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軻,劉旺
(安徽中澳科技職業學院,安徽合肥 230031)
目前,“線上教學”已成為教學實施重要載體。在“線上”這一教學模式中,課堂思政如何實施,是一個新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就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課程思政的方法、途徑進行研究。
部分課程、教師不考慮知識模塊、在線授課的實際情況,為了應對上級學院要求,照抄思政知識到專業課程,在專業技術課中硬加思政;甚至以跨學科建設的名義,邀請思政教師在專業課程中插授若干節思政課。上述種種,顛倒了課程思政的本義,違背了課程思政中專業知識的顯性特征和思政教育的隱性特征[1]。
課程思政是“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延伸應用和具體呈現,也就是隱蔽性思政教育。是相對常規顯性思政教育的,旨在通過浸潤的、潛移默化感的教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和影響的過程。[2]從而構成“全課程育人”的局面,課程思政更加強調教育方法和途徑,根本立足點是宏觀的氛圍主導。使專業課更好地發揮德育功能,進而形成德育、智育協同發展、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和思政教育課程一起構建完整的思政教育體系。
網絡的特點決定在線學習的自主性、多元性、開放性,學生可以在學習平臺了解到亞非歐拉多樣的文化樣式、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而大學生社會閱歷、生活經驗、心理思想正處于待成熟期,極度豐富、復雜的網絡資源庫很大程度影響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的養成。這也給線上課程思政教育帶來更多問題。
對于單向傳導的線上教學。盡管可以以視頻、問答、討論、抽簽等多種方式進行課堂互動,但這種遠程交流的能效,遠遠低于課堂實景教學。授課教師不能及時感知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狀態。教師僅僅是依托網絡完成了知識講授,德育功能未能得到充分體現。[3]
學校不僅是解疑釋惑的地方,更是育德匡行的場所。毓德、正心不僅僅是知識傳授,還包括學校的典禮儀式、規章制度、黨團文化、校園生態、教師的言傳身教等多個方面。但線上教學,學生身處家中,無法復制學校的環境、儀式、訓誡等。教師成了“布置作業的網絡主播”,學生成了應付差事的觀眾。
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因此,在與相關專業課進行融合的過程中容易遇到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學生的厭學情緒以及抵觸心理,從而沒能讓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工作達到預定的效果。雖然目前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中的思政內容建設已經受到相關高等院校的重視,并且有序的開展。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相關專業課程自身存在的一些特點,思政建設在落實的過程中還是受到了一定的阻礙,并且相關的教育教學工作者也發現了在思政建設落實的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在現階段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授還是以教師主導課堂的方式為主,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完全主導課堂教學并且以灌輸式的形式讓學生記憶大量的理論知識,從而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讓課堂氛圍變得緊張而枯燥。現階段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授方式讓其不能與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進行有效地銜接,從而很難讓學生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素質。
其次,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部分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流于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只是簡單地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記憶,并沒有積極探索政治理論課程表達的深刻內涵。這種情況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不能夠給學生帶來深刻的體驗感并讓學生從中反思到對自身成長有積極意義的知識,更不能提高學生學習該課程的主動性,使得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與最初設定的教育教學目標相去甚遠。
再次,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很多高校中并沒有計入學分,學生只要達到及格的標準就不影響畢業。因此很多學生不重視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習以及深入研究,這種情況使得很多學生以一種漫不經心的態度來對待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習,也就更不可能將開課程與本身的專業課程緊密地銜接在一起,從而實現能力的全面提升。
為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課程思政做好準備,筆者通過在線問卷,對本院已開通在線教學的藝術設計類學生進行在線問卷調查,主要包括學生對社會時政的關注、思想狀況和心理狀態、網絡課程學習等方面。共收回398份,調研組根據調查問卷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現將數據信息匯總如下:

