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梅
木雕是一門獨具特色的中國民間藝術,廣泛應用于建筑裝飾、家具、日用品、擺件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形成了燦爛的木雕文化。尤其是在我國浙江省東陽一帶,木雕從業者聚集,行業發展極具代表性。
歷史記載及文物考古表明,東陽木雕最早出現在唐代,發展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是中國民間雕刻藝術的代表,也是浙江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東陽木雕以浮雕為主,多采用散點透視構圖,以此雕刻出復雜的內容,形成豐富的層次。傳統木雕很少上色,能呈現木料原本的顏色,色澤清淡,特色鮮明,兼具樸素與繁華。東陽木雕應用極廣,從木俑、木像到建筑裝飾物,再到現代的壁掛、室內設計、擺件、家具等,形成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歷史上,東陽木雕的發展幾經興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一批批木雕藝人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大膽開拓創新,融入時代元素,推動木雕藝術大發展、大繁榮,使浙江形成許多具有影響力的木雕創作、生產基地。2006年,東陽木雕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木雕傳承發展迎來新機遇。
作為木雕技藝傳承人,首先應準確把握其藝術特征,在傳承的過程中做到不偏離宗旨,遵循基本的創作原則,在繼承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掘木雕的藝術表現力,并發揚光大。
外在形象方面,東陽傳統木雕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尤以平面浮雕、精品擺件、建筑木雕等工藝聞名于世,在發展中形成了許多名作、佳品。東陽木雕最突出的特征是原色、原汁、原味,木雕作品一般不借助顏料顏色,而是通過線條表達,達到主次分明,既相互區分,又渾然一體。因此,木雕師在創作過程中,一般都會反復斟酌,不斷嘗試,最終確定木雕的表現手法,加以合理創新,通過對線條的把握和點線面的組合,雕刻出一個個生動傳神的事物,進而探索、形成自己的藝術特色。
內容方面,東陽木雕的設計、創作以中國文化為主線,涵蓋山水、花鳥、人物、歷史典故、宗教等內容,采用浮雕或圓雕的方式,呈現出獨特的審美特征。近年來,木雕行業在融合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新的雕刻題材,諸如現代人物等,也多在木雕中運用,充分展現出東陽木雕之美。在題材、內容方面,東陽木雕與傳統國畫有許多交集,因此,木雕也被稱為 “立體的國畫”。
東陽木雕的另一大特征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相結合,既美觀又實用,能服務日常生活。傳統的木雕從業者一般不會做純粹的藝術品,而是將美觀性與實用性結合,賦予生活用品別樣的美感,用精湛的手工藝表現藝術品位,呈現收藏價值,這一特征使東陽木雕的發展既具有藝術的高度,又做到“接地氣”,貼近生活,實用性為木雕的傳承注入生命力。
時代在不斷發展,對木雕創作不斷提出新要求,這是木雕創新的外在動力。具體而言,有以下幾方面的表現。
當代木雕市場不斷發展、繁榮,市場的壯大必然促進其規范性的增強,而木雕的創作、生產往往以傳統的師徒傳授為主,個體經營、小作坊生產等現象長期存在,生產方式的落后制約了木雕行業的發展進步。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人才問題在木雕傳承中也十分突出。當前,木雕行業人才缺乏,且老齡化問題嚴重,缺乏新生勢力,導致創新的“后勁”不足。
木雕是一門傳統性很強的藝術,創作過程中,傳統題材占比較大,導致消費者形成了一定的思維慣性,談到木雕,就自然而然地與“傳統”聯系起來,新題材雖有,但挖掘力度還不夠大,表現手法還有提升的空間。
這一現狀與消費市場形成了明顯的反差,當前,消費群體年輕化成為趨勢,年輕人更偏愛時尚的、現代的、簡約的元素,更注重設計感、藝術內涵,這些都為木雕藝術的創新提出了新命題,必須加以重視,積極探索。
由于從業人員整體年齡偏大,思維更偏向傳統,導致長期以來對東陽木雕的宣傳推廣力度不夠。木雕行業不乏手藝精湛、想法獨特的藝人,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優秀作品的傳播力度有限。
為此,應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積極與主流報刊、媒體溝通,借助其權威性、影響力,宣傳自身藝術理念、雕刻實踐;另一方面,要具備互聯網思維,積極運用微信、抖音等渠道,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廣木雕文化,在提升自身知名度的同時,促進整個行業影響力的擴大。
面對行業的變革、市場的挑戰、時代的要求,木雕從業者的能力、素養也必須與時俱進,在創新中發展。
扎實的基本功是創作、創新的基礎,傳承木雕藝術離不開刻苦、勤奮的態度,只有勤學苦練,才能在創意的運用上得心應手,在風格上不斷突破,使木雕創作既具有考究的工藝,雕琢精細,又能呈現作者獨到的思想、精神、感悟。雕刻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從事雕刻行業,必須具備優于常人的耐心、定力。雕一件作品,少則花費一兩月,多則幾年,周期較長,創作的過程也比較枯燥,需要全神貫注、小心謹慎。所以,從業者應首先耐得住寂寞,在日復一日的勤奮練習中夯實基礎。
木雕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藝術,這為創新發展提供了條件。木雕是寄托創作者情感的一種載體,因此,在創作中應當勤于思考,廣泛學習傳統哲學思想,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將其融入木雕的創作中,提升藝術價值,作為創新的源泉,在博學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的可能性。 在這個過程中,尤其要注意表現、詮釋人文思想。自然山水、花鳥是中國人精神的家園,也是人文思想的絕佳載體,因此,中國山水寫意風格的木雕作品往往更受市場歡迎。
筆者曾創作大型浮雕《報春圖》(如圖1),以精湛的技法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打造了一首春天的曲子,從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中尋找春天的足跡,表達了對寧靜、安詳生活的向往,寄托了對春天的無限遐想。

圖1 《報春圖》 郭紅梅/作
以人文思想為載體,以山水意境、人物花鳥為表達,可以為木雕創作開辟廣闊的創新空間。與此同時,從自身做起,關注市場、關注時代趨勢,體察消費者的心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積極宣傳推廣,增強影響力,多措并舉,必然能為木雕事業的發展增添新動力,以創新為引擎,駛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