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偉
進入21世紀,國際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雖然中國市場的開放時間不是很長,但是隨著人們審美觀念、消費觀念的不斷提高,導致市場競爭也日趨白熱化。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市場的開放,使得中國沿海地區經濟充滿活力,并且快速發展。各種工業制品的引進、生產,使得人們對設計這個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也使人們逐步認識到設計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國內的公共藝術也得到蓬勃發展,公共雕塑、公共壁畫及其公共設施、擺件如雨后春筍般發芽生長。傳統的創作理念、創作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國內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需求。設計和藝術也以史無前例的力度強烈碰撞,隨之衍生出來的公共藝術設計和材料被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和藝術家運用并推廣,琉璃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被大家重新重視起來。琉璃最初是從古代青銅器鑄造時產生的副產品中提煉加工制成的。由于琉璃的顏色豐富多彩,所以也被古人稱為“五色石”。琉璃需要在一千多攝氏度的高溫下燒制而成,且十分稀有,加上其流光溢彩、美輪美奐、晶瑩剔透、光彩奪目,所以當時琉璃的珍貴程度比玉器還要高,是古時民間珍貴的裝飾品。
博山琉璃發展至元代時已然頗具一定的規模,早期琉璃產品以珠、笄作為大宗產品,同時也生產簪、扣等琉璃飾品。笄多以藍色為主,另外也有黑、白、茶晶等諸色。到明朝洪武年間,內宮監在博山開設了“外廠”,專門為宮廷生產“青簾”等貢品,同一時期博山民間的琉璃發展也日趨繁榮。在景泰年間,博山的西冶街就有四座生產水響貨和琺瑯料的琉璃爐。明嘉靖時期,博山琉璃產品已然名目眾多,同期又增加了棋子、珠燈、帳鉤、珠屏、枕頂等琉璃產品。博山琉璃發展至明萬歷年間已成為一個較大的行業,至清朝初期已有數十種之多,其產品銷售版圖北至北京、南達兩廣,東至朝鮮、西及河套。在雍正、乾隆時期以翠仿玉的琉璃產品日盛,琉璃顏色的種類不斷增加,鼻煙壺、煙袋嘴漸漸成為琉璃生產的主要產品。博山琉璃業發展到清道光年間進入興盛時期,從咸豐時期開始出現了專售琉璃的料貨莊,從而使博山琉璃的銷售從長途販運、集市銷售逐步轉變為以博山為中心的各地定點銷售。清同治時期博山家家戶戶都以琉璃為業,已然成為全國名副其實的“琉璃之鄉”。光緒年間博山琉璃制造內畫產品、鋪絲屏吊燈、鋪絲圍屏、煙嘴、雜貨、珠、鐲等琉璃產品,而且每年途經濟南運出約7000擔。1910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博山工藝傳習所送展的鋪絲屏等琉璃產品榮獲優等獎;1914年,在山東省舉辦的第一屆物品展覽會上,博山琉璃產品鋪絲料貨等產品獲最優褒獎金牌。20世紀30年代初,博山琉璃行業的從業者多達4000人,琉璃大爐爐戶有50余家。1934年琉璃匠人孔憲芝創作的琉璃產品《花球》在膠濟鐵路沿線物品展覽會上獲獎。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致使琉璃行業一蹶不振,從業人員驟減至640余人,琉璃年產量不足700噸,僅占戰前產量的5.4%。至1948年,博山琉璃行業已然凋敝不堪,大爐爐戶僅余十六七戶,從業人員不及百人,大部分爐工無業可做,僅能生產少數幾個品種的琉璃產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博山琉璃業很快恢復了生機,從業人員恢復到800人。1951年初,由部分爐工組織成立了博山爐業料器生產供銷合作社,不久后由10戶大爐爐戶成立了博山玻璃聯合公司。1952年,9戶水響貨爐戶組合成立了玻璃料器生產合作社。1956年初,個體爐工和私營爐戶逐步改為公私合營并加入合作社。從1957年開始,博山玻璃聯合公司、玻璃料器生產合作社先后轉產日用玻璃器材、照明器材,從而擺脫了博山傳統玻璃生產的軌道。爐業料器供銷生產合作社(博山美術琉璃廠)剛成立時主要生產料珠、煙嘴、雜貨,到1957年開始生產套色雕刻產品,從而完成了博山玻璃產業化升級。博山內畫藝人薛京萬在1958年完成了內畫竹筆改成毛筆和內畫烤花兩項內畫工藝的升級改革。內畫竹筆改為毛筆為博山內畫藝術水平的提升以及藝術風格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內畫烤花壺的成功研制擴大了內畫壺的用途,使之成為香水等液體的容器,進而增加了出口量。
縱觀琉璃的發展史,其始于春秋末年,唐代有文字記載,興于元代,盛在清代,到今日逐漸繁榮。作為中國最早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琉璃擁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它的出現和發展始終同中國鑄造史聯系在一起,當然,無論它是以何種方式和形態出現,都是用于室內空間裝點,絕非單純的“琉璃”和“玻璃”或僅僅是建筑飾面的概念。它在室內空間營造或構筑空間環境方面,都具有廣泛的文化性和獨立的藝術性。現代設計師和藝術家將琉璃藝術融入現代藝術設計中,將琉璃藝術從室外建筑延續至室內空間設計中,賦予了琉璃藝術以人文精神,并在室內設計中將琉璃的材質發揮得淋漓盡致,體現了中華琉璃文化的價值,讓人們在琉璃風格的室內設計中感受到濃厚的中國文化氣息。
琉璃是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的完美結合,是思想情感和藝術的融會。藝術家楊惠珊在《今生相隨》中這樣說:琉璃是一種人格,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境界象征。琉璃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之一,其高雅、美麗,流燦生輝。設計師、藝術家跟科學家一樣,他們在不間斷地探索和發掘適合自己的新的表現語言,并借助不同的造型參與到建筑和工藝美學環境中,正是這種日益擴大的跨專業融合,使得琉璃全新的空間生命從傳統的架構上藝術性地轉化至空間領域。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表現,直接描繪著現實社會中的科技與文明,從室內到室外無不在抒發情緒和表達審美。當今在鋼筋水泥中生存的人們,越發感覺到融入自然生活的美好,充滿著對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生活的向往。隨著公共空間設計的不斷發展,現代材料的運用難以滿足人類對自然屬性的追求,人類與居住空間的關系在現代材料的介入下變得越來越疏遠。人造材料的廣泛運用,脫離了人性生活本源的心理需求,而琉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但因含量和成分的不同使它具有特殊的質感,并且在燒制過程中產生特殊氣泡成為其鮮明特點,琉璃作品恰恰能使人們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現代人對美的不懈追求越來越強烈,而且更傾向于自然、和諧,琉璃的精致、細膩、含蓄正好能給人藝術的美感和想象空間,它在空間中的運用暗含著時代精神。在多元的社會文化中地域性差異深深地影響著當地民眾的生活習俗、道德標準、審美趣味及群體性格,所以琉璃藝術的應用也具有地域性差異。琉璃擬珠似水、變幻瑰麗,端莊中透出柔美,溫潤中飄蕩著靈秀,“呼吸”中流露的純凈之美,增加了琉璃藝術與人性本源的諸多共性,形成了琉璃作品所具有的獨創時代視覺語言和審美內涵。琉璃是佛家“七寶”之一、“中國五大名器”之首,其燒制工藝繁復,具有“火里來,水里去”的工藝特點。琉璃經過歷代工匠的探索,如今也融入了現代元素,即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實踐形成更自由和更活潑的藝術表現力,難怪古時有許多文人雅士對其盛贊, 如唐代杜甫的《渼陂行》:“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興極憂思集。”宋代胡仲弓的《中秋望月呈諸友》:“長空萬里琉璃滑,冰輪碾上黃金闕。”清代納蘭性德的《早春雪后同姜西溟作》:“琉璃一萬片,映徹桑乾河?!倍诮裉爝@個高科技時代,琉璃這樣的工藝美術仍然具有時代意義。

