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煒婷 李澤一 何延昆,2,*
(1 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天津 300457 2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 吉林長春 130012)
城市生活垃圾治理與個人利益密切相關。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試點于2017 年正式啟動,由住建部發布生活垃圾相關處理文件,文件規定在2020年,46 個重點試點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1]。
但在傳統的決策與管理方式下,我國城市的生活垃圾處理制度依然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戰。烏魯木齊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也是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未來的發展目標是將首府打造成中國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我國面向中亞西亞地區的國際商貿中心,然而生活垃圾的快速增長,進一步加劇了城市環境的污染[2]。若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問題處理適當,則能夠將城市模式推廣到全國,起到正態輻射作用。
經資料整合與研究,烏魯木齊市于2013 年最早頒布垃圾分類相關政策,但頒布后長期處于宣傳階段,少有實際性政策落實,具體內容如表1。
表1 烏魯木齊市垃圾分類政策發展歷程
由表1 可得,2013 年至2017 年5 年間垃圾分類相關政策較少,僅在政府工作報告相關板塊簡述分類情況,自2017 年至今,完善并頒布了《烏魯木齊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自此,烏魯木齊市垃圾分類政策開始廣泛且大范圍普及。
基于上述資料,運用Python 語言對相關文本進行詞頻分析,按照分類主體、分類目標、分類主要措施、分類輔助措施四個維度劃分篩選了17 個單詞,統計政策樣本中17 個單詞出現次數。由于政策文本所關聯內容十分廣泛,因此詞頻樣本整體加權百分比較低。
表2 詞頻統計分類
詞頻統計表中剔除了 “垃圾”“生活”“分類”“應當”4 個出現頻率較高但對于分析政策信息意義不大的詞語。其中“垃圾”一詞在文本中出現146 次,加權百分比為100%,“生活” 一詞在文本中出現108 次,加權百分比為73.97%。“應當”一詞在文本中出現35次,加權百分比為23.97%。
表3 政策文本詞頻分析
根據詞頻統計結果顯示,烏魯木齊市垃圾分類政策側重于垃圾分類的主要措施方面,集中在“源頭減量”“分類收集”“分類投放”“分類運輸”方面,詞頻加 權 百 分 比 分 別 占 20.55%、23.29%、21.92%、17.81%。分類主體側重于“政府”和“部門”,詞頻加權百分比分別為10.27%和26.03%,但有關“社區”工作的規定僅占2.05%。垃圾分類政策需落實到每一位居民身上,社區工作與居民聯系最為緊密,居民是否存在混投垃圾的行為也應直接受到社區監督[3]。因此,在社工工作的落實方面,烏魯木齊市垃圾分類相關文件尚未作出具體且明細的規定。
2020 年9 月通過問卷星發放烏魯木齊垃圾分類調查問卷,共發放530 份問卷,回收516 份,回收率為97.75%。所涉及人群中,男性占比46.5%,女性占比53.5%,調查對象的年齡主要分為四個層級,集中在18-30 歲之間,其中18 歲以下占比9.3%,18-30歲占比70.93%,30-50 歲占比16.28%,50 歲以上占比3.49%。調查對象涉及到在校學生,個體商戶,專業人士等,涉及范圍較廣,涉及人群層次較多。針對問卷中涉及的問題,主要分析影響居民垃圾分類的動因與阻因。
(1)居民垃圾分類的動因
經資料搜集與整理,將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動因總結為以下幾點,并作為選項嵌入問卷。
圖1 影響居民垃圾分類動因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主要動因為四個方面,一為降低環境污染,二為減少對健康的不利影響,三為提高周圍環境質量,四為減少廢物產生量。以上方面側重于居民對周圍生活環境的考量。
(2)居民垃圾分類的阻因
影響居民進行垃圾分類阻因的選項是基于受訪者心理因素、時間耗費、收益程度多方面綜合考量設置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影響居民進行垃圾分類最大阻因為“分類太復雜,記不住”,其次為“太麻煩,沒有分類的習慣”,之后為“設施”與“標識”問題,最后為他人的分類習慣影響自身分類習慣。
圖2 影響居民垃圾分類阻因
根據數據統計結果,受訪者主要動因是改善自身及周邊生活環境,主要阻因則是自身分類習慣,對垃圾分類前端的分類標識與設施不滿,運輸和末端治理的疑慮以及他人的影響。
