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瓊,趙宇翔,宋士杰,朱慶華
(1.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南京 210023;2. 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南京 210094;3. 河海大學商學院,南京 210094)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信息資源獲取更加便捷,互聯網成為用戶獲取健康信息資源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線健康信息搜尋是指用戶受特定健康搜尋任務驅使,在特定環境下利用互聯網檢索、獲取、甄別、應用、反饋評價健康信息的整個過程[1],它的潛在好處包括便捷性、互動性、匿名性、個性化,以及促進人際互動和獲取社會支持等[2]。研究表明,美國83%的互聯網用戶會在網上查找健康信息,這些信息對用戶決定如何治療疾病或維持健康產生了重大影響[3]?!?019 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99%的受訪者會在日常生活中被動獲取或者主動搜索健康信息,約53%的受訪者曾經使用線上就診服務,其中微信公眾號、普通網絡搜索、微信朋友圈、健康類APP/網站是普通人獲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4]。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改變了人們傳統的尋醫模式,在提供疾病應對技巧、減輕患者壓力、增進對疾病治療的理解、促進社會支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5]。
然而,互聯網傳播環境也對用戶的信息處理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信息過載(information over‐load)就是典型的表現形式之一。信息過載是指個體在信息處理能力不足以應付龐大的信息處理需求時所處的一種狀態[6],它可能會使用戶產生認知負擔,遭遇情感障礙甚至影響到用戶的健康信息行為和健康決策[7]。調研報告顯示,雖然互聯網存在海量的健康信息,但僅有8%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可以搜索到與自身訴求完全匹配的健康信息[4]。在公共健康領域,互聯網中大量密集的、難辨真偽的、沖突的健康信息使用戶難以準確找到符合自身需要的信息,這可能會導致無效甚至錯誤的健康決策,損害自我健康管理的預期效果[8-9]。從用戶自身的角度而言,個體的教育水平、年齡、健康素養等因素也會影響用戶獲取和理解健康信息的能力,從而導致信息過載的發生[10-11]。因此,充分理解健康信息過載現象并探索與其相關的主客體影響因素,有助于促進公共健康信息環境的良性發展,發揮在線健康資源在個人健康管理與決策中的最大化效用。學術研究中,Jensen 等[12-13]學者最早從癌癥信息過載(cancer information overload,CIO)的角度進行概念界定,并在此基礎上開發了CIO 測量量表,隨后陸續有一些學者繼續跟進相關研究。整體來看,國外對健康信息過載的研究已經積累了一定成果,而國內學者在這一領域的探索還較為有限。鑒于此,本文將梳理健康信息學領域中信息過載的相關文獻,對健康信息過載的概念界定、研究情境、理論基礎、測量量表以及研究方法進行回顧和梳理;最后基于健康信息過載研究框架,從信息過載的成因、癥狀與影響以及應對策略三個方面進行文獻的梳理,并從情報學視角對未來健康信息過載研究方向提出若干命題。
信息過載(information overload),也被譯作“信息超載”或“信息負載”。著名心理學家Miller在1960 年發表的關于信息輸入過載的文獻是早期特別關注信息過載的學術研究[14],他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將信息過載定義為人類生理系統在承受超過其所能處理的信息量時所處的狀態,并指出這種狀態下人們會感到困惑,對事件判斷的準確性下降并且還可能做出一些并不明智的決定[15-16]。管理學領域的學者們開始注意到信息量過大無法對決策提供幫助,甚至可能會起到負面作用[6,17]?;趥€人接觸的信息量與決策質量的關系,Chan[10]和Schroder等[18]提出信息量-決策質量的倒U 形曲線定性描述信息過載的概念,信息過載被視為損害個人或組織績效的一個重要問題[7]。隨著研究情境的擴展,信息過載在不同情境中會以不同的方式對個體或群體產生影響,信息量-決策質量的倒U 形曲線無法深入解釋信息過載對個人認知、情感等其他方面的影響。因此,Galbraith[19]引入信息處理能力的概念并提出信息過載的經典理論,他將信息過載定義為個人的信息處理需求大于信息處理能力時的一種狀態。信息處理能力是指個體在特定時間內所能整合到決策中的信息量,而信息處理需求則是指個體在制定決策時面對的信息量。在此定義下,信息量并不是與信息過載相關的唯一因素,因為個體的信息處理能力以及信息處理需求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
