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宇 陳際華 吳靜濤 胡軍
(樂山師范學院藏羌彝走廊體質健康促進研究中心體育學院 四川樂山 614000)
網絡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加速了教育信息化時代的瀕臨,但同時大學生靜態行為急劇攀升,也簇發了抑郁、焦慮等一系列心理疾?。?],嚴重威脅到大學生群體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近年來,隨著學者對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的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國內外學者普遍意識到大學生焦慮和抑郁是公眾群體普遍應關注的重點話題,研究也證實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有密切的關系[2]。過往研究表明,生活方式中靜態靜坐行為[3]、甜品飲食、體育參與狀況[4]、日常衛生條件[5]等與焦慮和抑郁呈高度相關。而目前研究主要集中觀測影響心理健康的劑量程度[6],對于相關變量的參考和外延涉及較少,對影響焦慮和抑郁的外界變量考察不夠全面,大都聚焦在生活方式的降維因子分析中,缺乏對不同生活習性的周期性考察。因此,該研究旨在系統考察四川省大學生人口學變量中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的基礎上,進一步厘清不同生活習性與心理健康的程度關系,為高校治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證案例。
選取四川省18~24歲在校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
1.2.1 調查方法
該文運用問卷星編輯問卷,借助微信、QQ、微博等平臺,問卷采取滾雪球的抽樣方法進行測試。問卷填寫時間設定為2020 年5 月20~24 日,問卷發放前征求專家意見,剔除無關和相關度不高變量;剔除重復、困惑項,修正后正式發放,問卷回收后整體效度Cronbach α系數為0.93。共收回756份問卷,剔除缺失值和問題值等不合格問卷,有效問卷733 份,有效率為96.9%。其中男生308 名,女生425 名;大一學生282 名、大二學生321名、大三學生111名、大四學生19名;居住城市學生232 名、城郊學生58 名、鄉鎮學生165 名、農村學生278 名。所填寫問卷均告知問卷用處和個人隱私處理等問題。
1.2.2 調查工具
(1)生活方式問卷
參考焦建鵬[7]修訂的《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評價量表》,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并經過專家兩輪討論和修正。問卷由學生在線獨立填寫,主要涵蓋性別、年級、每周吃水果頻次、早餐習慣、宵夜習慣、心情影響飲食程度、每周運動頻次、吸煙、飲酒頻次、晚睡時間等,問卷的Cronbach α系數為0.87。
(2)焦慮自評量表(SAS)
采用Zung 等[8]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共20個測評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1~4 級評定,1 為很少時間,2 為有時間,3 為相當多時間,4 為絕大部分時間或全部時間,總分采取疊加求和并乘以1.25,分為4 個等級,低于50 分為正常,50~60 分為輕度,61~70 分為中度,70 分以上為重度。此次調查問卷的Cronbach α 系數為0.95。
1.2.3 質量控制
問卷填寫前告知此次調研的目的和注意事項以及相關溫馨提示,完整不漏題地填寫才能順利提交。相同IP 和同一個賬戶只能填寫一次,問卷中不涉及個人姓名、學號、專業、班級、學校等隱私問題,避免個性化和敏感性問題出現。問卷收集時,實行雙盲組進行篩查和剔除,確保數據的嚴謹性和可用性。
該文采用SPSS 24.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匯集采用百分比表示,不同組別間篩查對比采用列聯卡方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方法,從生活方式中篩選相關變量,分析影響大學生焦慮的變量以及程度。
如表1 所示,733 名大學生中,心理焦慮正常率為30.09%,較輕為53.66%,中度為14.51%,重度為1.73%。焦慮中度和重度檢出女生均高于男生(71.96%、58.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25.093,P<0.01);大一至大四群體間,大二學生中度和重度檢出率最高(48.60%、41.67%);不同居住地當中,中度檢出率最高的是農村學生39.25%,重度檢出率最高的是鄉鎮學生3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23.939,P<0.01)。

表1 疫情期四川省大學生心理焦慮分布狀況
如表2 所示,每周吃水果的頻率、每周的運動頻率、吃早餐習慣、飲酒的頻率、心情影響飲食程度、吸煙、每天睡覺時間等不同生活方式下的大學生心理焦慮檢出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以大學生心理焦慮的中度和重度為因變量(0=中度,1=重度),每周吃水果的頻率等為自變量(參與程度見表2),以性別等為協變量。結果顯示,調整協變量(性別、年級、居住地)后的模型2與未調整協變量的模型1相比較,關聯強度無明顯變化(見表3)。

表2 不同生活方式下的四川省大學生心理焦慮狀況對比

表3 大學生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n=733)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四川省大學生心理焦慮輕度和重度檢出率分別為14.51%、1.73%,有明顯的性別和居住地差異;大學生每周吃水果的頻率、每周的運動頻率、吃早餐習慣、飲酒的頻率、心情影響飲食程度、吸煙、每天睡覺時間與中度和重度焦慮檢出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且7 種生活習慣均與大學生心理健康高度相關[9]。心理焦慮沒有明顯的年級差異,這可能與學業畢業任務縮減有關。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生活方式的關聯性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其吸煙、飲食習慣、鍛煉和體能與心理健康相關聯,需要給予健康方面的指導,減少健康方面存在的潛在危險[10]。有研究指出,大學生晚睡時間不宜晚于23點,睡眠長度以7~8小時為佳,睡前使用電子設備宜小于30min,三餐規律和葷素搭配合理、適度運動以及保持心情愉悅等是確保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11]。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吸煙、晚上睡覺時間與心理焦慮呈正相關;每周吃水果的頻率、每周的運動頻率增加會降低大學生中度和重度心理焦慮檢出率。研究表明,吸煙行為與抑郁、社會焦慮各維度呈正相關[12],而睡眠質量總分與大學生焦慮、抑郁均呈正相關(r=0.509,P<0.01)[13]。常態化的運動可以有效降低焦慮總體評分,與該研究結果一致[14]。一項基線數據調查顯示,較差的睡眠質量不但直接負向影響心理幸福感,而且會增加焦慮水平[15]。有學者的研究指出,對焦慮癥患者實施藥物聯合心理護理干預,能縮短患者的入睡時間,延長睡眠總時間,有效改善睡眠質量,從而緩解焦慮癥狀[16]。
綜上所述,關注大學生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是預防心理焦慮水平升高的重要舉措,而家庭父母和社會網絡媒體均應正面引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導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家庭、政府、社會媒體等應做好大學生疫情期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正面宣傳和引導,提高大學生的健康生活意識,家庭主體單元父母正面干預與引導,形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共同促進大學生健康生活習慣的塑成,從而降低疫情期大學生心理焦慮的水平,保證大學生青年群體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