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躍,楊萌萌,王燦,栗粟,婁永慶,段祥凱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河南省中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2
粉刺性乳癰歸屬于中醫外科瘡瘍的范疇,現代醫學稱之為非哺乳期乳腺炎,好發于25~40歲的女性人群,發病率占所有良性乳腺疾病的1.42%~5.37%[1]。粉刺性乳癰的主要病機是肝失疏泄、經絡阻塞、郁久化熱;痰瘀互結成塊、釀肉成膿;正邪相爭,正不勝邪[2]。根據邪正盛衰、氣血榮虧的關系,本病可分為三期:腫塊期、成膿期、破潰期。臨床上早期主要表現包括非周期性的乳房疼痛,多伴有乳頭溢液,隨著疾病進展局部紅腫成膿,最后膿腫破潰,形成瘺管、竇道等,病程可達數月甚至數年,遷延不愈,反復發作,甚至被稱為“炎癥中的癌癥”[3]。目前,常見治療方式是乳房局部病損切除術或膿腫切開引流術,手術切口較大,易形成瘢痕,牽拉內陷影響乳腺外形,美觀性差。隨著女性對乳房美觀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保證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時,最大程度保持乳房外觀,縮短切口愈合時間,降低術后復發率成為當下的研究熱點。封閉負壓引流技術(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多用于外科感染性切開清創、植皮、皮瓣轉移等,治療效果顯著,能明顯減輕患者痛苦。本研究采用VSD治療粉刺性乳癰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河南省中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治療的粉刺性乳癰患者60例,隨機分為VSD組和常規手術組,每組30例。VSD組中,年齡20~45(30.4±4.9)歲;病程 1~7 d。常規手術組中,年齡19~43(29.8±5.7)歲;病程 1~7 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乳腺病學》[4]中非哺乳期乳腺炎診斷標準:乳房局部包塊,紅腫成膿或膿腫破潰后形成瘺管者;中醫診斷符合《中醫外科學》[5]粉刺性乳癰的診斷標準;彩超、鉬靶等輔助檢查提示粉刺性乳癰;同意使用VSD或接受敞開換藥者;定期復診且病歷資料完整者。
1.3 病例排除標準乳腺癌、乳腺纖維腺瘤患者;伴有嚴重的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精神疾病者;過敏體質者;病史資料記錄不完整者。
1.4 治療方法常規手術組給予乳房病損切除聯合膿腫切開引流術治療。患者取平臥位,術野常規消毒鋪巾。術前彩超定位標記手術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直達膿腔。探查膿腔,徹底分離貫通膿腔分隔、切除壞死組織送檢,同時用雙氧水及生理鹽水反復沖冼膿腔。無菌紗布填塞并包扎膿腔,術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及時換藥,密切觀察切口有無瘀血、積膿、感染等情況,換藥至切口愈合良好。
VSD組患者沖洗干凈膿腔后,腔隙內放置VSD引流裝置,以無菌護創材料粘貼覆蓋包扎切口,引流管外接負壓吸引器,中心負壓值設置為17~27 kPa,500 mL生理鹽水每日沖洗,更換引流器,密切觀察引流液量及性狀。7 d后揭下無菌敷料,根據新生肉芽組織的顏色、質地、生長程度決定下一步是否更換VSD裝置。
1.5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換藥次數、切口愈合時間、疼痛評分、切口愈合程度及半年內復發率。疼痛程度采用數字分級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用0~10代表不同級別的疼痛程度。疼痛程度分級:無:0分;輕度:1~3分;中度:4~6分;重度:7~10分。
切口愈合程度可分為三級:甲級愈合:愈合良好,沒有不良反應的初級愈合;乙級愈合:愈合欠佳,但切口未化膿,部分伴有血腫、積液、皮膚壞死、切口裂開等;丙級愈合:切口化膿,需切開引流。

2.1 兩組粉刺性乳癰患者換藥次數、切口愈合時間比較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粉刺性乳癰患者換藥次數、切口愈合時間比較
2.2 兩組粉刺性乳癰患者疼痛程度比較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粉刺性乳癰患者疼痛程度比較 例(%)
2.3 兩組粉刺性乳癰患者切口愈合程度比較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粉刺性乳癰患者切口愈合程度比較 例(%)
2.4 兩組粉刺性乳癰患者半年內復發率比較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兩組粉刺性乳癰患者半年內復發率比較 例(%)