上述定義都是從客觀層面去理解信息過載的,認為信息過載是一種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概念。然而也有學者認為信息過載是個人主觀的感受,他們將信息過載定義為個體被大量無法吸收的信息困擾所引發的崩潰效應,壓力、困惑、焦慮和動力不足等現象是信息過載發生的信號[20-21]。秉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實驗條件下的時間限制和強迫感受不適用于大多數的現實情況,信息過載難以在實驗條件下進行合適的研究,需采用訪談或調查方法而非介入式實驗研究[6]。
綜上所述,信息過載是個體在面對大量信息時,各種主客觀因素導致其難以進行正常的信息接收、處理、轉化以及決策等過程的一種狀態。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在線用戶將互聯網視為重要的健康信息來源,普通人在線健康信息搜尋中的信息過載問題開始引起學者們的關注。用戶在接觸與健康相關信息的過程中信息過載會造成認知負擔,情感障礙甚至會影響用戶的健康信息行為和健康決策。
從研究對象上看,現有健康信息過載研究中有針對醫護人員等專業人士在閱讀患者病例、臨床研究時的信息過載問題[22-24],也有針對醫療機構管理人員在組織運營中的信息過載問題[25-26]。本文則更加關注患者、患者家屬或者健康的普通人的健康信息過載問題。此時信息過載問題伴隨著在線健康信息搜尋的過程在各個階段都有發生,產生的后果也不僅僅局限于最終的健康決策,與健康信息過載相關的研究情境更加豐富多樣;研究設計上也不只是針對某一特定的癥狀與影響,而是從信息搜尋全過程分析與信息過載相關的因素,情境劃分較為模糊。Eppler 等[6]將信息過載的研究情境劃分為信息檢索、信息組織和信息分析過程,決策過程,以及傳播過程。Roetzel[27]從信息搜尋的初始情境、信息搜索與信息處理過程、決策制定以及決策后果四個階段劃分信息過載研究框架。為了契合健康背景下的信息過載問題并且突出情境較為模糊的研究中的主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用戶在線健康信息搜尋中信息過載問題的研究情境劃分為健康信息行為、健康決策過程以及健康文化與交流因素(表1)。在健康信息行為的研究情境中,已有研究主要探討了普通人遭遇信息過載可能引發的一系列信息行為,包括健康信息搜索及處理過程、健康信息交流與分享、健康信息傳播和健康信息規避等,涵蓋信息搜尋從開始到結束的全過程;健康決策過程強調普通人在信息搜尋結束后采取的健康策略,包括健康保健決策、健康治療決策和健康信息管理;健康文化與交流因素則是從健康文化與交流因素的角度探討不同因素對健康信息過載感知水平的影響,包括健康知識、健康素養和健康信念。

表1 在線健康信息搜尋中信息過載研究情境的劃分
從信息來源的角度上看,少數研究強調互聯網環境下的健康信息過載問題,但沒有進一步細分在線信息渠道[28-30];大部分研究則模糊了渠道特征,沒有強調特定信息來源的健康信息過載問題[11,31-32]。考慮到在線渠道已經成為普通人獲取健康信息資源的主要方式,本文認為這類文獻也與在線健康信息搜尋中信息過載問題契合。依據健康信息類別劃分,癌癥信息過載(CIO)是健康信息過載研究中最早受到學者關注且研究數量最多的研究情境[12-13,31];近年來,飲食健康情境下的信息過載[9,33]以及廣義上的健康信息過載問題[8,34]也開始逐漸引起學者們的關注。
本文梳理了健康信息過載研究的理論基礎。從表2 可以看出,健康信息過載研究中使用的理論主要來源于心理學和傳播學。其中,信息處理理論、認知負荷理論以及有限容量理論主要用于解釋個體信息處理能力的局限性以探討健康信息過載的概念內涵。研究人員還通過理論模型的構建和檢驗來探索與健康信息過載感知水平相關的因素以及用戶承受健康信息過載時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反應。所使用的理論既包括同樣用于其他學科信息過載研究的計劃行為理論[52],也融入了考慮健康信息特征和健康信息搜尋過程的信息搜尋綜合模型以及擴展的并行處理理論[12,32,41]。單篇文獻可能涵蓋多種基礎理論與模型,研究者在原有理論或模型中提取重要變量,通過組合、擴展并依據研究情境細化生成新的研究模型[52-53]。圖書情報領域中,Kim 等[38]基于信息搜尋綜合模型研究與健康信息過載相關的認知、情感以及行為要素,Swar 等[34]基于信息處理理論與計劃行為理論研究健康信息過載對用戶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Jensen 等[32]基于信息處理理論探究癌癥信息過載對用戶健康信息行為的影響,Jiang 等[30]則基于認知調節模型和有限容量理論探究動機、健康素養與健康信息過載間的關系。

