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亞云
內容提要:美術從作品呈現方式來說它是一門視覺藝術,從創作方式來說它是一門造型藝術,美術創作(作業)是圍繞著“各種媒材”來展開的。如果適當改革作業媒材,就能凸顯作業的視覺性,具有生活的實踐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創作樂趣。
關鍵詞:改革;作業媒材;創作樂趣
在海邊的沙灘上每每看見孩子們不亦樂乎的玩沙涂鴉,也經常發現孩子們喜歡在有霧的窗玻璃上用手指畫畫,他們更喜歡用手粘些顏色到處涂抹......凡此種種表明,孩子們享受隨興的創作過程,他們不受傳統紙和筆的約束,喜歡把沙地、濕玻璃當紙,把小手當筆。由此想到我們的小學美術教育,如果能適當改革作業媒材,凸顯作業的視覺性,具有生活的實踐性,強調學生的愉悅性,學生肯定會欣喜若狂。
一、整合作業媒材 ?凸顯作業的視覺性
如今的作業媒材可謂是琳瑯滿目,大致可以分為傳統媒材、生活媒材、自然媒材和新生媒材四大類。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整合這些作業媒材,已經是老師們備課必須思考的問題。
1.橫向整合
《青銅器》是四年級上冊的“欣賞·評述”課,同課異構的課聽過若干節,執教的老師大都圍繞著青銅器的紋飾而設計作業練習。有的用勾線筆線描紋飾,有的用吹塑紙版畫紋飾,還有的直接用鉛筆在青銅器上拓印紋飾。其中有一位老師的設計堪稱絕妙,他整合了陶泥、印泥、書簽、記號筆和青銅器五種媒材,首先用條形的陶泥拓印青銅器上自己最喜歡的紋飾,接著蘸些印泥直接轉印于空白書簽,最后用勾線筆在書簽的背面寫上學習心得。短短的作業時間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他們帶著心愛的書簽離開美術課堂時是那樣的滿足!這巧妙的設計是老師在課堂內很好整合了相關的作業媒材。
2.縱向整合
鄔璐娜老師成功執教了《夸張的臉》一課,課的亮點就是媒材的時空整合。鄔老師將泥塑課堂搬到了室外的小樹林里,室外陽光明媚,樹蔭下學生異常放松。他們戴著面具做著鬼臉,在老師的引導下盡情地玩泥,揉一揉拉一拉捏一捏,將夸張的臉型粘在大樹干上,粗糙的樹皮映襯著細膩的陶泥,碰撞出別樣的肌理美。接著就地取材塑造立體的五官,樹枝小草石子也成了五官的一部分。
創作活動注重的是學生的主體參與,各種媒材是構成作品的物質材料,不同的媒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周圍生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深化所學知識。
二、拓展作業媒材 ?具有生活的實踐性
美術作為一門視覺藝術,以其作品的靜態性、可視性區別于其他藝術。在現代生活中,美術的作用不僅僅陳列于展廳和博物館供人欣賞,它的作用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吃穿住行每一個地方都可以有美的相伴。所以美術作業(創作)再也不是單純在紙張上“畫畫”,教師可以拓展各種媒材,提高美術的實踐性。
1.變平面作業為裝置藝術
仔細觀察發現學生超級喜歡“設計·應用”領域的美術課,諸如“小小書簽”“眼鏡的設計”等課,作業時學生總是特別投入,下課時往往喜不自禁滿載而歸。這歸功于“設計·應用”領域的課程設置非常注重生活與實踐的聯系,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平時生活息息相關的緣故。如果適當改革“造型·表現”領域課程的作業媒材,構課時試著打破常規的平面作業,讓學生嘗試著在立體的生活媒材畫畫,結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評。
五年級上冊《適合紋樣》一課,旨在了解適合紋樣的不同樣式及構成特點,學習適合紋樣的設計方法。本人備課時摒棄了平面的紙張作業形式,改為立體生活媒材作業設計,讓學生可以在自己喜歡的拎包、T恤、雨傘、紙盆等生活媒材上設計適合紋樣。別樣的作業形式一經發布,學生們特別開心,甚至討論可以帶丙烯顏料嗎?上課的時候一個個如小小設計家,一臉認真模樣,一張張作業成了一件件藝術品。課后有一段時間了,可常常會發現他們拎著自己的個性包包來上美術課,雨天手持別樣的雨傘成了校園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生活離不開美,通過這樣的立體作業設計,讓學生體驗了樂趣,認識到美好的生活可以用雙手創造。六年級《青花瓷》一課的作業媒材可以是廢棄的酒瓶,四年級的《年年有余》一課,可以讓學生將魚設計在手帕上、明信片、藏書票里......
2.從課內作業到課外創作
如果將美術課堂教學與課外拓展課相結合,教學效果更佳。如五年級“童謠童畫”一課,課堂內大家一起吟誦兒時的童謠,欣賞童畫的各種表現形式,學習童畫的夸張創作方法。每個學生選擇一首童謠創作一幅童畫。
課外創作時本人結合學校的拓展課程,選拔優秀童畫作業進行酒壇的二度創作。由于酒壇的特殊媒材,引發了學生的濃厚興趣,他們構圖描繪,玩的不亦樂乎。當一個個富有詩情畫意的酒壇展現在了校園里,又成了校園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三、創新作業媒材 ?強調學生的愉悅性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況且小學美術教育培養的是學生的基本藝術素養,而不是單純的技能技法。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樂于參與藝術活動的過程,享受其中的創作樂趣至關重要。
1.巧用生活工具
記得去年受命到奉化大堰小學上課,由于活動安排緊張,教研員指定的《傳統門飾》一部分內容學生已經接觸過,我另辟蹊徑,從隔扇門入手,以點帶面,采用水墨畫形式深入,誰想,山村的孩子不曾學過書法也沒咋接觸過國畫,怎么辦?如何在短短一節課中讓孩子們既能學到知識又敢于表現,我大膽決定用棉簽、水粉筆代替傳統國畫中的毛筆。由于材料新奇,表現難度降低,孩子們興趣盎然,他們的作業也是棒棒的。
低年級教學更要巧用作業媒材,樹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雖常見但不好畫,如果讓一年級孩子用傳統的水彩筆油畫棒畫樹,效果肯定不理想。課堂教學時我讓孩子用吸管和手指當畫筆,采用吹一吹——吹出樹干樹枝,印一印——手指印出樹葉,學生玩的特別嗨,作業效果也出奇的棒!
2.引入新奇材料
如今的作業媒材雖是琳瑯滿目,應有盡有。本人不滿足于現狀,帶著一顆探究的心,引入新奇的材料,敢于嘗試,發現驚喜,讓孩子們一起分享。
前一陣與教研員聊天,說起水彩畫中的留白液,買了試了,覺得不適合初學色彩的小學生,于是放棄。后來聽說有一種卡美紙,這種紙既可以做加法又可以做減法,即可以畫又可以擦,甚是有趣,又忙乎起來。
第斯多惠說得好:“教育的藝術在于喚醒、激發、鼓勵”。美術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育人,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美術文化修養,因此繪畫的效果不是衡量美術教育效果的唯一目的。在美術教育中,老師們可以大膽嘗試各種作業媒材,讓學生享受創作過程中的無限樂趣,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