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東
摘要:從我國整體情況來看,森林資源面積小與林業面積占比低為典型特點。再加上我國地域面積較大,區域森林資源分布不平衡增大了部分地區自然災害的發生風險,促使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甚至形成惡性循環。而想要其實現此種惡劣現狀的改善目標,并獲得林業產業發展進步的基本條件,就需要優化現有森林種苗培育技術,制定有效的森林種苗培育方案,以達到我國森林質量持續提升與維持林業可持續性發展狀態的目的。
關鍵詞:森林;種苗培育;技術要點;問題與對策
作為實施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的基礎措施,生態建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森林覆蓋率具有將生態建設效果予以充分反映的指標作用,具有高質量特征的林地建設與森林種苗的培育技術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因此優化森林種苗培育技術流程、改善種苗培育效果以達到提升種苗質量目的,是當下建設良好生態環境與高質量森林的重要基礎。從經濟角度來看,森林種苗培育技術的持續優化,更是促進林業發展的前提條件,為未來林業的長效發展指明了一條良好的發展道路,奠定了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兼顧的目標實現基礎。
1 鎮沅縣地理氣候與森林資源特點概述
鎮沅縣隸屬于云南省,位于普洱市北部、處于云貴高原西側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周邊地勢高差較大,平均海拔為1376m。整體氣候表現呈現典型的亞熱帶季風特點,垂直差異較為突出且降雨量較為豐富,光照充足。
鎮沅縣97%為山地面積,是云南省重要的林業縣,森林覆蓋面積在71%左右,具有十分豐富的林業資源與廣闊的市場前景。從森林的種類角度來看,目前鎮沅縣以思茅松為優勢樹種,而經濟樹種方面則包括核桃、茶樹等,且天然林資源比重極大。
2 森林種苗培育建設工作
2.1 意義
森林資源匱乏是我國森林現階段的典型特點,大量珍稀樹種已經處于瀕臨滅絕的狀態。在如此態勢下,森林種苗培育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也是實現地區人工造林與保護珍稀樹種目標的重要基礎[1]。從種苗培育技術的未來持續更新與生態保護的角度來看,具有維持生態環境發展穩定狀態,以及緩解林業資源匱乏現狀的重要作用。
2.2 森林生態文明建設特點
森林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是以森林資源為基礎對自然環境予以優化,實現助力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森林具有水源保護、涵養水土以及凈化空氣等諸多作用,是對當下森林生態系統予以改善的重要基礎。在森林生態文明理念的貫徹落實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將會關注到森林建設的重要意義,繼而明確森林種苗培育工作的重要意義與現實價值。森林通過搜集雨水使其更多的貯存于地下,將達到水土涵養與補充地下水源的目的。在寬大的樹冠與茂密的枝葉等樹木特有狀態的共同作用下,也能夠起到減少水分蒸發的作用,尤其是在治理一些地區干旱問題時,更能夠突顯出森林的建設優勢。氣候干旱使部分區域荒漠化嚴重,為改善土地現狀,建議通過建設森林的方式固定所在區域土壤,進而降低水土流失風險。此外,沙塵天氣下,大風在穿過森林時將會受到林木植被的遮擋,進而減少風速與沙塵顆粒。長此以往,森林改善當地不良環境的作用將予以充分展現,森林強大改造能力的集中展現,為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貫徹以及相關環境保護政策的積極落實,奠定了堅實基礎。
2.3 重要規范
由于森林種苗的特殊性,進行培育的過程中應嚴格遵循相關種植規范,并要求使用相關標準以限制實際的森林種苗培育流程,使之匹配產業化的培育目標。以種苗出芽階段為例,需要強調苗木生存環境與出芽階段的培養重要意義,要求作為林業專家在苗木培養過程中,建立具有規范性特征的森林苗木培育體系,并應為苗木生長提供關鍵的管理看護工作條件。完成種苗播種任務后,則需要提高對后續培養管理工作的重視,以維持種苗的健康生長狀態,達到促進其快速生長的目的。由于鎮沅縣整體海拔較高,因此更應依照鎮沅縣實際情況對苗木培育流程予以針對性優化,增加高質量種植土地面積,依據對樹種的不同種植需求進行優化處理,從而奠定森林種苗培育質量提升的堅實基礎。
3 森林種苗培育技術要點
3.1 種子處理技術
