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藍
(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翻譯學院)
近幾年,中國現代懸疑小說迅速發展,其中,蜘蛛撰寫的《十宗罪》系列尤為突出,但國內對此類文學的翻譯及研究較少。在全球化時代,譯者有必要將中國這些優秀的現代懸疑小說對外傳播,以進行文化交流和翻譯研究。
本文簡要介紹了懸疑小說的特點,對顯化與隱化在翻譯中的應用進行了簡述,并根據翻譯實踐對比分析了兩者在懸疑小說翻譯中的效果,對今后的翻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懸疑小說是采用懸而未決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推動故事向縱深發展的一種偵探小說變體形式。一部優秀的懸疑小說的懸念感會非常強烈,并以邏輯推理嚴謹贏得讀者的關注。”(朱全定,2015)因此,“懸疑性”是懸疑小說最基本及最重要的特點。懸疑指一件充滿懸念且無法看清真相的事物所導致人有一種懷疑和不理解的心態。在文學作品中,維持文本懸疑性是提起并保持讀者興趣至關重要的寫作手法。
此外,“信息性”也是其主要特點。懸疑小說邏輯嚴謹,細節描寫詳細,讀者可根據這些細節信息去推敲出更多信息。那么譯者在翻譯時需思考要如何處理這些信息,如何在譯文中既將信息傳遞給讀者,又保持文本的懸疑性,這也是筆者在這里探討的問題。
除以上兩點,懸疑小說還有以下特點:神秘性、敘事性、邏輯推理性、知識性、娛樂性、敘事節奏明快、具有恐怖情節和愛情情節。每一個特點相輔相成才能構成一本好的懸疑小說。
所謂顯化,是指“源文本的信息在目標文本中以更明顯的言語形式來表達,譯文中一般存在由譯者增添的解釋性短語或連接詞,從而提高譯文的可讀性”(Shuttleworth&Cowie ,1997)。源文本中一些晦澀難懂之處通過顯化使其在目標文本中變得清晰易懂。隱化的表現方式與之相反,指“在目標文本中對源文本信息進行概括或省略的翻譯策略”(Klaudy.K.&K.Karoly ,2005),有意忽略或省譯目標文本中的某些信息。
Klaudy.K.& K.Karoly 指出“國際上顯化研究文獻要比隱化的多得多”(Klaudy.K.& K.Karoly,2005)。英漢兩種語言在句子結構、語義、遣詞用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譯者為增強譯文可讀性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顯化翻譯策略來指導翻譯,從而使譯文更加靠近譯入語讀者。
美國翻譯理論學家奈達(E.A.Nida)提出“形式對等”(formal equivalence),又稱“形式對應”(formal correspondence),認為“譯者關心的是詩歌與詩歌之間,句子與句子之間,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對等”(1964)。筆者此處所提的“形式對等”指譯者盡可能使用譯入語對應的形式結構來翻譯源語的形式結構。基于此次翻譯實踐,筆者發現按照翻譯的規律,一般情況下譯者在翻譯時會自覺或不自覺使用顯化翻譯策略進行翻譯,這不利于懸疑小說“懸疑性”特點的保持。為保持懸疑小說的特點,筆者有意識地采取了隱化翻譯策略。
筆者采用隱化翻譯策略來指導譯文的修改工作,對比分析了顯化與隱化在懸疑小說翻譯中的效果。
原文中有些出現在上文的信息與下文信息重復,造成冗余,且不符合懸疑小說“敘事節奏明快”的特點,不利于譯文保持懸疑性。
原文:時間已經臨近深夜,圍觀群眾陸續散去,一個母親牽著小孩子的手,低聲威脅小孩子不要亂說話,這對母子住在后面的一棟樓里,蘇眉無意中聽到那小孩子抬起臉對母親小聲說: “為什么我和姐姐半夜會看到有人從那個樓梯走下來?”這對母子住在后面的一棟樓里,從他們家的窗口可以看到案發的那棟舊樓。
譯①:With the falling of the midnight, the crowd went away one after the other. A mother in it held the hand of her son who lived at the back building and cautioned him in a low voice not to talk nonsense, because he lifted the face up and whispered to her, “Why does my sister and I see someone walking down the stairs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which was heard exactly by Su Mei. The family lived at the back building where they could see the crime scene from the window of their home.
