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祥宇,張麗娟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00
慢性盆腔炎是盆腔炎性疾病的遺留病變,作為臨床較為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可引發慢性盆腔痛、月經失調,甚至不孕等嚴重后果[1-2]。該病具有反復發作、遷延難愈的特點,不僅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影響,還會增加其心理負擔,影響生活質量[3-4]。目前,西醫治療該病主要以抗生素為主,然而抗生素的不規范應用使得耐藥現象日益嚴重,部分患者療效不佳,復發率較高[5]。慢性盆腔炎屬中醫學“熱入血室”“婦人腹痛”“不孕”等范疇[6-7]。已有不少學者嘗試應用中醫療法治療該病,且取得較好療效,但慢性盆腔炎的證候分型較多,目前尚無統一治療方案[8-9]。本文通過探討慢性盆腔炎患者不同證型與T細胞亞群及血清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相關性,以期為中醫藥治療該病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10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為病例組,年齡21~45(33.43±6.17)歲;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23.02±2.98) kg·m-2。另選取40例參加體檢的健康女性為對照組,年齡20~45(32.59±3.23)歲;BMI(22.95±2.91) kg·m-2。兩組患者年齡、BMI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此項目,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婦產科學》[10]中慢性盆腔炎相關診斷標準。
1.2.2 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婦科學》[11]中婦人腹痛病相關診斷標準。
1.3 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18周歲;③入組前3個月內未接受過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④意識清醒,能正常溝通交流;⑤配合度高,自愿檢測相關指標。
1.4 病例排除標準①急性盆腔炎或慢性盆腔炎急性發作期;②因其他原因所致腹痛;③伴其他器質性病變;④伴惡性腫瘤、先天免疫缺陷性疾病及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障礙;⑤既往有精神疾病史;⑥妊娠期、哺乳期婦女。
1.5 研究方法
1.5.1 辨證分型病例組患者入院當日,參照《中醫婦科學》[11]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2]的標準進行辨證分型,共分為濕熱瘀結證、氣滯血瘀證、寒凝血瘀證、氣虛血瘀證。中醫證型判定標準見表1,主癥具備2項,次癥具備3項,兼有相應舌脈表現即可診斷。

表1 辨證分型標準
1.5.2 細胞免疫學指標檢測采集所有研究對象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各3 mL,分別置于EDTA-K2抗凝管中,采用FASCCan流式細胞儀(美國Becton Dicknson公司)檢測兩組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計算CD4+/CD8+比值。
1.5.3 炎癥指標采集所有研究對象的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置于不抗凝無菌管中,離心分離血清后,采用cobas INTEGRA 400 Plus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瑞士羅氏公司)及配套試劑檢測兩組血清CRP水平,血清TNF-α及IL-6水平則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試劑盒均購自上??道噬锟萍加邢薰?。

2.1 兩組受試者細胞免疫學指標比較病例組患者的CD3+、CD4+及CD4+/CD8+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受試者細胞免疫學指標比較
2.2 兩組受試者血清CRP、IL-6及TNF-α水平比較病例組血清CRP、IL-6及TNF-α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受試者血清CRP、IL-6及TNF-α水平比較
2.3 慢性盆腔炎患者中醫證型分布情況及一般資料比較10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中,中醫證型占比由高到低依次為濕熱瘀結證47例(46.08%)、氣虛血瘀證31例(30.39%)、氣滯血瘀證16例(15.69%)和寒凝血瘀證8例(7.84%)。各類證型患者年齡、病程、BMI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慢性盆腔炎患者中醫證型分布情況及一般資料比較
2.4 不同證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細胞免疫學指標比較濕熱瘀結證患者CD3+、CD4+及CD4+/CD8+水平低于氣虛血瘀證、氣滯血瘀證及寒凝血瘀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不同證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細胞免疫學指標比較
2.5 不同證型慢性盆腔炎患者CRP、TNF-α及IL-6水平比較濕熱瘀結證患者CRP、TNF-α及IL-6水平高于氣虛血瘀證、氣滯血瘀證、寒凝血瘀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不同證型慢性盆腔炎患者CRP、TNF-α及IL-6水平比較
慢性盆腔炎患者多因“熱”“濕”“瘀”三者相互搏結所引發,病程多較長[13-14]。有研究顯示[15-16],慢性盆腔炎的發病與女性本身特有生理特點可能存在一定關聯。有部分國內學者通過統計分析發現,慢性盆腔炎的基礎證型包括氣滯血瘀證、濕熱瘀結證、氣虛血瘀證、寒濕瘀滯證、血瘀腎虛證等,臨床以濕熱瘀結證和氣滯血瘀證患者的比例較高[17-18]。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本組10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中,中醫證型占比由高到低依次為濕熱瘀結證、氣虛血瘀證、氣滯血瘀證和寒凝血瘀證,與既往研究結論類似。女性本身易憂慮多郁,導致肝氣不舒,克伐脾土,也會引發濕濁內生,郁而化熱,濕熱內蘊,故以濕熱瘀結證最為常見[19-20]。也有學者認為,女性多伴有孕產經歷,甚至盆腔手術史、流產史等,易造成腎氣耗傷,腎陰不足突顯,而脾腎氣虛可導致推動乏力,腎水不足以涵養肝木,血行瘀滯,氣機不暢,故氣虛血瘀證患者所占比例也較高[21]。
T淋巴細胞是機體免疫系統內最重要的細胞群之一,根據細胞不同的表面標記和功能可分為CD3+、CD4+和CD8+亞群[22-23]。本研究發現,慢性盆腔炎患者CD3+、CD4+及CD4+/CD8+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在不同證型中,以濕熱瘀結證患者的CD3+、CD4+及CD4+/CD8+指標最低。CD3+為總T淋巴細胞;CD4+為輔助性T淋巴細胞,可通過T細胞抗原受體識別和結合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分子的抗原;CD8+為抑制性T淋巴細胞,能抑制體液及細胞免疫。當各淋巴細胞亞群的數量、活性發生異常時,機體會出現免疫紊亂,并引發一系列病理變化。因此,臨床上常以T淋巴細胞亞群的水平來衡量機體細胞免疫水平[24-25]。本研究結果提示,慢性盆腔炎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紊亂,表現為T淋巴細胞免疫功能受損,并且以濕熱瘀結證患者的異常程度最高。
慢性盆腔炎患者常伴隨炎性因子異常,CRP是反映機體炎癥水平的敏感指標,TNF-α及IL-6則均為單核細胞分泌的細胞炎癥因子,參與了機體的免疫應答[26-28]。本研究結果顯示,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清CRP、IL-6及TNF-α指標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在不同證型中,以濕熱瘀結證患者的血清CRP、IL-6及TNF-α指標最高,提示濕熱瘀結證患者可能具有較高的炎癥反應水平。既往研究顯示[29-31],微生態與慢性盆腔炎關系密切,而濕熱瘀結證患者臨床表現中,白帶量明顯多于其他證型,且色黃或呈膿性,認為此證型患者的菌群密集度程度更高,微生態失調情況更嚴重,因而臨床炎癥反應更明顯。
綜上所述,與健康女性比較,慢性盆腔炎患者細胞免疫學指標降低,血清炎癥指標升高。細胞免疫學指標及血清炎癥指標不僅與慢性盆腔炎有關,還與中醫證型存在一定關系,濕熱瘀結證患者可能伴隨細胞免疫功能紊亂及較高的炎癥反應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