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鋒 周嘉男

【摘 要】 為更好推動甌江中上游水運發展,分析甌江中上游水運發展的基礎條件,指出甌江中上游水運發展正面臨著交通強國建設、國家及省市層面推進的運輸結構調整、高等級航道的投入使用及臨港產業發展等所帶來的機遇,提出甌江中上游水運發展的總體思路,以及構建甌江千噸級河海聯運出海通道、打造黃金水道上的專業化規模化港口作業區、強化海河聯運政策引導和扶持、打造高效智能的內河水運信息平臺、促進海河聯運運輸組織標準化與全程發展等發展路徑。
【關鍵詞】 交通強國;甌江;水運發
1 甌江中上游水運發展基礎條件
甌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流、八大水系之一,為麗水、溫州兩市所轄。甌江自古以來是浙江西南部內陸地區向東出海的內河水運交通要道,是浙江省內河水網重要組成部分。甌江在20世紀50年代有著輝煌的水運史,浙西南一帶木材、山貨和土特產均通過甌江水路銷往各地;但自20世紀70年代起,受限于過閘設施,甌江中上游已斷航數十年。隨著2012年浙江省啟動內河水運復興計劃,甌江列入“南暢通”重要內容,甌江航道整治工程逐步開展,青田船閘等擴建工程正式啟動。甌江中上游航道于2016年底開工建設,于2021年底投入使用,打通了甌江入海大通道。
甌江干線麗水白巖大橋至溫州出海口航道全長約157 km。由甌江航道分段規劃(見表1)可以看出:甌江中上游麗水段航道麗水白巖大橋至青田溫溪大橋航道長約87.4 km,為Ⅴ級、Ⅵ級,遠期規劃為千噸級,目前已建開潭、五里亭、外雄船閘,在建三溪口和青田船閘,計劃2022年底航道全面開通;青田溫溪大橋至花巖頭段目前已建成青山鋼鐵、東泰石料、宏海燃料和青田港務等7個500~噸級泊位,2020年貨物吞吐量236萬t,主要貨種是砂石料、鋼材、葉蠟石等。甌江下游航道位于溫州境內,建港條件較好,沿線擁有溫州港龍灣、七里、靈昆等作業區,可與甌江中上游聯動發展海河聯運。
2 甌江中上游水運的歷史性發展機遇
2.1 交通強國建設背景下的新機遇
在建設交通強國、長三角港口一體化等新時代戰略背景下,按照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內河水運業呈現快速發展勢頭。2020年浙江內河港口貨物吞吐量4.4億t,較2015年增長9.4%;集裝箱吞吐量108萬TEU,較2015年增長23.8%。隨著內河高等級航道建設和內河水運轉型深入推進,內河水運業發展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被阻斷近半個世紀的甌江中上游航道全線通航,浙江省內河水運復興計劃“北提升、南暢通、東通海、西振興”中的“南暢通”進入新發展階段。
2.2 國家及省市層面推進的運輸結構調整
按照交通運輸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總體要求,在國務院印發《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浙江省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海河聯運的若干意見》等背景下,各層面大力推進內河高等級航道網絡化、出臺內河集裝箱運輸政策,促進“公轉水”“公轉鐵”,突出發揮內河水運運量大、成本低、占地少、污染小等比較優勢,提高貨物水運占比、發展海河聯運并鼓勵財政補貼,推進“內河碼頭+配套園區+物流服務”運作模式。新一輪以高等級航道建設為標志的內河水運發展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2.3 高等級航道為水運復興奠定基礎
隨著甌江中上游航運瓶頸被徹底打通,2021年底甌江中上游(白巖大橋至溫溪)Ⅳ級航道建成通航,甌江中上游航運開發進入快速發展期。在連續斷航多年之后,內河航運迎來跨越式發展,臘口港區、船寮港區、溫溪港區等沿線碼頭已進入開發建設的實施期。甌江中上游航運復興的深入推進,使浙江省西南部地區高等級航道更進一步便捷暢通,打通了麗水、溫州西部地區連接沿海港口的水路運輸大通道。通過海河聯運,甌江中上游地區貨源可直達寧波舟山港、上海港以及長江中下游各港口,大幅擴大內河水運的輻射范圍,為甌江中上游水運全面復興奠定了基礎。
2.4 臨港產業發展激發水運新需求
