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覓
哮喘好發于過敏體質兒童,尤其是5歲以下兒童,其發病機制極為復雜,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認為,哮喘的發病與過敏原、氣候、遺傳和藥物等密切相關。
過敏原 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呼吸道病毒,或是塵螨、羽毛、霉菌、花粉等吸入性過敏原;或魚蝦、牛奶等食入性過敏原。
氣候 部分兒童對氣壓降低、氣溫驟冷等氣候變化較為敏感,可能會在極端天氣發生哮喘。
遺傳 臨床研究認為哮喘具有遺傳性,若是家長曾患哮喘,寶寶罹患哮喘的風險將提升。
精神 如恐懼、激怒、大笑等精神因素均可能會誘發哮喘,考慮與情緒激動時引起迷走神經興奮有關。
藥物 一類是解熱鎮痛藥物,代表性藥物為阿司匹林,可能造成內源性哮喘;另一類是心得平、心得安等用于心臟病的藥物,因能夠阻斷β受體,也可能會引起哮喘。
兒童罹患哮喘后,早期治療原則是盡快緩解氣道痙攣,常用藥物有支氣管擴張藥等;緩解期則重在控制炎癥,如常采用白三烯受體拮抗劑、糖皮質激素等。但是不論采用何種藥物,均需符合下列治療原則:
1.規范治療。全球哮喘防治創議(GINA)為各國治療哮喘提供了參考及建議,我國也結合國情,制定了防治小兒哮喘的相關指南。整體而言,小兒哮喘只要接受專業醫院、專科醫生的規范化治療,癥狀基本能夠得到良好控制,不會影響日常生活。
2.長期治療。當前尚無法在短期內用一種療法、一種藥物治愈小兒哮喘,治療重在減少急性發作、避免病情遷延,所以需要正確認識到小兒哮喘治療具有長期性、艱巨性等特點,務必兼顧治療、預防,方能減輕患兒的身心痛苦,減少醫療費用支出。
3.個體化治療。藥物選擇和劑量等均需秉承個體化原則,由專科醫生制定治療方案。
不要談激素色變 當前,臨床針對急性發作期哮喘患兒主要采用緩解類藥物,而在常規維持治療中則主要采用控制類藥物,重在控制哮喘癥狀、減輕氣道炎癥及肺功能受損程度。控制類藥物中,以吸入性糖皮質激素(ICS)最為常見,該類藥物是治療兒童哮喘的基石,能夠降低死亡率,減少哮喘發作。但是部分家長因缺乏對ICS的正確認識,擔憂其會影響患兒身高及發育而拒絕使用。其實ICS通過吸氣進入患兒呼吸道后,能夠很快被呼吸道黏膜吸收,從而發揮療效,基本不會經循環系統到達全身,所以不良反應少。但若哮喘控制不良,則可能會對患兒身高產生不良影響,所以臨床中也會通過監測患兒身高掌握藥物療效及病情控制情況。
不忽視隨訪及檢查 小兒哮喘治療周期長,所以需要結合患兒病情實時調整診療計劃。對此,建議家長配合醫護人員做好哮喘隨訪工作,主要包括復查肺功能、檢查吸藥方式、評估危險因素、維持用藥情況等,以便為后續診療提供可靠依據。
不要“見好就收” 部分家長對藥物存在抵觸心理,認為長期用藥會損害兒童身體健康,所以一旦患兒哮喘癥狀有所控制,便會擅自停藥。但是,哮喘的真正病因是慢性氣道炎癥,用藥后癥狀雖然會消失,但氣道炎癥仍持續存在,若是遇到誘因便會再次發作。而反復哮喘發作不僅會損害患兒肺功能,也可能會造成氣道結構重塑。所以切勿“見好就收”,哮喘得到控制后仍需遵醫囑接受規范化、持續化治療,至于何時減藥、停藥,均需由臨床醫生綜合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