表2 健康信息過載研究的相關理論
早期健康信息過載的衡量是依據美國健康信息國家趨勢調查(Health Information National Trends Survey,HINTS)中針對廣義健康信息過載的單一問項[44],類似的還有針對癌癥信息過載的單一問項[38,48]以及針對體重管理信息過載的單一問項[11]。隨著對健康信息過載內涵的深入探索,學者們開始開發多問項量表來衡量健康信息過載。Jensen 等[12]最早開發并驗證了用于衡量CIO 的八問項量表,基于該量表預測的CIO 被證明與宿命論、行動障礙等構念具有顯著的區分效度。許多與癌癥信息過載相關的研究都使用了該量表并證明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31-32,39,45]。同時,該CIO 量表還被改編用于預測房顫患者抗凝劑知識的信息過載[50]。Costa 等[62]認為該CIO 量表中存在三個問項脫離了CIO 的定義,建議刪去。在此基礎上,Ramondt 等[40]精簡了CIO 量表并將其改編應用于飲食健康信息過載的衡量中,后續Ramírez 等[33]的研究證明了飲食健康信息過載與宿命論間存在明顯區分。Jensen 等[42]認為包含八個問項的CIO 量表是用于測量短期CIO 狀態的,于是他又在該量表的基礎上開發了用于衡量長期狀態的包含六個問項的CIO 量表。
除了開發新量表,學者還通過改編非健康背景下的信息過載量表來衡量健康信息過載。例如,Swar 等[34]改編原本用于衡量網上購物環境中信息過載的量表衡量在線健康信息過載,Crook 等[28]改編原本用于衡量信息和通信技術中信息過載的量表衡量心臟健康信息過載,Pignatiello 等[49]改編包含八個項目的認知負荷量表來評估信息過載對替代決策者醫療決策的影響。
本文針對現有相關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進行了調研,如表3 所示?,F有健康信息過載研究中主要采取的是問卷調查法以及二手數據分析法,其中二手數據分析中的數據來源大多是美國健康信息國家趨勢調查(HINTS)中的問卷調查數據。HINTS是美國癌癥研究所通過電話、郵件等渠道開展的全國性調查,包括數百個針對美國成年人的健康信息需求的問題,如人們如何尋找信息、使用什么樣的信息源以及他們對搜索過程的感覺等,其中就包含了測量健康信息過載的單一問項。研究人員通常使用回歸分析、卡方檢驗、結構方程模型等數據分析方法,來發現健康信息過載與人口統計學因素、健康特征、健康搜尋偏好等指標間的關系[11,30,38,48]。采用混合方法研究的文獻都是將訪談研究和問卷調查相結合,例如,Ramírez 等[33]先通過半結構訪談評估被試的飲食健康行為、營養知識和認知以及種族認同,再通過問卷調查方法定量評估人口統計學變量、宿命論以及信息過載,最后以主題分析的形式展現信息過載與文化特征之間的關系。整體來看,實驗室研究方法和訪談法的應用相對較少。

表3 現有健康信息過載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基于Eppler 等[6]提出的信息過載研究框架,本文將從健康信息過載的產生原因、癥狀與影響以及應對措施三個維度梳理在線健康信息搜尋中信息過載研究的相關文獻,拓展健康信息過載的研究框架,如圖1 所示。

圖1 在線健康信息搜尋中信息過載研究框架[6]
Eppler 等[6]認為導致信息過載的原因主要有個人、任務、信息、組織以及IT 技術五個方面,其中信息與個人是最重要的原因。Roetzel[27]的信息過載研究框架中指出,信息過載的初始情境是影響后續信息搜索、信息處理和決策過程的事前相關因素,包括任務因素(目標、困難和復雜程度)、環境因素(背景和情境需求)、激勵因素(決策績效)以及個人特征(經驗、知識、能力和動機)。這些因素可能會導致后續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偏差,是信息過載產生的起點和原因。本文從健康信息環境與主體因素兩個層面分析導致信息過載產生的原因。
3.1.1 健康信息環境
