的損害。還必須確保土壤中的pH酸堿度適合茶葉生長,為其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與此同時,相關人員必須注意茶葉種植過程中的外部干擾,維護茶園環境的穩定和平衡。茶葉種植者必須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機械化和現代化建設,創造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從而實現有機茶園的建立。
4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全面提升山區的茶葉種植水平,相關部門必須加強對茶樹的種植管理工作,對科學合理的種植技術進行選擇。種植茶葉需要因地制宜,結合山區的實際情況,對環境因素進行充分考慮,利用先進的種植技術促進山區茶葉品質和產量的提升,從而以最大限度地獲得經濟利益,進一步促進山區茶葉高效有序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金云.山區茶葉種植技術及管理措施[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1(5):18.
[2] 劉斌.山區茶葉種植技術與管理策略[J].種子科技,2021,39(9):42-43.
[3] 楊瓊.山區茶葉的種植技術分析及管理策略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6):213.
[4] 董惠芳.山區茶葉的種植技術分析及管理策略探討[J].農村科學實驗,2018(1):54.
[5] 譚學軍.山區茶葉的種植技術分析及管理策略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7,37(10):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