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瑩

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沒有一個人可以置身事外。作為一名市級機關的共產黨員,更應義無反顧躬身入局,以擔當詮釋忠誠,用實干履行使命。
辦法總比困難多
3月16日清晨,突如其來的網格化篩查把我封控在了小區。沒有半點猶豫,我第一時間向居委會毛遂自薦,成為一名負責協助核酸采樣工作的社區志愿者。我所在的小區占地面積不大,但人口密度高、老齡化程度深、人戶分離情況突出,給我們的工作帶來極大挑戰。考慮到小區原有的志愿者基本都是年過半百的老人,我和幾位相對年輕的同志承擔起了挨家挨戶核對信息、申請核酸二維碼等任務。
工作中我們始終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比如,我在第一輪核酸采樣時發現,不會用手機申請核酸二維碼的老人很多,如果志愿者直接用老人的手機操作,病毒傳播風險較大;如果用志愿者的手機操作,又會因人數太多而忙不過來。怎么辦?我想到了家里的打印機。于是在第二輪采樣前,我主動收集老人信息,逐一生成二維碼并打印出來,并在采樣時交給老人,順利解決了這一問題,節省了不少時間。我又和其他志愿者們群策群力,解決了采樣現場引導、外籍人士檢測、物資發放等一個又一個難題,打贏了第一場戰役。
有大家才有小家
3月30日晚,我所在的樓棟因出現一例陽性病例被提前封控,家屬正在單位值守、孩子還沒來得及送去老人家——是在家集中精力陪伴孩子,還是繼續參與志愿服務?我的內心產生了些許波動。可是,當聽到居委會主任那疲憊而懇切的聲音,原本準備好的措辭便再也說不出口。我下定決心對孩子說:“媽媽還是要去做志愿者,只能留你一個人在家。這是你成長路上難得的機會,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管好自己!”沒想到的是,五年級的孩子大度且堅定地說:“媽媽你去吧,小區里的爺爺奶奶更需要你。”他向我保證會自己照顧自己,做一個學習生活兩不誤的男子漢。一向心疼外孫的父母知道了我的選擇也沒有責怪,只是提醒我要注意防護。在家人們的鼓勵下,我毅然穿上“戰袍”,再次走上志愿者崗位。
用行動贏得信任
由于樓棟里有陽性病例,居民的恐慌程度遠大于想象,甚至集體在業主群里接龍拒絕下樓接受采樣。面對這一情況,我提議緊急制作一份告知書,把居民關心的問題一一列明并給出解決方案,動員大家盡快下樓。這一提議得到了居委會和志愿者們的贊成。不一會兒,一份告知書就發在了群里,貼在了樓道里、電梯里,內容包括:合理規劃行經線路、自制等候區域提示標志、建立樓層聯系人制度、推行逐層下樓避免交叉感染、確保一梯一戶及時消毒……通過這份告知書和反復上門溝通,居民顧慮逐漸消除,不少居民由衷地向志愿者道謝:“你們真是不容易!”
堅持就是勝利,堅持才能勝利
隨著封控時間的延長,居民難免焦慮煩躁。身心俱疲的我有時還要面對居民的質疑甚至謾罵,也會感到困惑、無助和恐慌,特別是當晚上回到家看到孩子一臉期盼地跑過來說“媽媽我餓了”,而我剛為居民分發完物資才知道其中有人剛剛確診陽性時,我也會懷疑自己的付出是不是值得。可是,比起那些連續奮戰的基層工作者,我很慶幸自己還有家可回、有澡可洗、有藥可吃。所以,感到氣餒的時候,我會翻看業主群里的聊天記錄,用那些鼓勵和關心的話語給自己打氣,很快就又能重燃斗志。
我知道,在上海有無數像我這樣的志愿者在默默努力著、奉獻著;我也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沒有一個寒冬不可以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