健康信息過載是用戶在海量健康信息刺激下的一種反應,因此外部信息環境特征與信息過載密切相關。Eppler 等[6]指出,信息特征的不確定性、模糊性以及復雜性是導致信息過載的主要因素。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塑造了一個全新的公共健康信息環境,在提供便捷性、互動性、個性化、社會支持以及匿名性等潛在好處的同時,也使用戶暴露在大量矛盾的健康信息中[38]。目前公共健康信息環境中,特別是互聯網環境中健康信息質量不穩定的問題尤其突出[63]。一項針對墨西哥裔美國年輕婦女的研究發現,用戶對來自公共信息環境中相互沖突的飲食健康信息感到不知所措和困惑,不知道如何從信息中提取健康飲食的方案[33]。另外,大量失真健康信息(misinformation)的廣泛傳播使用戶難以判斷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對健康信息感到真假難辨,也是導致信息過載的客體因素之一[64]。
除信息質量外,信息的內容特征和組織特征也會導致信息過載的發生。Jensen 等[41]發現科學新聞報道中一些不確定表型,如新聞內容的局限性、警告和尚未確認的部分可以降低遭遇信息過載的可能性,原因可能是人們可以基于這種研究的不確定性對健康信息進行分類組織,有效處理過于密集的信息環境,從而降低信息過載的影響。但在后續針對非學生群體的類似研究中得到了不同的結論,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會引發長期的癌癥信息過載,尤其是對高中及以下學歷的人群[42]。信息組織方式上,Hibbard 等[8]基于實證研究發現基于可視化的信息呈現方式可以降低替代決策者閱讀健康信息時的認知努力。
個人與外界信息交流的方式會通過塑造其所處的健康信息環境影響感知過載的水平。Jensen 等[32]以50~75 歲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發現較少進行健康信息瀏覽且不進行健康搜尋行為的老年人感到CIO的水平較高。在線信息渠道的選擇也與健康信息過載有關,例如,使用搜索引擎尋求健康信息時快速產生的大量信息更容易引發信息過載[35]。
3.1.2 主體因素
Chae[31]認為即使健康信息很多、很復雜,具有某種特征的個人仍然能夠很好地處理健康信息,不會遭遇信息過載。Jensen 等[41]認為個體缺乏足夠的資源對健康信息進行整合和分類是導致健康信息過載的主要原因。Ramírez 等[33]注意到,由于缺乏獲取健康信息的機會或理解信息的能力不足會造成溝通不平等(communication inequality),這種溝通不平等會導致個體在處理健康信息能力、動機以及所處的健康信息環境上存在不同,從而引發健康信息過載,尤其是那些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較低的群體、少數民族和農村地區的居民[65-66]。本文將從個人特征、健康素養和內在因素三個維度梳理主體因素對健康信息過載的影響。
1)個人特征
Kim 等[38]依據2003 年HINTS,分析發現較低的經濟水平、教育水平、不良的健康狀況以及對媒體的關注度低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信息過載。Chan等[11]基于2007 年HINTS,分析發現肥胖人群、老年人、較低的教育水平以及信任從朋友那里獲取的信息更容易承受信息過載。Chan[44]基于2012 年HINTS,分析發現女性和老年人更容易承受信息過載,且不同信息來源的信息過載程度分別與不同的人口統計學因素相關。Obamiro 等[51]研究發現受教育程度是與健康信息過載相關的唯一一個人口統計學特征。除了識別哪些因素與信息過載有關,現有研究也對不同因素對信息過載的影響程度進行了探索。Jensen 等[13]在一項針對2219 名美國成年人的調查研究中發現,CIO 對個體防曬健康行為的影響會受到性別、種族以及教育的調節作用。整體來看,受教育程度和經濟水平較低以及年齡較長的人更容易遭遇健康信息過載,但也有少數研究得出矛盾的結論。例如,Ramondt 等[40]在飲食健康信息過載的研究中發現,較高的教育水平會預測更高水平的信息過載;他們認為隨著教育水平的提升,尋求健康信息的機會增加,但對于普通人而言,有能力理解檢索到的信息并不意味著具備處理大量信息的能力;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可能缺乏獲得充足健康信息的機會,但這種缺乏可能是保護性的,可以緩沖信息過載等潛在的負面結果。
除人口統計學因素外,健康狀況、患病史也與信息過載相關。健康狀況較差的人更可能遭受信息過載[11,38]。對于家族患病史與信息過載的關系,現有研究結論并不一致。Chae[31]在一項針對兩個不同群體的研究中發現,年紀較大的韓國人CIO 與家族患病史呈負相關,而另一個較為年輕的美國人樣本中家族患病史與CIO 無關。在另一項針對四個不同情境的研究中,在兩個樣本中發現癌癥家族史分別促進或者抑制了CIO,互相矛盾的研究結果可能和不同的癌癥疾病類型相關[39]。在不同情境中研究結論的不一致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健康信息過載研究的情景依賴性。
2)健康素養
