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烏頓巴斯決戰被西方情報機構評估為“21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地面戰爭”,也是二戰之后最殘酷的坦克大會戰、地下堡壘攻堅戰。這是一場關乎俄烏雙方國運的決戰,誰都輸不起,卻注定沒有贏家。這也是一場影響深遠的綜合大戰,將極大加速世界局勢的演進。
俄羅斯:打響關系國運之戰
當地時間4月18日深夜,馬里烏波爾戰事膠著之際,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宣布新的重磅消息。他認為,“在長時間準備后”,俄羅斯已開始對烏東部頓巴斯地區發起新的大規模攻勢。次日,俄外長拉夫羅夫也宣布,俄軍在烏特別軍事行動進入下一階段。
種種跡象顯示,俄烏頓巴斯決戰已拉開序幕。此前,頓巴斯決戰被西方情報機構評估為“21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地面戰爭”,也是二戰之后最殘酷的坦克大會戰、地下堡壘攻堅戰。這場“世紀大決戰”甚至可能“決定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命運”,其產生的后果可能超出預期。
“頓巴斯決戰”被俄羅斯軍事專家維克托·巴拉涅茨視為“庫爾斯克會戰”的翻版。他在《共青團真理報》撰文說,烏軍在頓巴斯部署了最具戰斗力的重兵集團,如果俄軍能在該地區完成對烏軍的打擊,將徹底扭轉戰場形勢,這跟1943年蘇軍與德軍之間爆發的庫爾斯克會戰具有類似意義。
目前,俄軍圍繞頓巴斯戰役一線部署的總兵力大約有76個營級戰術群,總兵力大約是七八萬人。加上外圍配合作戰的兵力,俄軍投入作戰部署的總兵力達到20萬人。俄軍的殺手锏武器T-80主戰坦克、BTR-82裝甲車、圖-22M3戰略轟炸機、“郁金香”迫擊炮等也都陸續在頓巴斯地區投入使用。
俄軍、“盧甘斯克人民軍”“頓涅茨克人民軍”部隊已經實現了整合與統一指揮,在控制住馬里烏波爾和拿下頓巴斯要塞克列緬納亞之后,所有兵力在頓巴斯全線完成了火力準備,先頭部隊已進入主戰地攻擊,后續部隊沿著交通路向前突進。
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集中優勢兵力殲滅烏軍有生力量,成為俄軍下一步作戰的指導思想。俄軍將汲取第一階段作戰的教訓,補充足夠的高精度遠程火力,通過隔離外部的烏軍援軍,反復打擊來自西方國家的武器裝備,將烏軍逼入彈盡糧絕的困境之中。
“頓巴斯決戰”,俄軍想要達成的目標主要是四個方面:一是圍殲烏軍東部主力,確保徹底消除烏克蘭軍事化的目的,為打造安全屏障打下基礎;二是奪控扎波羅熱州、赫爾松州、盧甘斯克州、頓涅茨克州四個州;三是控制包括馬里烏波爾和別爾江斯克等港口在內的關鍵地區,控制通往亞速海的通道,將亞速海打造成“內海”,實現對亞速海西岸及克里米亞半島大陸橋的控制;四是通過“頓巴斯決戰”的勝利贏得更多談判籌碼,逼迫西方國家接受俄羅斯的條件。
5月9日是俄羅斯最重大的節日——衛國戰爭勝利日,紅場將舉行盛大閱兵式。外界普遍認為,“頓巴斯決戰”的勝利,將是俄軍給這個節日最大的禮物。時間已經很緊了,所以接下來一段時間,俄軍將會展開更大規模的進攻,戰事無疑將更加慘烈而殘酷。
烏克蘭:準備與俄打上十年
對于俄軍的行動,澤連斯基回應稱,無論俄軍在頓巴斯派出多少軍人,“我們都會戰斗,會保衛自己的國家,我們會戰斗到底”。
烏克蘭軍隊在頓巴斯的部署主要包括烏克蘭武裝部隊、烏克蘭安全局和邊防衛隊、烏克蘭國民警衛隊和地方警察部隊等,總兵力大約9萬人。烏克蘭武裝部隊自從克里米亞危機之后,就部署在頓巴斯地區。該重兵集團整合了步兵、炮兵、裝甲兵和空軍,擁有新型和高度現代化的裝甲武器與火炮系統、最新的國產反艦和防空導彈、1500余輛輕型裝甲車、500輛坦克、2000門自行和牽引式火炮及重迫擊炮、550套多管火箭炮/MLRS系統、數量眾多的無人機等。
烏軍最大的優勢是在頓巴斯地區經營多年,并且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手把手”指導下,構筑了大量堅固的防御陣地,打造了地下連通的通道。
目前,烏軍已經將大量彈藥和物資轉移到地下,俄軍實施攻擊十分困難。不過,烏軍盡管得到了來自西方國家的大量新型裝備,但是在硬實力上還是不具備與俄軍“掰手腕”的實力。
烏軍的策略就是防守反擊、以靜制動、以逸待勞,在頂住俄軍攻擊之后,不時發起反擊和沖擊,給俄軍造成傷亡。烏軍主要憑借鋼筋水泥地下工事,以戰壕相連接、以河流水系為天然屏障與俄軍進行周旋。
烏軍要達成的目標則是,頂住俄軍的閃電攻擊,將俄軍拖入戰爭泥潭,并且通過北約國家的援助長期與俄軍周旋,并最終擊垮俄羅斯,奪回頓巴斯被占領土,逼迫盧甘斯克、頓涅茨克兩州回歸,收回克里米亞。
其實,目前的戰爭已不只是俄烏之戰,因為雙方戰壕里都有外國雇傭軍。更別提北約源源不斷輸送給烏克蘭的武器,美國向烏軍提供的各種情報,以及西方對俄羅斯經濟的全面絞殺。這已經是一場現代綜合戰爭了,但在某些方面仍具有傳統戰爭的形式。俄羅斯在加大力度消耗烏克蘭,西方則在全面消耗俄羅斯。因此,澤連斯基不太擔心談判受阻會造成軍事上的重大失利,反而對俄隔空喊話,要與其“打上十年”。
