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璐,張振華,李靖,曹銳
1.北京市朝陽區中醫醫院,北京 100020; 2.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北京 100020
后循環又稱椎-基底動脈系統,后循環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為臨床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包括后循環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及腦梗死,以眩暈為主要臨床表現[1]。后循環缺血性眩暈(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常表現為眩暈或頭暈,伴嘔吐、復視、視覺障礙、行走不穩或跌倒、肢體無力、肢體或頭面部麻木。目前西醫對于本病急性期的治療主要為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腦循環等,但對于患者眩暈癥狀的改善仍不理想[2-3]。本研究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結合熄風化痰定眩湯,擬觀察其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痰瘀阻竅證患者臨床癥狀、腦血流動力學指標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北京市朝陽區中醫醫院收治的60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35~75(51.13±12.29)歲;病程 3~10 (6.17±1.91)年;合并高血壓病26例,2型糖尿病19例,高脂血癥25例。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 35~75(52.60± 12.20)歲;病程3~10(6.33±1.91)年;合并高血壓病25例,2型糖尿病17例,高脂血癥2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17年《眩暈診治多學科專家共識》[4]及2006年《中國后循環缺血的專家共識》制定的后循環缺血性眩暈診斷標準[5],且經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檢查確診。
1.2.2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2018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眩暈痰瘀阻竅證診斷標準,主癥為頭暈目眩,次癥為惡心嘔吐、胸悶胸痛、咳吐痰涎、納差腹脹,舌脈癥為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膩、脈弦滑。
1.3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西醫及中醫診斷標準;入組前兩周內未服用過其他中藥湯劑及中成藥;生命體征平穩,能配合檢查及治療;年齡35~75歲;自愿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病例排除標準排除其他疾病(如腫瘤、感染等)及外傷所致的眩暈;嚴重心、肺、肝、腎疾病與精神病患者;對藥物過敏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
1.5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規格:每片6 mg,批號:2102098)],每次6 mg,每日3次,飯后口服。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熄風化痰定眩湯口服治療,藥物組成:天麻12 g,法半夏10 g,白蒺藜10 g,白僵蠶10 g,地龍10 g,茯苓12 g,炒白術15 g,澤瀉20 g,石菖蒲15 g,陳皮10 g,川芎10 g,葛根 30 g,川牛膝10 g,生甘草6 g。水煎取汁約200 mL,分早晚2次溫服,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
1.6 觀察指標
1.6.1 中醫證候積分分別于治療前后進行中醫證候評分[7],根據嚴重程度分為無及輕、中、重度。主癥(頭暈目眩),分別計0分、2分、4分、6分;次癥(惡心嘔吐、胸悶胸痛、咳吐痰涎、納差腹脹、舌暗苔白膩),分別計0分、1分、2分、3分,總分值0~21分,分數越高,程度越重。
1.6.2 眩暈評定量表評分治療前后均進行眩暈評定量表(dizziness assessment rating scale,DARS)評分評價眩暈程度,共6個項目,每個項目按無癥狀、很輕、輕度、輕到中度、中到重度、重度,分別計0分、1分、2分、4分、5分、6分,總分值為0~36分,分數越高,程度越重。
1.6.3 眩暈障礙量表評分治療前后均行眩暈障礙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評分評價眩暈對生活的影響程度,包括軀體、情緒、功能三個指數,共25個項目,每個指數按是、有時、否分別計4分、2分、0分,總分為0~100分,分數越高,程度越嚴重。
1.6.4 血流速度治療前后均采用德國DWL經顱多普勒血流分析儀(型號:Doppler-Box)檢測左側椎動脈(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右側椎動脈(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和基底動脈(basilar artery,BA)平均血流速度。