健康素養包括多個維度,有基本素養、科學和技術素養、社區和公民素養以及文化素養[67]。在健康信息過載的現有研究中,健康素養大多是指用戶的基本素養,即理解和使用書面語、口頭語、數字、基本數學符號和術語的能力。已有研究大多支持健康素養較低是個體遭受信息過載的主要原因之一[38]。Ross 等[48]發現感知健康計算能力越低的受訪者更可能承受信息過載,并對癌癥表現出宿命態度,缺乏對癌癥的預防知識的了解,更容易擔心癌癥發生。用戶的科學素養即對基本知識和科學概念的認知也與信息過載的發生有關。Crook 等[28]發現感知健康知識與信息過載負相關。Jensen 等[13]發現承受CIO 的人對防曬安全知識了解較少。Obamiro等[50]通過Facebook 招募參與者進行在線調查,發現健康信息過載與較低的知識水平有關。
3)內在因素
薄膜燃料電池在高于80 ℃的溫度和高濕度下工作時,由于復合雙極板的性能可能會受到操作環境的影響,因此還必須了解環境對電池性能的影響。雖然已經研究了濕度和溫度對質子交換膜的力學性能的影響,但是對于應用環境對復合材料雙極板性能的影響還沒有充分的進行研究。因此,雙極板樣品的構造和測試,以研究濕度和溫度環境對石墨顆粒/環氧復合材料作為雙極板材料的機械性能的影響。此外,本文還研究了碳纖維織物對機械性能的影響。
內在因素包括內在動機和自我效能等。信息使用動機可以正向影響信息處理能力[68-69],例如,Ho等[68]發現用戶搜尋健康新聞的動機會促進個體精細化信息處理,因此內在動機因素會通過個人的信息處理能力影響信息過載;Chae 等[39]發現渠道使用的積極性作為內在動機與CIO 負相關,因此具備強烈的搜尋動機會有助于削弱信息過載;Jiang 等[30]基于認知中介模型發現健康相關的互聯網使用動機與信息過載負相關,并且會通過信息過載的中介作用正向影響健康素養。健康信息過載還與互聯網使用的自我效能相關,研究表明搜尋信息能力信心不足,認為自己難以衡量信息的質量與難以理解信息的人更容易發生信息過載[11]。
信息過載的癥狀與影響是信息過載相關研究中的重點。在其他領域中信息過載的癥狀體現在認知負擔、情感障礙、損害決策準確性以及降低工作效率等方面[18,70-71]。本文將從信息搜尋以及決策制定過程中的行為、認知與情感三個維度梳理已有研究中在線健康信息過載的癥狀與影響。
3.2.1 行為維度
信息過載會影響用戶的健康信息行為,阻礙公共健康信息的傳播,當個體難以有效處理大量不確定、模糊的健康信息時,只能選擇信息規避行為來減輕認知負擔[31,45]。陳瓊等[46]在前期的研究中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背景,發現信息過載會使用戶對健康信息產生防御心理,減少與信息的接觸行為。Song 等[47]將COVID-19 疫情期間的信息過載視為一種外部刺激,發現信息過載會通過導致個體焦慮情緒和認知失調上升來促進用戶的信息規避行為。Crook 等[28]發現信息過載會使用戶對心臟健康信息產生負面態度,從而降低心臟健康信息采納和分享的意愿。還有研究表明,信息過載會抑制用戶繼續進行在線健康信息搜尋的意愿[34],感知認知負荷會減少用戶搜尋在線健康信息過程中的信息召回行為[29]。
健康決策方面,信息過載會影響用戶采取健康預防行為的積極性。研究表明,CIO 會減少腸癌篩查行為的意愿[12],承受CIO 的人更不愿意采取防曬行為且進行相關健康篩查的可能性較小[13]。由于承受信息過載的人更容易錯誤地解讀信息,忽視進一步的信息輸入[72],信息過載很可能導致無效甚至是錯誤的健康決策,損害自我健康管理的預期效果。Ramírez 等[33]的研究表明,信息過載會導致用戶不知道如何制訂健康飲食的方案,對采取正確健康飲食行為產生負面影響,最終導致健康差距。
3.2.2 認知維度
信息過載會改變用戶對信息的態度,可能會使用戶對有幫助的、有價值的、重要的健康信息產生錯誤的認知,從而忽視它們在健康決策中的作用[28]。基于計劃行為理論,這種態度的改變會影響用戶的行為,如阻止用戶閱讀相關的信息[73]。Jen‐sen 等[12]認為,CIO 阻礙用戶采取預防或治療癌癥等健康行為的原因主要在于它打破了驅動這些行為的其他認知,例如,CIO 會促進癌癥宿命論,產生癌癥無法避免或者無藥可救的消極的健康信念。信息過載還會影響用戶對信息的信任,混亂的公共健康信息環境使用戶難以辨別信息的真偽,即使是真實可靠的信息也可能難以被信任。研究表明,在有關癌癥篩查和健康飲食等話題中出現的矛盾信息會使用戶更加困惑,降低對健康建議的信任度[74]。除了對信息態度的影響,信息過載還可能會加強用戶對疾病危險程度的認知[46]和認知失調[47],這些都不利于個體正確認識健康問題并尋求正確的健康解決方案。
信息過載還會帶來健康素養和健康知識的數字鴻溝。一方面,健康素養是限制用戶健康信息處理能力的關鍵因素,是導致信息過載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在信息過載的影響下,人們傾向于對健康信息持消極態度,不愿進一步尋求和消化信息,并最終降低獲取健康和醫學知識以及相關技能的可能性,因此有研究發現感知信息過載與健康素養負相關[30]。這意味著信息過載會進一步擴大數字鴻溝,形成惡性循環。