《四合春溢》 孫云毅/作

《禮樂共鳴》 孫云毅/作

《雞肝石美人瓶》 孫云毅/作
雖然琉璃藝術使用的是人類最古老、最原始的媒材,但它關注的卻是人性、社會和自然??梢哉f,在現代藝術的諸多表現方式中,琉璃是兼具原始性、現代性和公共性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原始性和藝術性顯而易見,公共性卻常常被人忽視,但它的公眾性又是與生俱來的,并被廣泛運用。琉璃的公共性起源于人類的生存和生活需要,與其藝術性結合成為一種民族藝術,從琉璃刻畫、琉璃內畫到琉璃浮雕、琉璃陳設,從藝術品到室內器皿、器具,琉璃的廣泛應用證明了它與空間藝術的結合符合當代人類的生活需要。同時,可以通過琉璃的材料和手段來表現公眾的審美心理。行走于空間中,如建筑物的室內外,街道的兩端或城市的廣場、商業中心,甚至在家中,都會有琉璃材料或琉璃藝術品相伴。
從以上不難看出,當今的琉璃藝術發展是蓬勃的、充滿生命力的,在現有的基礎上,如何讓琉璃藝術與時代和人類的生活、精神面貌相融合,在公共藝術空間發揮凈化心靈的作用,如何讓琉璃藝術在公共藝術設計中更關注當下的人性、社會和自然,這是現代設計師和藝術家應面對的一個新課題。在意識形態上我們要有敢于突破傳統,突破熟悉的事物,樹立全新的意識,這樣才能激發無限的創造力。此外,還要不斷發掘新材質,勇于創新,要在不同的材料運用和引進方面不斷嘗試和比較,找到最適合公共藝術設計且更融洽、更和諧的琉璃材料表現形式。在設計方面應該多借鑒國外優秀的琉璃設計作品,可以從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開闊自身的視野。與此同時,這也容易使我們迷失,在琉璃藝術的創作中缺少自己的藝術特征,作品風格越來越模糊,只有時代感沒有民族性,一味地追求現代感和創新性,往往忽略了作品最真實、最人性的一面。時代在變化,琉璃藝術也在變化,要將傳統文化元素鮮明地展現在琉璃作品上,讓人眼前一亮。新作品的問世勢必會影響工藝的改進,而新工藝的出現也會促進更多新作品的出現,因此,琉璃工藝的發展關鍵在于創新,創新就是它的生命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長,呈現出多層次、多元化等特點,其文化消費能力大大增強,審美水平也大大提高。藝術與人類的發展息息相關,科技也是如此??萍己退囆g形影不離,藝術會借助科技的手段,放射出更耀眼的光芒??萍际侄慰梢蚤_拓藝術家的創作思路,藝術家的想象力也會推動科技的發展。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科技高速發展,更多的新技術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并逐漸與藝術融合,促使更多的藝術形式和審美標準應運而生,多種材料與多種加工手段的復合運用,使琉璃更具觀賞性和實用性。琉璃作品忌摔、易碎,盡管它們原始和淳樸,但很難掩飾其嬌貴和高傲的本質,只有了解和熟悉它們的特性,才能使琉璃與公共藝術設計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