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明
3月28日奉賢區進入封控管理,我第一時間進駐奉城鎮三角洋居委會,與居委干部同吃同住,成了一名“住村(居)”干部。2003年抗擊“非典”時期,我已是一名村委會書記,當年的一些工作經驗和做法,如今看來仍然適用。如今再上戰場,我對自己提出了工作要求——哪里有需要,我就在哪里。
在三角洋居委會工作期間,我積極協助居委會制定核酸檢測方案、動員志愿者進行現場布置、組織為居民發放物資,力爭做到“群眾的事幫著干,居委的事搶著干”,切實為居委會干部釋放壓力。但是,由于封控管理期間人力的不足、物資的缺乏,居家群眾的“急難愁盼”對于既要忙防疫又要忙分發物資的村居干部而言還是成了“燙手的山芋”。
4月11日下午,我正在門崗上巡查,一位居民心急火燎地要出去。原來他的兒子在4月12日上午需要參加一場線上考試,但孩子住在金山區亭林鎮的姥姥家,身邊沒有電腦,所以十分焦急。了解情況后,我第一時間向居委會、區防控辦反映了相關情況。得到許可后,我親自開車帶著居民和電腦出發,在各卡口主動亮明身份、解釋情況,最終由亭林鎮志愿者接力將電腦送至孩子手中。事后,我了解到該居民的兒子順利參加了線上考試,懸在心頭的那塊“石頭”終于落地,成就感和獲得感溢于言表!
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同基層干部一起頂住疫情防控的壓力,這是我的職責所在,也是作為一名人大代表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