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
圍繞著美臺軍售,美國軍火商和拜登政府杠上了。
臺灣《聯合報》18日援引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稱,臺灣美國商會以及美臺商業協會(簡稱美臺商會)指控華盛頓,只批準出售自認為對臺灣抵抗大陸不可或缺的武器,削弱了臺灣的防御能力。在這封致美國國務院的信函中,兩大商會稱,臺灣要考慮的防御不只針對大陸,但“新的不對稱政策似乎將臺灣防御降級,僅聚焦于開戰日/登陸日情境所需的能力及系統,使中國可恣意地持續其灰色地帶行動……這種做法反而讓中國在規劃其作戰計劃時更為容易”。而且美國政府對于臺灣適用的“不對稱戰力”定義廣泛且主觀,對于個別裝備是否符合“不對稱”的標準也缺乏明確性,對美企產生嚴重不確定性。
美臺商會會長韓儒伯質疑,新做法將影響臺灣獲得全方位防御和“威懾”大陸的能力,不僅不會改善臺灣安全,反而創造新漏洞,傷害臺灣自信和防衛能力。資料顯示,美臺商會成立于1976年,被認為是美臺兩個經濟體之間非官方關系中最有影響力的民間組織之一。每年美臺商會都會舉辦“美臺國防工業會議”,因此在軍火圈很有影響力。
臺“國防部長”邱國正5日透露,M109A6自走炮、MH-60R反潛直升機與“毒刺”導彈等軍購延宕。10日,美國政治網媒POLITICO披露稱,美國國務院官員3月曾對美國國防工業的負責人表示,美國政府會在反艦導彈、防空導彈、預警系統與加強指揮情報偵察能力等領域“更強烈地引導臺灣”,并且拒絕臺灣針對這些能力以外的采購需求。
針對美商會的表態,臺“國防部”18日發布新聞稿稱,臺軍各項武器裝備籌獲,是依敵情威脅及聯合戰力規劃指導納入計劃執行,并以“國防自主”為優先,無法自制或需快速提升戰力項目,才采取對外采購方式籌獲,“不受個別軍火商的影響”。
《金融時報》分析稱,美國越來越擔心大陸可能在未來幾年攻臺,因此引發美國政府與武器制造商“如何才是幫助臺灣最佳策略”的激辯。不過有分析人士直言,這種爭執還是基于美國利益,軍火商擔心臺當局從別處購買武器,他們會失去臺灣這個“凱子”。但在兩岸軍事力量日益失衡的態勢下,臺灣發展進攻性軍事力量既昂貴又無效,也加大了美國被卷入臺海沖突的風險。▲
環球時報2022-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