健康信息與其他類別的信息不同,人們更傾向于利用可獲得的信息,將它們與真實或想象中的癥狀相聯系并進行自我診斷。基于這樣的自我診斷,用戶可能會表現出顯著的情緒波動[34],因此信息搜尋過程中個體對信息的情感反饋同樣與信息過載相關。研究表明,健康信息搜尋過程中情緒成分高[38]、信息搜尋過程中的受挫感受[10]會促進信息過載。其中悲傷感受[11]和焦慮特征[31,39]都是預測健康信息過載的重要信號。Lai 等[35]研究發現,信息過載會使醫學生感到無法迅速解決問題且意識到知識差距,加重沮喪情緒。Swar 等[34]通過發放問卷調查,研究發現在線健康信息搜尋中感知信息過載會加劇用戶沮喪、焦慮、生氣等不適情緒。本課題組在COVID-19 疫情期間的一項研究中也發現,信息過載會加強個體的負面情緒[46]。研究人員指出,即使可以從網上獲得好的健康建議,但“如果你搜尋任何一個病狀足夠久,你仍然會感到死亡近在眼前”,過度的在線健康信息搜尋會導致健康焦慮傷害[75]。網絡環境下,信息過載、信息沖突、偽健康信息等現象是導致健康焦慮的主要原因[76]。Song等[47]基于S-O-R(stimulus-organism-response)理論研究發現,感知信息過載會導致個體焦慮水平的顯著上升。
針對上述與信息過載相關的因素,研究人員提出了多種可能的應對方法,包括信息內容、信息組織以及公共健康教育三個方面。
3.3.1 信息內容
混亂的健康信息環境使人們難以從中提取到可靠有用的健康信息,因此,醫療保健信息供應商、政策制定者、信息學者和圖書館員有責任提供更高質量的信息以幫助用戶減少信息過載的影響[8]。表達方式上,可以在健康新聞報道中適當利用局限性、警告和不確定性等表達方式傳達研究的已知程度,幫助新聞消費者組織信息,降低遭遇信息過載的可能性[41]。在敘述時貼近消費者的實際經驗、突出健康信息的含義,可以幫助用戶理解信息、加強信息采納的動機并促進實際行動。例如,強調疫苗對健康的作用可以幫助用戶更好地了解使用的體驗,更多的可用信息能夠對決策判斷產生更大的影響[8]。添加他人經驗的故事,融入更生動的、能夠引起興趣的內容,定制個性化信息也有一定幫助[77]。除此之外,在公共衛生信息內容中強調個人責任并告知相關疾病的信息也有助于減少信息過載[11]。
對于公共健康領域中一些錯誤的健康認知,相關政府部門、媒介以及公共健康傳播人士要在信息傳播早期進行及時的干預。例如,在報道最新的研究時要傳達明確的、基于證據的建議以提高可信度;要經常性地傳播正確的疾病預防行為的價值、力求盡可能廣泛地傳播這些信息,如健康研究人員可以與電視編劇和制片人合作在電視劇中準確描繪健康內容等[43],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就設立了特定的項目來培訓記者應該如何報道健康新聞,并為娛樂業專業人士提供有關健康故事情節的準確信息[78]。
3.3.2 信息組織
實證研究表明,通過視覺提示的方式可以降低消費者進行健康選擇的認知負荷,因此,改善信息組織也是應對信息過載的一種途徑[8]。呈現形式上,針對不同讀寫能力的群體制定不同形式(如音頻、圖片或視頻)的健康信息[38],提供交互式活動對健康決策進行模擬實踐[49],利用可視化技術來展示健康信息[8]等方式都有助于削弱信息過載。技術層面上,還應該特別促進基于證據的決策輔助工具的生產,使高質量的健康信息更容易通過廣泛使用的資源獲得,例如,促進醫療專業人員參與編輯維基百科[37]。
現有案例中還有通過引入信息中介以輔助用戶決策和理解,降低用戶所需的認知努力的情況。加拿大不列顛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衛生保健管理中心門戶就是一個努力幫助用戶克服信息過載的網絡信息中介的示例[79],它匯集了眾多高質量資源的內容,并把它們放在一個易于訪問的位置;內容被壓縮為易于提取的簡短摘要,且包括指向全文的鏈接,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是否訪問。
3.3.3 公共健康教育
健康素養的不足使用戶難以辨別健康信息的真偽,甚至錯誤理解信息內容,導致信息過載的發生[13,28,38,48,50],因此,提供公共健康教育、培養全民健康素養是應對健康信息過載的重要策略。研究發現,糧食援助機構向經濟條件較差、學歷較低的人群提供全面的知識服務可以幫助他們降低信息過載[40]。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聯邦政府資助的營養援助計劃的參與者經常參與營養教育課程,這些課程可以提高參與者的營養知識水平,有助于消除公共信息環境的混亂狀況[80]。圖書館在提供公民健康教育、提高公民健康素養上有著重要作用。研究發現,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有助于提高公民整體的健康水平,它通過改善用戶對健康信息的閱讀和使用,降低用戶的尋醫成本[81]。現在,國內外公共圖書館通過閱讀推廣活動,舉辦講座、培訓和課程以及建設健康資源等途徑,提供了豐富完善的健康知識普及服務,為公眾搭建了更加便捷的健康知識學習平臺[82]。