作為森林種苗培育技術應用的第一環節,種子處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培育種苗時,需要首先明確需要種植樹木的具體類型,并深入了解樹種的生長特性,例如休眠特征、萌發特征等,針對不同類型的樹種選擇使用合適的處理方式。此外,還應保證種子貯藏方案應用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并應為其創設適合的生長環境,依據種子的萌發效果制定后續的技術準備方案,為保證最終的育苗成果提供完備條件。
3.2 體胚苗生產技術
在實際推進森林種苗培育的過程中,建議大力推廣使用體胚苗生產技術。相較傳統育苗技術,體胚苗技術的應用具有多種應用優勢。以松樹種苗培育為例,只需要經過簡單催芽即可獲取到基于種子的成熟體胚,并在對其應用包衣技術后展開人工種子制作方案。完成制作任務后,作為培育人員需要選擇質量匹配預期種植目標的種子,播撒在適宜環境,例如溫室、大田等地。從目前的體胚苗技術實際應用情況來看,該技術依舊處于發展初期,因此相關技術人員應記錄技術應用流程,整體技術應用經驗,為技術方案的不斷完善與種子產量的持續提升提供完備條件。
3.3 灌溉水質技術
用于對種苗培育地進行灌溉的水質應保證控制的精準化效果,需要對灌溉水PH值予以定期檢測,包括其中金屬離子的具體含量、雜草種子生長情況以及藻類的繁殖效果等,需要搜集相關情況對其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根據種植場地對灌溉用水的具體需求選擇合適的過濾或進一步處理方案。部分地區由于忽略了對灌溉水質的檢測,使得其對于灌溉用水的實際應用情況并不了解,繼而影響了后續采取合適措施用以對灌溉用水質量予以調節的實際效果。
3.4 土地整翻技術
種苗生長狀態與土壤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因此在種苗培育環節應強調土地整翻與土壤消毒環節的重要意義。以楊樹培育為例,作為培育人員需要確保將土地整翻深度控制在25~28cm范圍內,避免出現整翻過深或過淺現象。在整翻過程中應首先對較大的土塊予以打散處理,確保土壤的疏松效果。由于土壤中可能會存在對種苗生長有不良影響的細菌或蟲卵,因此在推進育苗前,需要使用合適藥劑對土壤做消毒處理,可以及時消殺病蟲,降低林木后期發生病蟲害的整體風險。
3.5 種苗施肥技術
施肥效果與種苗是否能夠獲得良好的生長條件,以及所處生長環境質量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作為培育人員應保證實施施肥方案的科學性,在對種苗進行施肥的初期,作為施肥人員就應選擇對種苗施加已經經過腐熟處理的農家肥料,或是在打垅環節添加合適比例的二胺。通常情況下所使用的農家肥與二胺施加比例為:施加農家肥料3~5m3/667m2,而二胺則需要10/667m2。若種植種苗過程中發現受到強降雨天氣、周邊自然狀況等因素影響,則應選擇使用多層次施肥方式,并應根據鎮沅縣氣候變化規律與特點選擇使用合適的追肥方案,以保障最終的種苗施肥效果。
3.6 田間管理技術
森林種苗培育環節,作為種苗培育人員應確保田間管理技術的應用實效性,以維持種苗的健康生長狀態。以思茅松為例,針對已經扦插完畢的松樹苗,需要首先對已經完成灌溉的土地進行松土處理,以避免出現水分過多蒸發現象。應重點關注的是,在實際松土過程中必須盡量避開種穗,以免對扦插點造成影響。種苗發芽后,則應保證周邊雜草拔除的及時性,盡量遠離扦插點。若樹苗生長至高于30cm,則建議使用合適比例的除草進行快速除草。伴隨氣溫的不斷上升,應注意及時在5~6月份使用打藥滅蟲的方法,及時將害蟲扼殺在1齡或2齡期。
4 森林種苗培育環節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森林種苗培育建設發展不完全
當下我國依舊處于森林種苗培育技術發展不完全的狀態,滯后的技術發展使對應的市場發展未能完善。雖然森林種苗培育技術的應用重要性已經被多數人所知曉,但其實際的普及程度與受重視的效果卻依然無法滿足快速提升的行業需求[3]。再加上相關林業機構并未對種苗培育工作質量提出明確要求,致使現階段森林建設市場依舊存在著諸多缺陷,繼而造成了一定制約。為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行業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以達到盡快改善此種狀況的最終目的。
4.2 森林用地資源仍然較少
從我國當下的森林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來看,樹木荒蕪現象的發生頻率仍然較大,這就導致適合種植樹木的土地總量呈現出了明顯降低的形勢。現階段處于極度缺乏森林種苗培育建設土地資源的狀態,造成雖然種苗培育技術的應用與推廣環節雖然受到了較多重視,但從實際行動實況來看卻難免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我國以闊葉林為主的樹木種植態勢,如此單一的種苗培育趨勢難以匹配我國森林建設發展目標,需要對其他類型的苗木培育環節給予足夠的重視,制定多元化的種苗培育方案以滿足對不同樹種的種植需求。
4.3 技術體系發展嚴重滯后