總結上述選項調查結果,受訪者具備垃圾分類的內驅促進因素,但極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并做出符合外界影響的選擇。為了更好的進行垃圾分類治理,政府有必要營造社會氛圍,透明化垃圾分類運輸和末端治理過程,保護市民內驅動力。
(1)法律法規不完善,主體權責未細分
利用Python 語言對烏魯木齊市2013 年至今所有垃圾分類相關文本進行詞頻檢索,發現最為完善的只有2020 年6 月30 日頒布的 《烏魯木齊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其余年份僅對垃圾處理進行了小篇幅的報道,并未作為政府重點工作。進行詞頻分析后可發現政府頒布的規章仍存在不完善方面,規章對社會中能夠參與垃圾分類的團體未進行明確且細致的權責劃分,社區作為基本的群眾自治單位,未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
(2)基礎設置不完善,居民主動性不強
綜合烏魯木齊政策調查結果及居民垃圾分類意愿調查結果可得出,目前烏魯木齊市整體進行垃圾分類客觀條件存在部分缺失,且居民進行垃圾分類主動性不強,垃圾分類的實施效果較差。受訪者出于便利程度、時間耗費、心理滿足、收益程度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考量之下才會進行垃圾投放,當進行垃圾分類的心理期望大于不進行垃圾分類的心理期望時,就會主動進行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是一個綜合系統工程,就目前情況而言,政府在生活垃圾分類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不均,硬件設備不夠健全抑制了居民垃圾分類的意愿和行為,也阻礙了垃圾分類的市場化運作。應系統化考慮前端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設施與其后垃圾轉運、終端綜合處理。
(3)財政、資金投入制約政策執行
結合政府與市場以及社會三者的關系,政府在國家的要求下落實垃圾分類政策占據主導地位的,市場與社會處于被支配地位[4]。垃圾分類相關設施的投放與建造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經過調查發現:烏魯木齊市計劃在2020-2021 年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轉運處置項目”,選址新建和改建垃圾一級轉運站22 座,新建大件垃圾預處理站8 座,不斷完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實現高精準分類,預計2021年全面完成項目建設[5]。若合理分配財政投入,便能進一步完善垃圾分類體系。
(1)完善法律法規,細化主體權責
垃圾分類及處理是一項復雜且巨大的工程,包括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等多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減弱本應可以達到效果。當前政策法規中仍然存在部分不完善地方,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政策法規以及操作指南,包括責任主體、詳細的分類運輸環節以及后續處理,每一環節才具有可操作性[6]。
(2)加強宣傳,提高居民主動性與參與度
垃圾分類可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宣傳,線上宣傳可以以微博、微信、網絡自媒體等為主要的宣傳媒介,對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垃圾分類知識等進行宣傳與普及;線下宣傳可以以社區為主體力量,開展垃圾分類主題活動、垃圾分類主題公益講座,或者與其他團體部門進行聯合,開展垃圾分類相關的教育活動,使垃圾分類深入到學生教育當中去。在宣傳方面,社會中的各群體都應該積極配合工作,努力營造良好的宣傳氛圍。
(3)優化財政投入,合理配備垃圾分類處理設施
垃圾分類及處理的各個環節都必須配備不同的處理設施。前端可將垃圾桶的標識與樣式進行優化設計,中端應監督垃圾運輸車是否存在先分投后混裝的現象,末端應利用先進的處理技術,加大財政投入,對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
綜合烏魯木齊市有關垃圾分類的政策詞頻檢索結果,與通過問卷調查取得的影響居民垃圾分類的動因與阻因兩方面數據進行分析。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實施效果不佳的原因除政策外,還與居民自身的意識形態有關。
因此,垃圾分類除了需要完善且系統化的政策法規,還需要居民的積極配合,兩者缺一不可。政府及其相關部門需要將自身的工作做到更好,居民也應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可因為他人行為影響了自身進行垃圾分類的決心,遇到不遵守規定的現象還應積極舉報,交由相關部門依法處理,落實監督與管理。只有將以上兩方面原因有效解決,才能使垃圾分類政策徹底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