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芳
摘要:隨著部編版教材的全面實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1+X”的海量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線語文教師教學中不斷研究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1+X”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幾個策略,主要包括選精選文章,巧妙組合、得法于課內,得益與課外、督促學生進行閱讀整理幾個方面,旨在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實現“1+X”閱讀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多文本閱讀 ?實踐策略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達到140萬字,并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整本的書。”由此可見,語文教學離不開閱讀教學,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根基。但在長期的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清楚地看到,學生閱讀素養的形成和提高是非常困難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一)小學語文教材選編數量有限,部編版小學教材一共十二冊,每冊大約30篇課文,如果每篇課文按500字計算,閱讀總量只有18萬字左右,課堂閱讀量偏小,教師即使意識到了閱讀對學生的重要性,但依舊會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教授教材上僅有的二三十篇文章;(二)由于“雙減”政策的實施,學生即使有心閱讀,但大部分課外時間被社團課,綜合素養課占用,課內外都沒有學生們閱讀的時間;(三)有一定課外閱讀意識的學生,由于缺乏專業的指導,一般選擇較為零散的材料,閱讀更多傾向于休閑文本;(四)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小學生自控能力更差,接觸電子產品擠占了閱讀時間,電子時代的垃圾、碎片化閱讀較多。
總而言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很難形成有效的閱讀方法和習慣,無法提高閱讀能力。而“1+X”閱讀教學能很好的解決些問題,要想使多文本閱讀小學教學真正收到實效,作為課堂的主導者,我們在課堂“1+X”閱讀教學中要把握以下關鍵點。
1.精選文章,巧妙組文。
部編版教材編者溫儒敏指出: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光是教課文,讀課文是遠遠不夠的,雖然部編教材力圖把“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但還需要老師去“加碼”。他建議老師們采取“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讓學生自己讀。葉圣陶老先生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語文教材就是這個“1”,而其他多個文本閱讀就是“X”,它是達成學生“舉一反三”最有效的方式。“1+X”閱讀教學過程中,以“一”帶“多”,讓學生在課內“一”上帶多篇不同或相同作家、體裁、內容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為學生閱讀內容的多樣化、豐富化和閱讀效果的持續化、終身化奠定了基礎。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就是圍繞一個主題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
全面普及的部編版語文教材大都以單元為單位進行編排,每一個單元都有相應的主題,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與學生共同搜集整理文章。教師在確定主題時,可以從文章內容、人文內涵、表達方式等多個角度確定議題、查找文章,開展“1+X”閱讀。比如從人文內涵角度可以確定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尊重生命”、“生命價值”的“1+X”閱讀,以成長教育為主題的“名人成長小故事”、“難忘的童年生活”“1+X”閱讀,以愛的教育為主題的“父母恩”、“師生情”“1+X”閱讀等。
2.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內”“外”貫通。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把閱讀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語文教材為憑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組織的進行語文閱讀教學實踐活動,力圖把“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為了拓展知識,學習者必須超越教科書的內容,進行課外閱讀。在進行課外閱讀時,學生應連結他們從教科書里學到的東西,在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時構建屬于自己的意義,發展閱讀策略本身,進行文本之間的連結。立足課內、延伸課外根據需要適度引入教材之外的有相同之處的文章,建立起內容相關、中心相似、手法各異的閱讀資源體系,通過對比閱讀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拓寬學生視野。如對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黃繼光》一文開展“1+X”閱讀時,可以對比《我的戰友邱少云》、《誰是最可愛的人》,甚至可以鏈接六年級上冊的《狼牙上五壯士》,這些都是講述英雄,體現英雄氣概的文章。再如六年級下冊,老舍筆下的《北京的春節》,我們可以鏈接梁實秋的《過年》、莫言的《故鄉過年》通過比異,感悟不同的文風,不同的春節習俗。
3.花樣閱讀,讀法得當。
“1+X”閱讀教學時,學生一節課要閱讀多篇文章,用得比較多的是默讀、跳讀、略讀和瀏覽,我們要有意識地傳授并訓練這些快速閱讀的技巧。“1+X”閱讀教學,不必拘泥于單篇文章閱讀時的字詞理解,可以連滾帶爬的閱讀,重要的是在大量閱讀中提取信息,綜合思考。我們要有意識地滲透整合信息的閱讀策略,培養學生比較、綜合、概括、歸納等閱讀能力。如覃琳琳老師指導“插敘在文中的作用”非連續性文本的“1+X”閱讀時,就運用了略讀閱讀策略,引導學生從《羚羊木雕》、《滴水之恩》、《我以為不漏痕跡快樂卻滿溢》中略讀課文,找出插敘,再總結概念、分析其作用。重點突出,化繁就簡,條理清晰。
4.引導到位,閱讀整理。
“1+X”閱讀最重要的就是滲透閱讀技巧及閱讀規律,“1+X”閱讀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整理,而所謂的閱讀整理,就是對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收獲的知識、方法,遇到的問題及思考、感悟等進行梳理和記錄,這樣不僅可以提高“1+X”閱讀的廣度,更能加深其深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因此,在學生進行閱讀整理的時候,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進行閱讀時整理,不能只停留在單純地文字整理上,還要通過整理進行反思,反思在“1+X”閱讀中得與失,并及時的拓展文本,進行訓練,讀練結合,真正做到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在閱讀中解決問題,從而切實提高多文本教學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只有教師不斷完善“1+X”閱讀教學理論,探索“1+X”閱讀的有效教學方式,才能真正地實現“1+X”閱讀在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本文系鶴壁市教育科研課題《“1+X”閱讀在部編版教材教學中的實踐策略研究》(立項編號:2021-JKLX-07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