美國:拿烏這把“刀”給俄切個大口子放血
在許多分析人士看來,俄烏在頓巴斯地區的決戰是意料之中的。而關于這場戰爭將持續多久,俄方的考慮是盡快結束,不打算延長特別軍事行動的時間。但是,“美國決意要把烏克蘭作為一把‘刀,給俄羅斯切一個大口子放血,這樣才能不停地吸血”,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王鵬解讀稱,美國最不希望看到沖突緩和,想讓談判進程拖延下去。
首先,美國作為俄烏沖突的始作俑者,想借助俄烏沖突實現美國繼續操縱北約、拉住歐洲、消耗俄羅斯的地緣戰略目標,鞏固其全球霸主地位;其次,借助俄烏沖突,可以實現美國軍工利益最大化,并進一步延續其軍事霸權;最后,通過對俄羅斯的極限制裁,進一步夯實美元的強勢地位并鞏固其金融霸權。
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俄烏沖突沒有贏家,唯獨美國從中漁利。從現實來看,美國在地緣政治、軍事工業以及能源、金融領域均獲得全面的“豐收”,這也是美國希望俄烏沖突長期化的主要原因。不過,從短期看,重復“發戰爭財”的歷史固然可以帶來明顯的利益,但從長期看,美國不過是充當自己的“掘墓人”,歷史終將證明這一點。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張弘指出,雖然“頓巴斯決戰”已逐漸演變成為美俄戰略博弈的戰場。然而,美俄激烈而殘酷博弈的深層邏輯,是這兩個核大國在威懾氛圍下達到的一種“核平衡”。
作為核大國,俄美兩國多年來的底線之一,是不直接發生軍事沖突。但王鵬指出,美國試圖在另一層意義上突破底線,其不斷為烏提供大量先進武器,讓俄烏互相消耗,以此凝聚北約成員國,加強對歐洲的控制。
其實美國一貫如此,在想加強跨大西洋盟友的凝聚力時,就樹一個外敵,比如俄羅斯。歐洲人感到“來自東方的巨大威脅”,就會緊緊依靠大洋彼岸的美國。比如此次,美國在北約內部的領導力將會得到極大強化。
傳統上,美國必須把力量投射到歐洲以對抗俄羅斯,但未來可能將來自俄羅斯的“威脅”轉嫁給歐洲,利用俄烏沖突徹底毒害歐俄關系。歐洲即使以后戰略獨立,也已經跟俄“鬧掰”,美國期望能將美俄博弈變為歐俄纏斗。
王鵬進一步解讀稱,這樣就可能造成一個全球性的后果,即美國或能從歐洲騰出手來,集中精力到東亞、印太地區遏制中國。北約在歐洲的擴張基本到頭了,轉向印太很有可能是美國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
影響:沖突將極大加速世界局勢的演進
張弘認為,“頓巴斯決戰”十分關鍵,俄烏雙方都面臨著生死考驗,誰都輸不起。
此戰若是俄羅斯輸了,那么西方國家的聲望將會顯著提高,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將面臨巨大威脅,而且俄羅斯將被安上“病虎”這個極盡羞辱的稱號,俄當局也將面臨職業生涯的滑鐵盧。
若是烏克蘭輸了,將會損失手上所有的有生力量,最終不只是丟掉頓巴斯,烏當局的“英雄人設”必將轟然倒塌,國家也將面臨四分五裂的下場。美國的霸權地位也可能會動搖。
所以,“頓巴斯決戰”注定是慘烈的,俄烏都將付出較大傷亡代價,世界格局也會因此改變。然而,這卻是一場沒有贏家的大戰。
放眼全球,這場戰爭已關系到整個歐洲,甚至關系到整個世界大的格局演化,既是東西方對峙冷戰的延續,也是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變量,還是大國關系競爭、博弈、調整的集中爆發。所以,這場戰爭注定影響深遠。可以說,其影響遠遠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歷次局部戰爭,將極大加速世界局勢的演進。
首先,從時間點來看,這次沖突爆發于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的交織階段,世界已經在發生深刻變革。這場沖突打破了舊有國際關系的僵化外殼,必將會為變革加油助力,使其由暗火燜燒轉為燎原烈焰。
其次,從地點來看,這次沖突爆發于世界上最發達的大陸也是兩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歐洲,觸發了世界一些主要大國最根本的利益和最敏感的神經。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各方反應極其強烈。
再次,從參與方來看,這次沖突將當今世界上的兩個核大國(俄羅斯、美國)卷入其中,一個是直接交戰方,一個是動用除直接出兵外的一切手段在臺前幕后的變相參戰方。雙方距兵戎相見只一步之遙,整個西方世界也一并牽涉其中,原有的斗爭界限和妥協模式早已被沖破,如何善后尚無先例可循。
最后,從參與方的戰略目的及投入的政治和軍事成本來看,參與雙方的戰略目標之高、投入成本之大為史上罕見。軍事沖突最終或能以和談結束,但沖突引發的國際緊張關系有長期化的趨勢,并會對未來國際秩序產生深刻的影響。這些都預示著這場沖突的不同尋常。無論將來結局如何,都將對世界造成永久性的改變。
(《環球時報》《北京青年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