除了健康知識普及服務,公共圖書館還可以與社區中的衛生服務人員和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合作開展健康信息服務,提供信息素養培訓課程,加強公眾的信息素養[37]。例如,在健康科學課程中融入在線信息訪問、檢索、評估和應用信息等電子信息素養的培訓[35];通過公共圖書館提供有關個人信息管理技能的輔導還可以幫助個人整理和應對大量組織混亂的信息[38];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動員社區圖書館組織相關課程教授人們數字及健康技能,以幫助那些信息素養不足的人通過上網獲得健康信息[81]。另外,還要積極發揮醫療保健人員在決策過程中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以患者為中心的信息技能和醫學專業知識[37],另一方面可以讓他們幫助那些健康素養不足、沒有足夠能力自己搜尋健康信息的人[83]。邀請醫護人員通過在線論壇、社交網站或患者門戶網站直接與患者溝通有助于提高人們對健康和醫療信息的理解[30]。
健康信息過載研究具有一定情境依賴性,在不同情境下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拓寬不同情境中的信息過載研究是必要的。初期研究大多是針對癌癥信息過載進行的,近年來學者們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健康情境中,如飲食健康情境下的信息過載問題[9,40]以及更加普遍的健康情境。研究人員還可以進一步細化癌癥的具體分類而不是籠統地使用“癌癥”這一概念,如現在已有針對皮膚癌的研究[13]。后續研究還可以從多疾病情境的角度展開,因為患有多種疾病的個人不僅可能需要更多信息,還更可能遇到相互矛盾的健康信息[38]。
隨著不同疾病類型的情境拓展,設計并開發適用于一般情境的健康信息過載量表可以使不同研究間可對比性增強,研究結論更具有說服力?,F有研究中,健康信息過載量表的來源不一,改編其他學科的信息過載量表或者CIO 量表的都有,但是沒有研究針對不同量表進行對比分析,量表的改編可能會存在一定問題。未來研究可以通過比較不同量表在不同情境下的可靠性,開發適用于大部分研究情境的健康信息過載量表。
現有研究中針對健康信息過載癥狀與影響的實證研究較少,尤其是信息過載對情感維度的影響分析,僅有少數文獻基于一手數據進行了定量分析[31,34,46]。近年來網絡媒介下信息過載對用戶心理與信息行為的研究開始越來越受到關注[52]。例如,Misra 等[84]發現信息和通信技術中信息過載會導致更強的壓力負擔,Lee 等[85]發現社交網站(social network sites,SNS)中信息過載是導致SNS 疲勞的原因之一。焦慮情緒是信息過載研究中研究人員重點關注的心理影響,已有研究初步證明了焦慮情緒與健康信息過載之間的關系[34,47],但是圍繞互聯網中用戶焦慮情緒的研究尚有較大的探索空間。近年來,基于移動社交媒體的信息泛濫所導致的錯失焦慮癥(fear of missing out,FoMO)成為圖書情報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FoMO 反映了人們無法與現實世界或虛擬世界保持即時聯系時在潛意識或心理上產生的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包括不適、不安、煩躁或恐慌等癥狀,進一步體現在用戶對移動智能終端使用的頻次、強度和持久性上[86]。信息過載會影響用戶對信息的態度以及對媒介平臺的評價,未來可以從信息過載的角度探索技術對移動社交媒體下FoMO 的影響因素。
另外,網絡疑病癥(cyberchondria) 被認為是疑病癥和健康焦慮在互聯網時代的延伸[76]。研究發現,在線搜尋信息可能會加劇健康焦慮,從而導致過度的精神壓力、有問題的互聯網使用行為(prob‐lematic internet use,PIU)以及健康保健資源的巨大浪費等不良后果[75,87-89]。在線健康信息環境的雜亂無序使用戶認知負擔增加,難以歸納出清晰的解決方法,可能是導致在線健康信息搜尋中健康焦慮增加的原因之一[90]。未來研究可以繼續從不同的心理健康維度分析健康信息過載的影響。