中醫學認為,“女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胃”。肝藏血,主疏泄,足厥陰肝經上貫膈,布脅肋,連乳頭;乳房氣血的運行、乳汁的分泌均有賴于肝氣疏泄有度[6]。粉刺性乳癰患者多由于先天性乳頭凹陷或畸形,加之情志抑郁,肝郁氣滯,沖任失調,脾虛失運,肝經血氣不易正常疏泄,營血不從,氣血凝滯,外感邪實,乳絡失于通暢,結聚成塊,日久化熱,郁蒸腐肉釀膿而成,潰后容易成瘺,濕熱相蒸,經久難愈,耗傷氣血。若氣郁化火,可迫血妄行,而致乳頭溢血[7]。如《外科啟玄》[8]曰:“凡瘡瘍皆由五臟不和、六腑壅滯,則令經脈不通而生焉”。
現代醫學認為,粉刺性乳癰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9],根據病理分型的不同,可分為漿細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和肉芽腫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LM)。目前,尚無公認的特異性免疫指標,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該病多與金黃色葡萄球菌、Kroppenstedtii棒狀桿菌及L型結核桿菌等感染關系密切[10-14],也常見于一些其他病因,如乳頭內陷、乳房創傷或手術、化學刺激、機體泌乳素水平失調、吸煙、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及避孕藥等[15-17]。多種原因作用下導致小葉導管阻塞和乳腺導管潴留性擴張,導管開口處的鱗狀上皮細胞向管內逐漸延伸,部分被破壞、脫落,角化的碎屑和脂質分泌物阻塞管腔,從而刺激乳腺導管壁周圍產生炎癥反應,病理上呈現出漿細胞、中性粒細胞、泡沫細胞及淋巴細胞等慢性炎性細胞浸潤的典型征象[18-19]。由于該病病因不明、臨床表現不典型而又容易復發,極易造成誤診誤治。據統計,漿細胞性乳腺炎的臨床誤診率高達40%[20],極易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目前,對于粉刺性乳癰,國內外尚無統一的診療指南。西醫治療多采用激素、廣譜抗生素、抗結核治療等,配合手術治療,但激素和抗結核治療副作用相對較大,復發率相對較高,且漿細胞性乳腺炎是否存在細菌感染歷來都爭議較大[21]。
中西醫結合治療多根據患者證型口服中藥湯劑,外敷中藥雙柏散、回陽散,局部溻漬封包等[22]。肝經郁熱的腫塊型患者多治以疏肝清熱、活血消腫,常選用柴胡清肝湯加減、仙方活命飲加減[23-24];而陽虛痰凝證患者多以溫陽散寒,化痰消腫方藥治之,推薦陽和湯加減[25]。成膿期患者多表現為熱毒熾盛證,以清熱解毒,透膿消癰方透膿散加減為主。破潰期患者多屬正虛邪滯證型,推薦托里消毒散加減[26]。正如唐代醫家孫思邈的“祛腐生肌”觀點,白紹鍇等[27]基于“整體觀念”探討粉刺性乳癰術后潰口久不愈的病因,認為創面內膿腐未完全清除,周圍肉芽組織生長緩慢,在術后炎癥反應階段,應以祛除創面殘存的膿腐為準則,在肉芽組織增殖形成新生上皮的階段,以生肌長皮為主,促進創面愈合。
長期以來,傳統手術多采用乳房病損切除聯合膿腫引流術式,切除范圍較大,往往術后多次清創換藥填塞,皮膚切緣常常內卷生長,對乳房外形破壞較大,愈合效果也不盡人意,即使完全切除病變側乳腺,也有復發的可能。一旦處理不當易形成乳管瘺,經久不愈,給患者生活帶來極大的痛苦與不便。隨著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廣泛用于皮膚表面各種急慢性創面,VSD也逐漸應用于粉刺性乳癰缺損創面的治療。VSD通過吸引裝置與特殊的抗菌敷料連接,使傷口保持負壓狀態,變傳統的點狀引流為全方位引流,保證所有區域充分沖洗引流,且引流效果不受體位影響[28]。有學者研究表明,密封負壓環境能夠減小創面周圍氧張力,有效激活創面修復啟動信號,適宜的負壓同時促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或重新開放,從而改善深部軟組織的血液供應,充分緩解組織腫脹程度,進一步加強抗生素藥物對創面的作用,從而發揮預防感染、減少毒素吸收機制,充分保證創面部位肉芽組織生長[29-31]。本研究采取負壓引流技術治療粉刺性乳癰,術中切除病變乳腺組織,充分鈍性分離使各個膿腔相通形成竇道,徹底清除壞死、失活組織,充分止血是手術成功的關鍵,防止切口內凝血塊、壞死組織碎片堵塞引流管而影響治療效果,術后聯合生理鹽水持續沖洗創面,充分清除創面深部壞死液化組織、分泌物及膿液等,不僅使患者免于常規術后換藥填塞帶來的痛苦,術后換藥次數也明顯少于常規手術。封閉負壓引流術治療能加快乳房病損切口愈合時間,手術切口瘢痕較小,切口甲級愈合率高,復發率低,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經濟和心理負擔。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及審美水平的提高,女性患者對于乳房外觀有了更高的要求。封閉負壓引流技術用于治療粉刺性乳癰,不僅操作簡便,還明顯減少術后換藥次數,減輕患者痛苦,縮短切口愈合時間,避免長期開放性換藥帶來的二次感染手術風險,美容效果好,對患者再次哺乳影響較小,患者滿意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