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光
蕎麥,又稱烏麥、花蕎,為蓼科植物蕎麥的種仁,主產于內蒙古、山西、陜西等地。和小麥的形狀不同,蕎麥莖弱而翹然,開花時遍地如撒雪花,蜜蜂飛來飛去,景色十分優美。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詩贊道:“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蕎麥的營養成分比大米和面粉都高,是一種老弱婦孺皆宜的大眾化保健營養食品,其含有人體不可缺少的必需氨基酸——賴氨酸和精氨酸。蕎麥還含黃酮類物質,可抗菌消炎、止咳,故有“消炎糧食”之美稱。它富含的亞油酸、煙酸和蘆丁是人體調節血脂和降低膽固醇以及保護血管的重要物質。蕎麥還富含磷、鐵和鎂等礦物質,這些物質對維持人體心血管系統和造血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的鉻是防治糖尿病的重要元素,硒有抗衰老作用。中老年人常吃蕎麥,可增強視力,防治白內障、腦血管出血。此外,蕎麥還有清理腸道沉積污物的作用,民間稱之為“凈腸草”。
祖國醫學認為,蕎麥味甘、性涼,具有清熱解毒、健胃利腸、降壓減肥等功效,適用于腸胃積滯、慢性泄瀉、多汗、偏頭痛、痢疾、燒燙傷、白濁、白帶、癰疽、丹毒等病癥。我國民間常用蕎麥面煮飯食,治療慢性泄瀉、腸胃積滯;蕎麥面加紅糖煮成面糊喝,治療多汗、自汗;蕎麥面炒黃加涼開水調敷,治療燒燙傷等。
蕎麥有甜蕎麥和苦蕎麥之分。甜蕎麥顏色為小麥色,比苦蕎的顆粒要大一些,口感淡,味道不苦。苦蕎外觀為黃綠色的細小顆粒,味道微苦,初次食用比較難接受,不過有特殊香味。蕎麥像小麥一樣,多磨成粉食用,可以熬粥,或做成面餅、面包、菜團子、扒糕等,有些地方用蕎麥面包餃子,也很有特色。但因其性寒涼,故脾胃虛寒、身體虛弱者忌食,腫瘤患者也應忌食,以免加重病情。下面介紹幾款蕎麥美味保健食譜,供讀者朋友選食——
原料:蕎麥面250克,紅糖75克,植物油少許。
做法:將蕎麥面、紅糖混合拌勻,加入適量清水拌和成面團,以稍軟為宜,揪成小團,壓成厚3毫米的圓餅。把平底鍋燒熱后,刷上少許植物油,放入圓餅烙至兩面香熟,趁熱食用。
功效:香甜適口,補虛止汗,健胃利腸。
原料:蕎麥面300克,韭菜80克,植物油30克,精鹽、味精各適量,胡椒粉少許。
做法:將韭菜洗凈,切成細末;蕎麥面與適量清水拌勻成面糊,放入精鹽、味精、韭菜末、胡椒粉拌勻。將平底鍋燒熱后,倒入少許植物油,待油溫七成熱時,倒入蕎麥韭菜糊,攤平成圓餅,煎至一面焦黃,再翻身煎另一面至焦黃香熟,趁熱食用。
功效:韭香鮮咸,健胃利腸,祛脂減肥,宜作為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患者的膳食。
原料:蕎麥面300克,香蔥15克,豆瓣辣醬1匙,精鹽、味精各適量,香油、辣油各少許。
做法:將蕎麥面放入盆內,倒入適量清水,用力拌勻成面團,制成薄長面片,用家用搖面機搖成面條;香蔥去根須洗凈,切成細末。將蕎麥面條放入蒸鍋內,用中火蒸至香熟,取出盛盆,放入豆瓣辣醬、精鹽、味精調好口味,撒上香蔥末,淋上香油、辣油,即可食用。
功效:鮮辣味美,健脾開胃,補虛止汗。
原料:蕎麥100克,芹菜150克,精鹽、味精各適量,香油少許。
做法:將蕎麥用清水浸泡過夜,第二天淘洗干凈;芹菜去須洗凈,切成粗末。先把蕎麥放入鍋內,倒入適量清水,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九成熟,再放入芹菜末、精鹽繼續煮至熟爛成粥,加入味精調好口味,淋上香油即可食用。
功效:菜香鮮咸,清熱解毒,健胃利腸,祛脂減肥,是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等患者的保健食譜。
原料:蕎麥100克,紅棗15個,紅糖適量。
做法:將蕎麥用清水浸泡過夜,第二天淘洗干凈;紅棗洗凈,用清水浸泡1小時。把蕎麥、紅棗放入鍋內,倒入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煮至熟爛,加入紅糖調好口味,即可食用。
功效:清香甜甘,健脾養胃,清熱降壓,祛脂健美,是高血壓、冠心病、血脂異常等患者的保健食譜。
原料:蕎麥面100克,鮮山藥150克,白糖適量,糖桂花少許。
做法:將蕎麥面用開水攪拌成面糊;山藥洗凈,放入蒸鍋蒸至熟軟,剝去外皮,搗爛如泥。將蕎麥面糊、山藥泥放入鍋內,拌和均勻,用文火煮至稍沸,加入白糖調好口味,撒上糖桂花即可食用。
功效:香甜可口,健脾養胃,利腸通便,適宜用作高血壓、冠心病患者的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