現有健康信息過載的研究都屬于橫斷面研究,即所收集的數據是在某一時點或在一個較短時間區間內收集的,不能體現一段相對較長的時間內信息搜尋行為的歷時性特征,且變量間的因果并不明確。時間是信息過載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時間壓力的大小會影響信息過載的程度[91],有學者甚至認為當加工信息所需的時間超過了可用時間就是信息過載[92]。另外,橫截面研究中使用訪談或者問卷調查的形式來測量用戶主觀感受到的信息過載,但主觀評估可能會存在偏差,因此,學者們需要采用不同研究方法收集客觀數據使研究結果更具有說服力[93]。本文建議在應對措施對信息過載的干預影響、信息過載的癥狀與影響等研究中采取縱向研究,通過控制時間、任務復雜度等變量來設計實驗室研究,以收集客觀數據、探究變量間明確的因果關系。未來研究還可使用移動經驗取樣法等時序性信息行為分析方法深化這一主題的研究。移動經驗取樣法的特征是借助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技術工具,每隔一段時間提醒參與者,讓參與者在事件發生或者隨機的諸多瞬時回答問題,從而達到收集數據的目的[94],基于此,可以探討持續性信息過載對用戶的影響以及健康信息搜尋不同階段導致信息過載的不同因素。
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用戶通過互聯網獲取健康信息的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信息傳播過程中社交媒體的信息過載問題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例如,Feng 等[95]發現由于信息數量的迅速增加,現代社交媒體開始出現信息過載問題;Lee 等[96]發現,相較于傳統的新聞獲取途徑,消費者頻繁訪問社交媒體上的新聞更容易導致信息過載,并且會進一步影響用戶的選擇性接觸以及新聞規避行為。除了社交媒體的發展,研究者也發現隨著大量在線健康社區的涌現,越來越多的患者加入小組交流中,大量的信息交換使社區主持人在回答問題上感到困難[97]。可以預見的是,大量帖子的涌現將對用戶信息尋求產生挑戰。因此,未來研究可以從不同的在線信息搜尋渠道的角度分析它們對用戶感知信息過載以及相應癥狀的影響,這可以幫助不同信息服務提供商提出針對性的信息過載應對策略。
線下渠道,如醫患間的信息交互,也與用戶的在線健康信息搜尋行為有關。研究表明,醫患溝通的質量會影響用戶進行在線健康信息搜尋行為[98],因此可以推測醫患溝通可能與信息過載存在一定的關系。另外,研究表明由互聯網使用導致的健康焦慮可能會導致普通人過度的尋醫行為,造成醫療系統的資源浪費[87]。因此,未來研究可以考慮非在線渠道下的健康信息行為與在線健康信息搜尋中信息過載的關系。
數字鴻溝問題長期受到圖書情報領域的關注[99],如何縮小數字鴻溝、幫助數字原住民更好地獲取健康信息資源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議題。已有研究表明,信息過載會導致健康素養的數字鴻溝。目前,健康信息過載研究對健康素養的定義較為狹隘,主要是指用戶的功能性素養,即對健康信息的基本閱讀和理解能力,其他維度的健康素養并沒有得到深入的研究。信息素養包括用戶理解通用技術和技術復雜性的能力[67],能夠識別何時需要信息的能力,計算機使用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使用電子資源獲取健康信息以及認識信息需求和評估信息質量的能力等[100]。隨著互聯網環境的迅速發展,健康信息的組織呈現方式也趨向多樣化,信息素養也是影響用戶在互聯網環境中信息處理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Jensen 等[101]研究發現,健康素養低的人較少使用互聯網技術。Zhang 等[102]發現,健康素養較低的老年人群在健康信息搜尋中較難甄別信息可信度,并在信息甄別方面存在諸多誤區,可能會進一步導致健康信息過載。未來研究可以采用問卷調研法,基于不同維度的健康素養量表研究信息過載與健康素養之間的關系。
健康信息學作為圖書情報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為幫助認識用戶健康信息行為、促進公民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依據[64]。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過載對在線健康信息搜尋行為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亟待更多圖書情報學者深入探索,發現新時代背景下的新問題,拓寬本領域的研究邊界。本文嘗試從情報學的視角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同時也為健康信息產品的交互設計以及公共健康教育的實施提供了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