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幼飛
萬木爭榮的山川、蜿蜒流淌的碧水、綠色盈溢的城鄉……春日的巫溪縣,目之所及,四處充滿著綠色發展的勃勃生機。
生態,是巫溪渾然天成的畫布;綠色,是巫溪發展的最美底色。
借山水之靈氣,繪發展之勝景。近年來,巫溪縣搶抓歷史機遇,依托綠水青山發展綠色經濟,特色生態產業優勢漸顯、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重慶市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等殊榮,成為巫溪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寫照。
陡崖植樹,上演“點石成綠”
其實,天生麗質的巫溪也曾“傷痕累累”。曾經,縣內四分之一的土地都出現過被喻為“地球癌癥”的石漠化現象,寧廠鎮便是其中的重災區。
寧廠鎮有著4000多年熬鹽歷史,被譽為“上古鹽都”。但鹵水熬制成鹽,需要大量柴火。為此,當地人砍光了周邊的森林后,又找來作為替代燃料的煤炭。而為了提高煤炭的燃燒效率,他們又從周邊挖來泥土,與煤炭進行混合。
“自我記事起,四周的大山就全禿了,基本看不到什么樹。”在寧廠鎮生活了60余年的居民賀言修回憶道,“就連石頭縫里的泥巴,也被人掏出來賣給制鹽廠。”
由于水土流失嚴重,寧廠古鎮經常發生山體滑坡,甚至造成人員傷亡,越來越多的村民選擇搬遷……來自大自然的反噬深深地刺痛了巫溪人,他們決定開始還這段跨越千年的“生態債”。
2017年1月起,寧廠鎮的山崖上,出現了一群背著背簍的“壁虎人”。他們踩著陡峭的山崖,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爬,背簍里裝著泥土、水泥、樹苗和種植工具。每找到一塊能落腳的巴掌地,他們便搭起水泥坑,往坑里填上土,最后種上一株小樹苗。
寧廠鎮官山林場職工林云喜是這支隊伍的“帶頭大哥”,雖已年過六旬,但他仍精神抖擻。
在近30年的植樹生涯中,林云喜坦言有一次的經歷最讓他后怕:眼前是幾乎寸草不生、難以落腳的陡峭懸崖,身下幾百米是湍急的大寧河,如果有人不慎腳下踩空,或者手掌打滑,后果難以想象。
為了讓工友們安心,林云喜帶頭踩著最窄處不足一個巴掌寬的山路前進;有些種樹的點位幾乎垂直于河面,必須綁繩索吊人下去,他率先示范,“第一次被吊下去種樹時,因找不到著力點,我全程都在哆嗦”。
有驚無險,經過一年的種樹行動,6萬棵新樹讓禿山重新換上“綠衣衫”。
一鍬一鏟種下一草一木,“十三五”期間,巫溪累計完成營造林162萬畝,累計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近10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017年的65.6%增加到2020年的69.7%。
如今的寧廠鎮,兩岸青山重現、鷹鳥紛飛,山間清水跌宕,與仍在奔涌的千年鹽泉,達成了最好的生態默契。
管護并重,筑牢綠色屏障
4月,一場春雨過后,氤氳的霧氣逐漸散開,崇山峻嶺盡顯蒼翠。
“今天天氣好,是個巡山的好日子。”巫溪縣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官山管理站內,護林員黃澤飛穿著迷彩服,攥著一把柴刀向山里進發。
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多種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系統,保存了大量珍稀瀕危物種,被譽為“天然物種基因庫”,保障其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每天清晨5點,伴著鳥鳴,黃澤飛便起床準備工作。巡山途中,危險無處不在,他曾經歷過山洪、雷電、泥石流等各種自然災害,也被黑熊追過、被野豬攆過、被毒蛇咬過,多次險些命喪深山。
但這些危險在黃澤飛看來,卻是平常之事。等傷好之后,他又踏上了巡山的道路。
這樣的日子,黃澤飛堅持了35年,一個背包、一個水壺、一把柴刀成了他巡山時的“標配”。他說:“我的父親是第一批入行的護林員,我們全家人都以林場為家。”
而如今,令黃澤飛欣喜的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自然保護區配備了紅外監控攝像機,不僅可以隨時監測各種野生動物的遷徙變化,查看森林防火重點部位,還可以有效震懾不法分子。“巡山比以前要輕松很多,而且兒子也選擇回來,同我一起守護大山。”黃澤飛稱。
一家三代用自己的堅守,換來大山的安寧。
“巫溪將森林資源保護管理視為林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終大力宣傳林業法律法規,加強林地保護、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有效維護了林業生態資源的安全。”巫溪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開展“智慧森林”試點,運用視頻監控、紅外成像等手段,實現森林監控網絡化、智能化和自動化;投入專項資金1700萬余元,選聘2160名生態護林員、339名天保護林員;通過宣傳欄、橫幅、公益廣告、微視頻等新老結合宣傳方式,廣泛發動群眾,普及林業法律法規知識……截至目前,巫溪縣已連續43年未發生過重大森林火災。
培育產業,釋放生態紅利
在巫溪縣魚鱗鄉,連綿成片的核桃樹給大地披上綠毯。
眼下正值核桃樹春季管護的關鍵期,村民王正東漫步其間,臉上洋溢著喜悅。
“企業不僅采取‘托管’模式對核桃樹進行集中管護,還會教我們科學種植技術。”王正東樂呵呵地說。以前,他靠著種紅薯維系生活,現在,在公司搞核桃樹管理每年能增收1萬元,再加上自己用土地入了股,年收入增長了6萬元。
“山高峽深一線天,九山微水一分田”是巫溪縣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曾經,由于山高坡陡、土地貧瘠,魚鱗鄉的鄉親們只能依靠種植紅薯、土豆、玉米“三大坨”生存,甚至還有部分人在溫飽線上掙扎。
而今在巫溪,像王正東一樣依靠核桃產業增收的村民越來越多。
“近年來,巫溪縣調整農業發展結構,大力扶持村民種植耐寒、抗旱、抗病能力強且對土壤和水肥條件不挑剔的核桃樹。”巫溪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2017年,巫溪縣林業局開展全縣核桃產業發展情況調查,發現全縣核桃產業普遍存在發展質量不高、管護不到位、技術跟不上等問題,“只栽不管”“重栽輕管”等現象普遍存在。為了讓核桃產業增產達效,巫溪縣林業局針對各區域核桃不同發展水平,分類施策,確定了鄉鎮主體模式、自有基地獎補模式和“托管”模式。
所謂“托管”,就是對農戶自主經營、核桃樹進入掛果期或初果期、農戶管理能力差且能集中成片的核桃基地,采取“租賃、入股、分成”等方式,委托給具有良好核桃生產技術和組織管理能力的企業,進行集中管護。
截至2021年,巫溪全縣在地核桃樹種植面積達27.7萬畝,其中新種植面積19.7萬畝。同時,巫溪還不斷發展智能化養蠶、積極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等,不斷釋放生態紅利。
“十四五”期間,巫溪縣委、縣政府將堅持舉生態旗、走生態路、打生態牌的路子,做大做優“綠水青山”生態本底,做通做實“金山銀山”轉化路徑,把“綠色+”融入經濟社會各方面,奏響鄉村振興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