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晨 李 姍 葉宇豪 郭彥萍
(新疆醫科大學厚博學院,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發展以及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我國在護理專業方面面臨著重大缺口,而護理專業學生肩負著未來較長時間內不同科室的護理服務工作,且專業技術服務水平、職業認同都是影響其是否選擇從事護理專業工作的關鍵因素。與此同時,患者維權意識在不斷提高,對臨床護理服務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造成我國醫患關系緊張,部分醫院還出現醫鬧事件、襲醫事件,使得較多護理人員認為護理工作風險較高,甚至可能自身的生命安全會受到威脅,使其不愿意從事護理工作。基于此,了解護理專業學生以及實習生的職業認同現狀對更好的加強護理專業學生與實習生的管理,提高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認同,保證我國護理專業人才可滿足現代化護理服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此,本文結合調查問卷資料,對本科護理在校生與實習生職業認同現狀及影響因素予以分析,詳細如下。
調查對象為840名護理學生(包括在校生與實習生),共回收調查問卷720份,720名調查者一般資料如下:男性108名,女性612名;年齡方面:18歲以下有17名、18~22歲有640名、22~25歲有61名、26歲及以上2名;民族方面:漢族241名、維吾爾族429名、其他59名;生源地:疆內642名,疆外78名;居住地方面:城市334名、城鎮187名、農村199名;家庭情況方面:原生家庭624名、單親家庭63名、重組家庭33名;志愿者服務方面:27名未參加、173名想參加但是沒有機會、418名有想法但是沒有參與、102名有想法并參與。所有調查者都能夠如實填寫調查問卷。
1.2.1 自編一般情況調查表
了解在校生與實習生的情況,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包括所在年級、性別、年齡、生源地、居住地、家庭情況、志愿者服務情況等。
1.2.2 《醫學生職業認同調查問卷》(護生版)
為職業認同調查題目,全部包括38個題目,涉及到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行為、職業承諾、職業期望、職業價值觀6個維度,分值在1~5分,不符合為1分;不太符合為2分;說不清為3分;比較符合為4分;完全符合為5分,總分是38~190分,分值越高對應職業認知程度越高。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840份,回收720份,回收率為85.71%。
(1)本科護生的一般資料分析;(2)職業認同調查結果;(3)單因素分析結果;(4)多因素分析結果。

840名調查者共回收調查問卷720份,720名護生中,在校生596名 (82.78%),實習生124名(17.22%);女生612名(85%),男生108名(15%);疆內學生642名(89.17%),疆外學生78名(10.83%);居住城市334名(46.39%),城鎮187名(25.97%),農村199名(27.64%);參加過志愿者人數占14.17%;需要接受專業心理健康服務占55.42%;了解過免費心理咨詢的方法占78.33%。其中年齡以18~22歲640名(88.89%)居多,家庭情況以原生家庭624名(86.67%)居多。
本科護理在校生整體職業認同評分(140.05±26.65分),本科護理實習生整體職業認同評分(126.52±35.27分),本科護理在校生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行為、職業承諾、職業期望方面評分高于本科護理實習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者在職業價值觀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單因素分析顯示不同性別、年級、生源地的本科護生在職業認同得分方面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以職業認同總分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性別、年級、生源地)及居住地、家庭情況、年齡6個變量納入,采用多元線性逐步法帶入回歸方程,全變量回歸分析的決定系數R=0.133,調整R=0.124,回歸方程經方差分析檢驗具有統計學意義(F=15.543,P<0.000)。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年級是影響本科護生職業認同總分的兩個重要因素,見表3。

表1 不同職業認同調查各條目均值分析(±s,分)

表2 職業認同總分單因素分析結果

表3 職業認同總分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目前不同醫院對護理人員數量有較大的需求,同時對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也有了更高要求,結合當前臨床研究,職業認同會對員工工作的忠誠度、向上力、成就感、事業心等產生影響。所謂職業認同即不同職業人員在從事相關職業工作過程中對自身角色的定位、需要具備的職業勝任能力、職業道德等。
本科護理生作為未來從事護理服務的主要對象之一,其職業認同對后續是否能夠堅持從事護理工作以及接受進一步職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研究中對本科護理在校生與實習生的職業認同情況進行調查分析,依據調查問卷分析結果,護理在校生整體職業認同評分高于實習生,分析可能是護理本科實習生在實習期間,能夠接觸到真實的醫院環境,了解護士的工作日常,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生命安全可能會受到威脅,影響職業認同,而在校本科生因沒有真正的接觸到臨床護理工作,仍然對護理專業保持著高度熱情,相應的對職業認同評分較高。本科護理在校生從電視節目中看到醫護人員在抗擊新冠肺炎過程中的付出,能夠從內心找到職業歸屬感、職業自豪感,職業認同評分更高。部分文獻資料報道指出,與護理在校生相比,實習生在具體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行為、職業承諾、職業期望、職業價值觀上評分略低,分析是因為實習過程中面臨的是真實的醫療環境,而非學校所接觸的理想狀況,影響到實習生對護理行業的認知,降低職業情感、職業行為、職業承諾等評分。年級、性別、生源地會影響學生職業認同,職業認知教育中需要重視影響因素的分析與使用。整體而言,本科護理在校生與實習生職業認同評分中等偏上,整體認知狀況較好,而實習生需要進一步提高職業認同,加強職業教育。
結合本文以及其他相關學者的研究分析,針對本科護理實習生,需要在實習中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對護理專業的職業認同。通過職業歸屬感、職業榮譽感、職業典型人員經歷等展示,激發更多本科護理實習生的職業認同感。此外,考慮到本科護理在校生對護理專業的認同感更強,可能在參與工作后會產生落差,因而認為本科在校生還需要加強認知實習,通過階段性實習,幫助護理人員認識并接觸真實醫院工作環境。本科護理在校生還需要努力學習護理專業知識,提高自身護理服務能力,促進自身核心素養的提高,便于在后續參與實習或具體工作中能夠應對各類情況,減少工作或者實習中的挫折感,增加成就感與自豪感,幫助本科護理在校生經過學習與實習進一步提高職業認同感與歸屬感。從社會角度分析,社會需要加強對護理人員形象以及工作內容等宣傳,讓大眾客觀認識護理專業,并能夠尊重護理人員、對護理人員的付出表示感謝,提高全社會對護理行業人員從業人員的包容度。營造更加安全、和諧的就醫大環境,減少本科護理生經過實習后選擇從事護理職業時職業認同的下降。
綜上所述,本科護理在校生與實習生整體職業認同中等偏上,且實習生對職業認知評分相對更低,并受到較多因素影響,需要加強對實習生在實習階段的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