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鵬,蘭瑞
1.河南大學附屬南石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腦血管病,主要因腦動脈閉塞影響血液供應造成局部腦組織受損而引起缺氧、缺血性壞死以及神經功能損傷[1]。若不及時治療,則容易出現后遺癥甚至死亡。臨床對于急性腦梗死主要以降低血管阻力、血液黏度、改善血液灌注等為治療目標,但最佳治療時間窗較短,療效仍難以令人滿意[2]。近幾年,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備受關注,許多研究者發現,中醫藥對于多種腦血管病均有良好的增效作用[3]。筆者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常規西藥治療急性腦梗死,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南陽市南石醫院接診的7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5例。觀察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45~74(54.31±5.22)歲;病程20~48(34.57±5.45) h。對照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45~75(54.85±5.47)歲;病程20~48(34.42±5.38) 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4]中急性腦梗死的西醫診斷標準,臨床以突發性面部麻木、肢體無力、語言不利等癥狀為主要表現,經顱腦CT或MRI檢查發現明確病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IHSS)評分>20分;符合《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試行)》[5]的中醫診斷標準,主癥為神識昏蒙、偏身癱瘓、言語謇澀;次癥為頭痛眩暈、唇甲青紫、共濟失調;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病例排除標準無癥狀性腦梗死者;合并心力衰竭、腦疝及出血性疾病者;有意識障礙、呼吸衰竭或肝腎功能障礙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有禁忌證或過敏反應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J20130078),每次1片,每天1次,口服;長春西汀注射液(湖南潤弘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10467),20 mg加入9 ng·L-1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每天1次;注射用腦蛋白水解物(吉林四環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2026573),2支加入至9 ng·L-1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每天1次;阿托伐他汀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51407),每次1片,每天1次,睡前口服;腦水腫者給予甘露醇(河南雙鶴華利藥業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41020501)快速靜滴,每次125 mL,每天1~3次,同時需積極控制原發病和并發癥。10 d為1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具體藥物組成:半夏15 g,白術15 g,天麻 15 g,茯苓12 g,橘紅9 g,大棗3枚,炙甘草6 g,紅花 10 g。隨癥加減:頭痛甚者加菊花15 g,夏枯草 30 g;心煩易怒者加梔子15 g;失眠甚者加炒酸棗仁15 g,遠志15 g;便秘甚者加生大黃6 g。每日1劑,由本院藥劑科統一煎制,分早晚口服。
1.5 觀察指標
1.5.1 中醫證候積分參照 《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制定評分標準,神識昏蒙、偏身癱瘓、言語謇澀等主癥按照無(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計分;頭痛眩暈、唇甲青紫、共濟失調等次癥按照無(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計分,積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1.5.2 神經功能評分參照NIHSS評分標準[7]:包括意識水平、面癱、語言等8項相關內容,總分為45分,評分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
1.5.3 日常生活能力參照日常活動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8]進行評分:包括上肢和下肢共20項與日常生活活動相關的條目,總分為0~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
1.5.4 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及纖維蛋白原等血液流變指標變化情況。
1.6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急性腦梗死的歐洲治療指南》[9]制定。顯效:NIHSS評分減少>90%,病殘度0級;有效:NIHSS評分減少46%~90%,病殘度1~3級;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有效率=(顯效+有效)/n×100%

2.1 兩組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有效率為77.14%,觀察組有效率為94.29%,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兩組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指標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2.4 兩組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及ADL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后NIHS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ADL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及ADL評分比較 分)
急性腦梗死多見于老年人,患者起病急驟、病情復雜且進展迅速,致殘率和病死率均較高,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臨床治療急性腦梗死一般采用溶解血栓、清除氧自由基、營養神經等藥物,能有效緩解腦部血液循環狀況和神經功能損傷。但多數患者年齡偏大,基礎疾病較多且身體耐受力差,治療時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和腦血管不良事件,預后難以令人滿意[10]。
急性腦梗死屬中醫學“中風”范疇,該病本虛標實,主要病機為正氣虛弱、內傷積損、氣虛致血行不暢而致腦脈瘀阻、氣血逆亂、上沖犯腦[11]。黃小鋒等[12]指出,該病的病因為氣虛、風痰和血瘀,因此臨床辨治應以益氣活血、化痰熄風、活血化瘀等為主要治則。部分中醫文獻報道[13]中也指出,肝風內動、氣血逆亂為中風病的始因,痰瘀濁毒為其病理基礎,因而采取化痰熄風、平肝降逆法治療,與本研究用藥方略相符。半夏白術天麻湯中君藥為半夏、天麻,前者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后者平肝熄風、通絡止眩,二者合用可化痰熄風、平抑肝陽,紅花則能夠活血通經、散瘀止痛[14]。白術、茯苓為臣藥,前者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后者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二者合用健脾祛濕,能治生痰之源;佐以橘紅理氣化痰,氣順則痰消,使以炙甘草調和諸藥,加大棗調和脾胃[15]。諸藥配伍,共奏化痰熄風、益氣活血、健脾祛濕之功效[16]。李章晗等[17]的研究報道中也指出,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丁苯肽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風痰阻絡證療效確切,可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觀察組神識昏蒙積分、偏身癱瘓積分、言語謇澀積分、頭痛眩暈積分、唇甲青紫積分、共濟失調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也證實了半夏白術天麻湯辨治急性腦梗死的顯著效果。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半夏白術天麻湯中半夏與茯苓有良好的利尿作用;白術可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橘紅也有一定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環狀況的作用;天麻在改善腦組織耐缺氧能力、改善睡眠質量和血流動力學方面也有積極作用[18-1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及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常規西藥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流狀況,降低血管阻力和血液黏稠度,緩解阻塞狀態,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