甌江沿線青田、麗水市區等浙西南地區是浙江省制造業較為集聚、進出口業務較為集中的區域,擁有完備的工業產業體系,原材料、產成品及臨港物流需求強勁。青田縣青山特鋼、麗水市納愛斯等大型企業水運需求較大;甌江中上游浙西南山區建筑石料、青田葉蠟石等資源豐富,其中葉蠟石占全省儲量的60%以上,礦建材料與非金屬礦石運輸需求較高。臨港產業作為沿江、沿河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重點以建設現代化港口及臨港工業產業為突破,推進水運物流與臨港產業、內陸物流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從腹地市場看,甌江沿線集裝箱水運市場尚處于萌芽階段,隨著地區經濟產業的不斷發展和航運市場的逐步培育,未來集裝箱海河聯運、大宗貨物散改集將迎來快速發展的窗口期。
3 甌江中上游水運發展總體思路
以交通強國建設和運輸結構調整為契機,按照雙循環發展格局總體要求,在甌江中上游航道全線通航基礎上,用10年左右時間形成甌江內河水運規模化高質量發展格局,再現甌江內河水運新輝煌。發展階段如下:
(1)第一個五年期(2021―2025) 緊緊抓住運輸結構轉型和交通強國等發揮機遇,全面打通甌江中上游Ⅳ級航道,實現甌江內河水運規模化發展。暢通甌江下游至麗水環城西路白巖大橋高等級航道,建成臘口、船寮、溫溪等3個以上規模化港口作業區,甌江水運在浙江省內河水運地位明顯增強。
(2)第二個五年期(2026―2030) 甌江內河航道等級逐步提升,全面促進麗水城區―青田―溫州海河聯運通道,形成至長三角、長江中下游、福建等地區海河聯運航線。沿線規模化港口作業區達到6個以上,基本建成浙西南海河聯運中心港,在浙江省乃至長三角水運網絡的輻射能力明顯增強,有效服務區域經濟產業發展。
4 甌江中上游水運發展途徑
4.1 構建甌江千噸級河海聯運出海通道
甌江航道(麗水白巖大橋―甌江口)納入國家骨干航道規劃,規劃等級為千噸級及以上,為甌江中上游水運發展奠定基礎。按照浙江省內河水運復興行動計劃“南暢通”總體要求,推進主干航道達到千噸級以上,研究溫溪至靈昆段通過橋梁改造提升至噸級的可行性,構建甌江航道至寧波舟山港、福建沿海港口、上海港及長江沿線各港口等海河聯運通道,提升甌江海河聯運輻射能力。統籌推進開潭、五里亭、外雄、三溪口、青田等5座船閘的聯合調度,分階段提升船閘通航等級和通過能力,通過建立聯合調度體制機制、以信息化為管理手段,引導集裝箱、大宗貨物水運船舶快速過閘,提升過閘效率,構建高效、科學、數字化的海河聯運出海通道。
4.2 打造黃金水道上的專業化、規模化港口作業區
在千噸級航道基礎上,打造以噸級為主的規模化內河作業區,形成甌江黃金水道上的港口“珍珠項鏈”。以臘口港區、船寮港區和溫溪港區為依托,形成甌江中上游三大海河聯運碼頭集聚區域,形成6個以上規模化港口作業區,并以此為基礎聯動港口后方物流園、臨港產業發展,積極發展以港口為樞紐的多式聯運中心。按照智慧、綠色、安全的現代化港口建設標準,鼓勵港口作業區規模化、專業化發展,鼓勵各港口企業做大做強,加強內河與沿海港口的互動銜接,與寧波舟山港、嘉興港等沿海港口形成一體化運行網絡。
4.3 強化海河聯運政策引導和扶持
按照“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促進運輸結構轉型的總體要求,統籌甌江沿線海河聯運政策引導。出臺鼓勵內河集裝箱運輸扶持政策,促進區域海河聯運,引導內河集裝箱運輸棄陸走水,大力發展內河水運“散改集”運輸,支持在甌江中上游地區設立“散改集”海河聯運外貿起運港。積極培育海河聯運市場主體,鼓勵組建適應甌江船型的內河集裝箱、散貨運輸專業船隊,對內河港口企業與航運企業進行扶持。按照區域一體化發展總體要求,推進麗水青田港與溫州港統籌聯合規劃、建設對接融合,促進海河聯運業務開展。
4.4 打造高效智能的內河水運信息平臺
打通與溫州港、寧波舟山港等沿海港口的業務通道,建立涵蓋碼頭設施、船閘調度、船隊管理和物流服務等內容的高效水運信息平臺,對接長三角內河水運一體化。以交通強省和港航數智化建設為抓手,爭取將甌江數字航道建設列入全省數字化改革應用場景,以甌江中上游臘口、船寮、溫溪等新建規模化碼頭為契機,探索推進水運生產運營的資源協同、調度合作和信息共享,加強內河水運港口、貿易、物流企業及公鐵水集疏運網絡等船港貨的物流公共信息的連通。建立政府、企業共享的動態信息采集機制,助力貨主貨代與承運方之間實現需求供給匹配,改善內河水運營商環境。
4.5 促進海河聯運運輸組織標準化與全程發展
利用海港、陸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聯動建設契機,推廣內河運輸標準船型和運營組織,促進內河水運業務流程標準化。溫溪港區積極發展海河直達,可通過~噸級適應甌江航區的標準化海船直達溫溪港區,開通至寧波舟山港、上海港、長江中下游各港的直達航線;上游港口可探索海河中轉模式,開發標準化海河聯運船型,在溫溪港區、甌江口區域中轉,促進海河聯運流程標準化。推進內河港口與沿海、鐵路場站、航空運輸的一體化發展,探索海河聯運、鐵公水聯運“一單制”模式,協調與內河水運相關的多式聯運經營主體運輸單據全程互聯互認,實現全程物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