從上述兩圖可以看出,學生對社會時政的關注度高達97%。雖然學生對微信、抖音等自媒體的使用率很高,但絕大多數學生通過人民網、新華網、中央電視臺、學校、系部網站等較權威渠道了解可靠的時政信息,學生對上述網站有較高的信任度。近九成學生認為需要開展線上教學,以上數據為線上課程思政教學的推進提供必要的學情基礎。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在授課中,通過問答、點名、選人等活動,了解關注學生在線狀態,重點關注不活躍學生賬號。
沒有思想的藝術,沒有思政的課堂,將失去靈魂。教育部明確要求:“藝術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教育引導學生立足時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要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4]
這就需要我們對課堂各個環節認真謀劃準備:
課前仔細謀劃,梳理課程中的知識技能點,安排學生提前整理案例、搜集素材,使學生對本次教學模塊有感性認知。通過預習,發現疑難點,強化自主預習能力。同時,將與課程相關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內容,結合新華網、人民網等平臺上的人民網評、重要講話、行業勞模、信息裝備、疫情時政等,通過教學平臺、微信等途徑推送到班級群預習,做到知識哺育和思想養成相統一。
在課中教學實施環節,是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無縫嵌入的重點??梢越Y合實際案例,以學生分組在線討論的形式,對本次學習任務進行解析、分解。 以線上理論講授+線上考核的混合教學。
實驗實踐環節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職業道德的重要教學組成部分。教師可將價值觀、道德觀、職業觀等思政因子,通過在線交流、學習平臺提問等形式融入實踐教學,讓學生在線上實踐中,形成深刻的感受、思考。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專業知識背后的思想、道德、意識,增強學生職業思考能力。理解為人民需求設計、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創作的根本職業要求。
例如,在《書籍設計》課程匯總,在對文字進行校對環節,需要從業者有細心,耐心的職業精神。不能出一絲紕漏,一旦校對出了問題,后續的排版、菲林、制版、直至印刷,都會一直錯下去。而目前市場上主流的海德堡印刷機,每小時可印刷15 000~18 000張紙,一旦校對出錯,印出來將都是廢品,幾個錯別字地漏檢,將可能造成幾萬、幾十萬的經濟損失,大幅增加整個設計生產流程的成本。包括設計師自己也要承擔責任、甚至是法律責任。
教師可借此發起線上討論:怎樣創作一本優秀的書籍設計作品?優秀書籍作品的設計者是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如何領會“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從優秀設計師的角度,思考書籍設計背后深層次的思想和精神。從而以優秀設計師的標準,要求自己、鍛煉自己、提升自己,以優良職業素養作為自己的前進目標。
最新鮮的事物往往最有吸引力,課堂思政也是如此。課程思政更要緊密結合當下生動鮮活的案例,利用在線教學的特點、優勢,增強學生的“四個意識”、堅定學生的“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提高藝術設計在線課程思政的時效性、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同其他各門課程一樣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5]。
第一,愛國主義。在疫情之中,廣大人民群眾在黨和政府領導下,譜寫了“抗疫”這一當代愛國主義偉大篇章,是愛黨愛國的生動鮮活教材?!翱挂摺睘樗囆g設計課程思政提供愛國主義教育的最生動教材。
第二,集體主義。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社區封閉、小區戒嚴,小家服從大家,個體服從集體。整個社會呈現出同心協力、和衷共濟的精神風貌,而藝術設計專業在大型設計項目實施中,最需要的就是這種集體主義精神,需要團隊成員之間通力合作?!翱挂摺睘樗囆g設計課程思政提供集體主義教育的最生動案例。
第三,兩山理論。把保護環境,禁食野生動物融入課程,組織學生設計環境保護海報,通過教學平臺,在線交流點評。引導學生敬畏自然、熱愛自然,提高環保意識,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理念。
第四,規矩意識。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黨員干部要有規矩意識;要嚴明政治紀律。[6]作為藝術設計的學生,即將走向工作崗位,即將面臨職業崗位的道德、責任要求。這也是一種“規矩”。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極少數人還不服從統一安排、不做個人防護;甚至造成惡劣后果。以上種種,從反面向學生印證“規矩意識”的重要性。要引導學生尊重“規矩”、堅守“規矩”,以理性的頭腦辨別是非真假,樹立規矩意識。
第五,職業素養。疫情期間,涌現出包括鐘南山、張伯禮等知名院士在內的醫務工作者、火神山建設者等一大批具有優良職業情操、犧牲奉獻精神的“最美逆行者”。他們堅守職業道德,勇于奉獻,用自己扎實的專業知識,為社會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何為專業知識?何為職業道德?何為社會責任?要以他們為學習楷模,增強學生職業道德修養意識、社會責任意識。認真鉆研自己的專業知識,努力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高等教育必須回答的根本問題。在線專業教學在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須牢牢把握在線課程思政這一重要戰場,結合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特點、結合時政熱點、社會焦點,實現藝術設計專業在線教學和在線思政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依托藝術設計課程的知識點,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說服力;依托思政精髓,為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插上靈魂的翅膀,最終實現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