譯②:With the falling of midnight, the masses went away one after the other, among which a mother held the hand of her son and cautioned him in a low voice not to talk nonsense when he lifted the face up and whispered to her, “Why does my sister and I see someone walking down the stairs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which was overheard by Su Mei. The family resided in the posterior building where they could descry that time-worn building in which incidents occurred from the window of their home.
原文中母子之間的對話讓讀者疑惑母親為什么低聲威脅兒子不要亂說話及兒子為什么能看到半夜有人從那個樓梯走下來,而“這對母子住在后面的一棟樓里” 這一信息重復出現,將下文要解開的疑惑提前揭露了,不利于譯文保持懸疑性,可見譯①。因此,筆者運用隱化翻譯策略刪除了在上文的冗余信息“這對母子住在后面的一棟樓里”,將懸念留在下文,給予了讀者足夠的想象空間。對于此類冗余信息,隱化更能保持譯文的懸疑性,實現流暢的敘事節奏。
懸疑小說細節描寫詳細,上文信息在語義上與下文信息對應。為保持譯文懸疑性,譯者需對其進行取舍。
原文:他指了指上方,四樓的窗臺上有一個花盆。張紅旗老人平時散步回來的時候,都會看一眼樓上的一個窗戶,那窗臺上放著一盆吊蘭。
譯①:Bao Zhan pointed at the upper place where there put a flowerpot on the sill of the fourth floor. The old man got accustomed to having a glimpse of a window of the fourth floor where a pot of chlorophytum comosum was placed on the sill.
譯②:Bao Zhan pointed to the upper place where there put a flowerpot. The elder got accustomed to having a glimpse of a window of the fourth floor on which a pot of chlorophytum comosum was laid on its sill.
該段含有較多的位置信息。第一句中“四樓的窗臺上”與第二句中“樓上的一個窗戶,那窗臺上”出現語義上的對應。分析原文可知第一句中的該信息提前揭露了下文信息。筆者在①中將重復的信息都盡數翻譯。為了在線懸疑氣氛,筆者運用隱化將第一段中的對應信息“四樓的窗臺上”省略,并用“上方”這一信息對其進行模糊化處理,制造懸念,符合懸疑小說邏輯嚴謹的上下文結構,凸顯了懸疑小說的魅力。
懸疑小說故事情節曲折離奇,原文中作者故意放置了一些錯誤信息來干擾讀者的邏輯推理,從而給予讀者激動刺激的閱讀體驗。
原文:樓道里有一個盛放過血液的臉盆,已經打翻了……張紅旗老人說,好像聽到門外傳來一聲響,他以為是野貓弄出的聲音,也沒去查看。
經過現場勘察,有人故意將一盆鮮血放在張紅旗老人家的門框上方,門框里插著一片木板,木板很薄,承受不住壓力斷裂了,木板上放置的這盆鮮血掉落了下來。
譯①:A washbasin was filled up with blood in the corridor,and it was overturned...Zhang Hongqi memorized that he had seemly heard something, but did not check out because thought it was made by a wild cat.
譯②:There was an overturned washbasin filled up with blood in the corridor, and it flowed down the gaps of stairs to the first floor...The elderly man memorized that he had seemingly heard something from outside, whereas looked on it as the motion of a wild cat without check.
原文圍繞“一盆鮮血”展開,第一段中“樓道里”及“野貓”,讀者很容易推斷這盆血被放置在地上,而第二段推翻了此推斷。筆者利用隱化策略弱化了“打翻”的動詞詞性,將其轉化為形容詞去修飾強調“樓道里的盛放過血液的臉盆”該干擾信息,在上文誤導讀者,下文意外轉折,令讀者恍然大悟,也使情節跌宕起伏,營造了懸疑的氛圍。
基于本次翻譯實踐,筆者發現隱化翻譯策略比顯化更能保持譯文懸疑性,能更好地指導翻譯。由于原文本為節選翻譯,所以本文具有一定局限性。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譯者翻譯中國優秀的現代懸疑小說,將其推向世界做文化交流,并做更多翻譯研究,也以此勉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