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超
建盞是我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是宋代建窯生產茶盞的總稱。建窯是我國宋代名窯之一,其受建州、建寧府管轄,因此被命名為建窯。我國宋代斗茶之風盛行,建盞憑借自身美妙的釉色以及獨特的造型,深受當時士大夫的喜愛,這使得建盞在當時頗負盛名,并且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銷往海外,使得建盞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建窯作為建盞的出產地,在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發展最為迅速。但是到了元代,由于斗茶之風逐漸勢弱,加之受戰亂以及人們審美情趣、飲茶風俗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建盞燒制工藝逐漸衰落,致使工藝失傳。在改革開放之后,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建盞工藝再次煥發生機,2011年,建盞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建盞燒制工藝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坯體原料的選擇是建盞燒制的基礎,通常情況下,建盞燒制多選用紅土作為泥料(如圖1),這是因為紅土中富含石英等石材類物質,同時紅土中還含有一定量的鐵元素。在燒制過程中,能產生莫來石材料,而這種材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坯體的耐火性能,因此十分適合燒制建盞。與此同時,鐵元素的作用也十分顯著,不僅能起到著色的作用,而且能促進釉面結晶速度的提升,這樣一來便可以更好地滿足建盞的燒制要求,有助于提升建盞的品質和燒制效果。由此可見,鐵元素對建盞的燒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泥料中鐵元素含量越多越好。如果鐵元素含量超標,則會產生助熔問題,導致坯料的耐火能力降低,進而影響燒制效果。因此,在坯體原料選擇過程中,要嚴格把控鐵元素的含量,這樣才能保障建盞的燒制效果。

圖1 萬福描金建盞
在高溫環境下,表面釉中含有的物質會發生反應,同時還會分解出大量的氣泡,這些氣泡借助游移以及漂浮等方式移動至坯體表面。而在燒制過程中,坯體與釉面之間也會形成交互反應,在這種反應的作用下,坯體與釉面的交界處變得更加粗糙,這可以使釉面與坯體結合得更為緊密。在燒制過程中,要注重溫度的把控,如果溫度過高,會影響到建盞最終的燒制效果;如果溫度過低,則過飽和溶液無法形成,使得淀析晶體量減少。因此,燒制溫度過高或者過低都會給建盞燒制效果帶來不利影響,這使得溫度控制成了建盞燒制的關鍵所在。
油滴釉的燒制需要經歷氧化、成核、晶體生長以及晶粒長大等階段。就氧化階段而言,首先要確保坯體的充分干化,不含水分,以免在燒制過程中導致坯體爆裂。要注重把控升溫速度,應在坯體對溫度的承受范圍內快速升溫,這樣既能提升燒制效果,也能降低燒制成本。升溫過后便進入了保溫過程,在保溫過程中,要使釉充分熔融,因此要保證充足的高溫持續時長,這樣才能為后續的燒制奠定基礎。就成核而言,需要在高溫燒制至一定程度時加入還原氣體,以便提升建盞的還原效果。在高溫燒制過程中所產生的氣泡會將坯體中的鐵離子帶至釉面,而隨著氣泡的破裂,會隨機形成井口形狀,并且晶核會在其底部生長,加入還原氣體則能促進晶核的形成。在現代的油滴釉燒制過程中,可以采用預埋晶種的方式來提升結晶效果,同時借助這種方式還能更好地控制結晶位置,能夠使燒制效果更佳。但是采用預埋晶種的方式會導致建盞喪失隨機結晶的藝術效果,影響成品的藝術價值。晶體生長發生在晶核形成之后,在晶核形成過程中,溫度條件以及熔融釉的飽和度是主要影響因素,因此要注重對這兩方面條件的控制。就晶粒長大而言,在高溫還原過程中,不同尺寸的大小晶粒會隨著窯溫進行游移組合,從而呈現出相應的藝術效果,而在此過程中,精準控制窯溫是關鍵。
兔毫盞是建盞的主要代表形式之一,甚至人們對兔毫盞的認知一度超過了建盞,由此可見兔毫盞的影響十分廣泛。在兔毫釉的燒制過程中,對自由能的控制至關重要,這是因為自由能會直接影響到晶體晶型的穩定性,即隨著自由能的降低,晶型的穩定性會隨之提升。建盞的燒制溫度通常都在1280℃~1350℃之間,在這樣的溫度條件下,受自由能的影響,會使曜變、油滴斑紋不穩定的晶型趨向于兔毫盞斑紋相對穩定的晶型。由此可見,在建盞燒制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兔毫盞。在燒制過程中,要想得到優質的兔毫盞,需要嚴格把控溫度,同時還要綜合考慮熔融釉的飽和度以及窯壓等方面的因素。兔毫釉與油滴釉的成核過程比較相似,不同之處在于兔毫釉的成核至結晶需要更長的時間,并且成核過程無需還原。通過對兔毫釉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其結晶形狀多為上下條形,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形狀,是因為在兔毫盞燒制過程中受重力的影響較大,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上下條形的結晶。
曜變盞最大的特點在于其結晶呈圓環的形狀,并且在光照條件下會呈現出五彩斑斕的光澤,極具藝術價值和美感(如圖2)。曜變盞之所以會呈現出這樣的效果,主要是坯料中的鐵元素與原礦釉石中鐵的共生物共同形成的,其釉面更具光澤,并且還會沿著井口的口沿形成環狀結晶。曜變燒成的幾率非常低,因此曜變盞也變得十分稀有和珍貴。之所以曜變的幾率較低,主要是因為其結晶晶型的穩定性較差,雖然自由能的降低能夠提升晶體晶型的穩定性,但是由于其結晶體系非常不穩定,因此通過控制自由能的方式已經難以有效控制晶體晶型的穩定性,因此曜變盞的燒制難度較大,這是曜變盞稀少的主要原因。

圖2 黛色曜變建盞
建盞是我國陶瓷領域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其燒制工藝復雜,而且制備工藝參數敏感,每個工藝步驟與制備參數都會對建盞的最終效果造成影響。而要想燒制出更具藝術價值的優質建盞,則需要加強對燒制過程中窯溫、窯壓、時機等因素的把控,精準控制各個環節。由于建盞燒制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均具有較強的關聯性,所以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現紕漏。因此,要注重對建盞燒制工藝的研究和應用,這樣才能燒制出高品質的建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