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勇
王羲之草書中左右結構的字,多處理成錯落式的?!稌V》繼承了這種處理方法,盡量避免左右完全對稱,而是參差錯落。如“斷”“折”“軒”“揮”“據”“獻”“軟”“那”“媚”“規”“觀”“睹”“都”“動”“略”等字,都是左邊收縮,右半部分極力向下伸展,形成左高右低的錯落之勢。這種錯落,既可以營造字勢,同時又是調節單個字及作品局部節奏很有效的方法。
在書法作品中,對比手法運用十分普遍。比如方筆與圓筆之間的對比,筆畫斷與連、粗與細的對比,筆畫之間疏與密的對比,等等?!稌V》中的字總體上比較平正,平正不是平均,它只是字內空間的視覺勻稱。在《書譜》中,主要體現了疏與密、虛與實、粗與細、主與次幾個方面的對比。
字形結構,有如排兵布陣,講究虛虛實實。懂得虛實,作品才能寫得有靈氣。所謂虛實就是彼此的一種襯托,甚至在某些時候是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出其不意。如“此”“多”“家”“嗟”等字,疏處幾可走馬,而密處又不透風。利用空間上的疏和密制造對比,造成一種視覺沖突,從而使以均衡為結構基調的作品充滿節奏感。
在《書譜》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帶有塊面感的粗筆畫,這些粗筆畫與那些細若游絲的筆畫形成強烈對比,很有視覺沖擊力。如“進”“懷”“端”“將”等字。


主次關系反映了一種組合原則。我們將一個字中體積大的筆畫或部件稱為主導部分,主導部分一般處在開放的位置,而處于非主導地位的則要收斂。如“吏”字的撇畫和捺畫特別伸展,而橫畫和代表“口”的部分則比較收斂;“來”“筆”兩字的豎畫伸展,其他筆畫收斂;“末”字橫畫粗重且橫向伸展,其他筆畫則極力收斂;“勉”字中,“免”部極力拓大,“力”部收縮,如壯夫攜幼兒,十分生動。
在書法中,筆畫之間、單個字部件之間乃至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呼應非常重要。筆畫之間的呼應,在書論中稱為“筆斷意連”。即筆畫之間雖然看似斷開,其實內在是相連的。這是一種配合,因相互顧盼而生姿態。如“東”“不”二字最后兩點的左右呼應,“得”“復”“俗”三字左右兩個部分的顧盼。
草書在書寫時一般都有一個“取勢”的動作,即王羲之所謂“凝神定思”后那個“入筆”的過程,好比是運動員快速奔跑前的準備動作;蔡邕在《九勢》中說“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梢?,勢的作用歷來頗受書家們重視?!叭荨睂εR寫《書譜》極為重要,一來可以增加筆畫的彈性,使筆畫充滿生命的活力;二來可以使筆畫與筆畫之間的組合充滿張力,筆畫有“張力”,字才有神采。這種落筆“取勢”的方法,在《書譜》中十分常見,甚至形成一種“慣性”動作。在這動作中所體現出的是一種獨特的運筆方式。其運筆過程是由微妙的“運指”和明顯的“運腕”等一整套連貫動作組成的。如“作”“閑”第一筆的入筆,“身”“慮”最后一筆的入筆,干凈利落,“勢”很足。
孫過庭在書寫時,不僅落筆“取勢”,結構上更是處處“取勢”。如“優”“嘗”“類”“真”等字向右下取勢,“安”“者”則有向右上的飛動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