人工技術依舊是當下森林種苗培育過程中主要以來的技術類型,該技術伴隨時間的推移已經逐漸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推廣與普及,從實際情況來看獲得了良好的培育效果。但從當下的森林種苗培育技術的建設體系構建情況來看,體系發展不夠完善凸顯了技術應用流程不夠成熟這一缺陷,對應的人工種子的相關研究成果實際轉化不容客觀,進而對種苗培育技術體系的構建產生了不良影響。如此一來,國家層面的植樹造林方案的落實與工作推進將受到嚴重阻礙。不僅如此,由于種子培育技術應用不到位,選擇成樹直接種植或移栽方案,導致森林的整體成活率較低,不利于我國林業產業的未來可持續性發展。這就需要相關技術人員進行持續的研究與實驗,為森林種苗培育建設模式提供創新思想條件,奠定技術體系完善與發展的堅實基礎。
4.4 幼苗質量整體偏低
人工采集是部分地區森林種苗培育環節所使用的方式,這樣會使想要保證種子的統一質量較為困難。從林業部門的統計情況來看,這一部分種子無論是供種率還是良種使用率均較低,導致培育出的幼苗質量難以匹配預期的種植目標。再加上相關標準的不完善,使種子采集人員專業知識長期處于極度匱乏狀態,導致當下林木市場中存在著較多的劣質苗木,甚至頻頻出現以次充好現象,不利于維持良好的苗木市場秩序,且林業工程建設體系的建設受到了不良影響。
5 森林種苗培育成效提升的幾點對策
5.1 加大森林種苗培育技術研究力度
想要實現森林種苗培育的最終目標,關鍵在于森林種苗培育技術研究力度的加大,且需要對各個區域的苗木所處生長環境予以充分了解,明確苗木生長特點以全面分析不同地區林業的發展需求。通過聯系林業發展狀況,針對種植人員采取集中性的專業化培訓,夯實自身技術基礎的同時獲取到更多的先進種苗培育技術。如此一來,由于積極有效培育技術的加入使得培育措施的優勢予以充分發揮,繼而達到了森林種苗死亡率的降低目的,并起到了種植成活率予以提升的作用。此外,需要依照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嚴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對種苗的培育土地狀況予以改善,使其滿足種苗的培育需求,為實現最佳種植目標提供完備條件。此外,還需要加大針對性的技術研究投入,通過落實具有精準性特點的控制體系達到種苗質量的提升謎底,為苗木自身抗病與抗蟲性能的整體提升奠定基礎。
5.2 將森林種苗培育規模予以進一步擴大
除了需要強調森林種苗培育技術的應用重要性,還應提供需求的種植土地資源,以確保森林種苗培育效果,創造多種類型的便利條件。當下,為解決部分地區森林種苗培育土地面積較小的問題,建議推廣使用企業與農戶聯合種植的形式,形成利益共同體以加速先進種植技術與培育技術的融入到實際種苗培育環節的進程,繼而為培育人員獲取到足夠的經濟回報奠定基礎。此外,森林種苗培育對應的創新能力與積極性予以進一步提升,采取合適的種植規模擴大方案,以加速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創新,為維持森林種苗培育技術的未來可持續性發展狀態提供完備條件。
5.3 強調森林種苗培育技術推廣的重要意義
林業管理機構、技術人員等利益相關方均應提高對新技術與新工藝的重視,加大針對性的人員培訓教育,使用先進技術與統一管理方案展開種苗培育工作。通過貫徹落實相應森林種苗培育制度,能夠起到在加大培育技術創新力度的同時總結經驗教訓的作用,為實現規模化管理與社會力量的充分發動目標奠定基礎,繼而構建出完善的森林種苗培育體系。
5.4 提高森林產業結構的調整積極性
產業化管理制度的下發與落實,讓企業與種植戶之間的合作聯系更為緊密。作為企業為種植戶們提供了銷售渠道與技術培訓條件,在種植戶們有了良好渠道與技術支持后,將在提高種苗培育工作積極性的同時,實現培育種苗的高效率與高質量目標。企業與種植戶達到了雙贏目的,且是增加森林覆蓋率、加大高質量林地建設力度的重要基礎。為盡快實現這一林地建設目標,實際的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過程中就應積極探索企業+科技+種植戶的創新式林地建設運行模式,將所培育的新品種提供給當地種植戶,擴大種植戶的種植規模,繼而增加企業的林木資源儲備量從而達到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的目的。
6 結語
綜上所述,鎮沅縣天然林木覆蓋范圍較大,因此在林木種苗種植過程中應重點關注種子處理、種苗灌溉以及體胚苗生產等環節,加速林業產業化調整進程,并需要對培育工作結構予以整合,繼而實現技術創新目標以提高整體的林業發展水平,奠定我國林業維持可持續性發展狀態的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馮妍.林業種苗種植技術要點[J].農家參謀,2020,661(14):146.
[2] 高戰鏢.林業種苗培育技術與管理工作優化分析[J].現代園藝,2020,43(5):72.
[3] 金格斯別克·哈布多拉.談林業種苗管理中常見的問題及措施[J].農村實用技術,2020(3):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