1.7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眩暈等癥狀消失,療效指數≥90%。顯效:眩暈等癥狀明顯減輕,頭微有昏沉或頭暈目眩輕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轉、晃動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療效指數≥70%,但<90%。有效:頭昏或眩暈減輕,僅伴有輕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轉、晃動感,雖能堅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響,療效指數≥30%,但<70%。無效:頭昏沉及眩暈等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療效指數<30%。
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n×100%

2.1 兩組PCIV痰瘀阻竅證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有效率為73.33%,觀察組有效率為93.33%,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PCIV痰瘀阻竅證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PCIV痰瘀阻竅證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PCIV痰瘀阻竅證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兩組PCIV痰瘀阻竅證患者治療前后DARS、DHI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DARS、DHI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PCIV痰瘀阻竅證患者治療前后DARS、DHI評分比較 分)
2.4 兩組PCIV痰瘀阻竅證患者治療前后TCD各項數值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 LVA、RVA、BA水平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PCIV痰瘀阻竅證患者治療前后TCD各項數值比較
2.5 兩組PCIV痰瘀阻竅證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33%,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PCIV痰瘀阻竅證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PCIV屬中醫“眩暈”范疇,眩指視物昏花或眼前發黑,暈指頭暈甚至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兩者經常同時并見,故統稱為“眩暈”[8-9]。古代醫家對眩暈多從風、火、痰、瘀、虛論治[10-11]。《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認為眩暈為肝風上擾所致;《靈樞·衛氣》認為本病病因以虛為主;《金匱要略》記載:“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認為痰飲為致病因素;而元代朱丹溪則提出痰火致眩學說。PCI屬缺血性腦血管病,屬中醫“中風”及“類中風”范疇,其發病以肝腎陰虛為本,腎陰虧虛,水不涵木,肝陽上亢,引動肝風,挾痰上擾清竅,痰瘀互結,痹阻腦竅,導致清陽不升,清竅失養,故發為眩暈。本病病位在腦,涉及肝、脾、腎,病性屬本虛標實,主要病理因素為風、痰、瘀。治療以平肝熄風,燥濕化痰,活血化瘀為法。
熄風化痰定眩湯中法半夏燥濕化痰;天麻平肝熄風;白蒺藜平抑肝陽,清熱祛風;白僵蠶疏風清熱;地龍熄風通絡;茯苓健脾利濕;炒白術益氣健脾;澤瀉滲利水濕,助脾化飲;石菖蒲芳香開竅,豁痰辟穢;陳皮理氣化痰;川芎辛香行散,溫通血脈;葛根升騰胃氣,升發胃陽;川牛膝活血祛瘀,苦泄下降;生甘草調和諸藥。本方在半夏白術天麻湯的基礎上加用白僵蠶、白蒺藜、地龍加強熄風清熱通絡之力;澤瀉與白術配伍,補脾化水飲,取澤瀉湯之義;川芎辛散,上行頭目,葛根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行,兩藥配伍可改善腦部供血;川牛膝苦泄下行,與二藥合用,升降相宜;石菖蒲化痰開竅,益智利腦髓。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天麻的活性成分天麻素對損傷的神經細胞具有保護作用,且能擴張血管,防止血管痙攣,從而促進腦部血液循環[12-13];半夏中的揮發油等有效成分能夠抗氧化應激損傷,興奮中樞神經系統,起到調節血壓、防治嘔吐的作用[14-15];葛根的提取物葛根素能松弛血管平滑肌,起到擴張血管及增加血流量的作用[16-17];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嗪能透過血腦屏障,抗腦缺血并促進腦神經功能恢復[18-19];蟲類藥白僵蠶、地龍能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腦血液循環[20-21];石菖蒲的有效成分揮發性β-細辛醚能明顯改善腦缺血后神經功能,有利于腦缺血和再灌注后腦損傷的恢復[22-23];澤瀉、白術的有效成分可調節血壓、血脂及抗動脈粥樣硬化[24],以上藥物合用,能夠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從而改善后循環系統的供血,以改善眩暈癥狀。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的中醫證候積分及眩暈評定量表、眩暈障礙量表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提示熄風化痰定眩湯有增效作用。
綜上可知,在西醫治療基礎上輔以熄風化痰定眩湯可以有效改善PCIV痰瘀阻竅證患者的癥狀及腦血流動力學狀態,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