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正 劉永寧
(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江蘇徐州 221000)
2021年國慶檔電影市場以43.87億元的總票房創下同檔期影史第二的好成績。可以說,暑期檔與中秋檔的市場沉寂之后,國慶檔以強勁復蘇態勢提振了電影市場。但喜中見憂的是相較于2020年國慶檔影片類型豐富多樣,2021年國慶檔的主要票房成績歸功于頭部電影,即《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等新主流電影,在近幾年同檔期中,影片構成類型呈現出單一化趨勢。下文將對國慶檔電影的票房走勢、市場表現、影片類型以及檔期內形成的熱點現象展開分析。
2021年國慶檔共有7天,其間上映了由陳凱歌、徐克、林超賢執導的《長津湖》,吳京、章子怡、徐崢、沈騰執導的《我和我的父輩》,于飛導演的《皮皮魯與魯西西之罐頭小人》,宋灝霖導演的《五個撲水的少年》,速達導演的《大耳朵圖圖之霸王龍在行動》,董龍導演的《老鷹抓小雞》,大衛·斯沃曼導演的《拯救甜甜圈:時空大營救》以及我國首部黑白轉彩色4K修復故事片《永不消逝的電波》等約9部,算上持續在映的《峰爆》《關于我媽的一切》《怒火·重案》《我的青春有個你》等影片,總票房約43.87億元,相較于2020年的39.58億元上升了10.8%,與2019年國慶檔票房幾乎持平。其中,9月30日上映3部,10月1日上映4部,10月3日上映1部,10月6日上映1部。
圖1 2021年國慶檔日票房走勢(1) 數據來源:貓眼專業版手機客戶端,數據僅供參考。
從票房走勢來看,檔期內票房超過億元的僅有兩部,分別為《長津湖》32.03億元與《我和我的父輩》9.65億元。2021年國慶檔雖不如2019年的44.66億元,但是連續6天票房突破6億元創下了國慶檔的新紀錄,超過2020年的39.58億元取得了中國影史國慶檔第二的好成績。相較于差強人意的暑期檔與中秋檔,2021年的國慶檔為中國電影票房打下了一針強有力的定心劑,體現了中國電影市場強勁的復蘇態勢。
除去國慶檔上映的8部影片外,在映影片還有李駿導演的《峰爆》、趙天宇導演《關于我媽的一切》、矢島哲生導演的《寶可夢:皮卡丘和可可的冒險》、陳木勝導演的《怒火·重案》、賈樟柯導演的《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等,以及重映影片《一點就到家》《遠去的牧歌》《西藏天空》等。
《怒火·重案》由陳木勝導演,影片以張崇邦(甄子丹飾)與邱剛敖(謝霆鋒飾)角色之間雙雄對峙的手法,講述了兩位昔日的戰友因為種種原因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的故事。《怒火·重案》是陳木勝導演的遺作,這部影片顛覆了以往多數警匪片的二元對立,而是將矛頭集中在警局內部,轉化為多元沖突。截至10月8日,影片累計票房已達13.28億元,連續29天蟬聯單日票房冠軍。8月票房達9.26億元成為當月票房冠軍,9月26日超過《拆彈專家2》的票房成績成為中國影史港片票房冠軍,同時也超過《中國醫生》13.28億元的成績,成為2021電影票房榜的第五位。
電影《峰爆》上映于9月17日,成功拿下中秋檔的票房冠軍,并連續12天蟬聯票房冠軍直到9月29日,作為在國慶檔持續在映的唯一一部災難電影,在排片極少的情況下也拿下了1400萬元票房的成績,《峰爆》是一部致敬中國鐵道兵的影片,講述了全球地質變化的背景下,朱一龍與黃志忠飾演的地質專家與老鐵道兵為拯救縣城挺身而出的故事,此片累計票房已達4.3億元。
趙天宇導演,徐帆、張婧儀主演的親情劇情片《關于我媽的一切》也在國慶檔持續在映,影片講述了一位為家庭奔波的母親身患重病從而引發一系列的母女情感、家庭問題等的故事。影片在國慶檔拿下了1200萬元票房的好成績,目前票房已達1.47億元,從春節檔的《你好,李煥英》(54.13億元)到清明檔的《我的姐姐》(8.6億元)再到中秋檔的《關于我媽的一切》(1.46億元),對于家庭親情表達的影片均有不錯的成績,溫情敘事成為節慶檔期內提升票房市場的一劑良藥。
除此之外,國慶檔還有多部影片持續在映,包括《寶可夢:皮卡丘和可可的冒險》《我的青春有個你》《守望青春》《天堂玩家》《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等,這些影片在國慶檔排片較少,票房成績一般,累計票房分別取得了5041.2萬元、6203萬元、769.1萬元、104.2萬元、667.7萬元的成績。
2021年國慶檔電影市場取得了43.87億元的好成績,相較于2020年票房上升了10.8%,與2019年國慶檔相比僅差約8000萬元,觀影人次達到9358萬。2021年國慶檔上映的影片共有9部,分別為《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皮皮魯與魯西西之罐頭小人》《五個撲水的少年》《大耳朵圖圖之霸王龍在行動》《老鷹抓小雞》《拯救甜甜圈:時空大營救》《探探貓人魚公主》《永不消逝的電波》。
9月30日上映了《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皮皮魯與魯西西之罐頭小人》《五個撲水的少年》4部影片,其中,《長津湖》首日便拿下2.05億元票房的好成績成為當日票房冠軍,《我和我的父輩》則拿下9100.4萬元成為當日票房季軍,《皮皮魯與魯西西之罐頭小人》《五個撲水的少年》分別取得340.1萬元與160.2萬元的成績位于當日票房榜的第五與第六名。
10月1日正式進入國慶假期,當日便拿下了6.3億元票房的成績,相較于2020年的7.41億元與2019年的8.15億元有所下降。當日上映了《大耳朵圖圖之霸王龍在行動》《老鷹抓小雞》《探探貓人魚公主》等3部動畫片。《長津湖》作為本次國慶檔的最大看點之一,當天取得了4.1億元票房的好成績;第二位《我和我的父輩》是繼《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后的第三部,由吳京、章子怡、徐崢、沈騰聯合執導,當天取得了1.8億元票房的好成績,第三名與第四名分別是《大耳朵圖圖之霸王龍在行動》(923.3萬元)、《老鷹抓小雞》(896.4萬元)。
10月2日,《長津湖》累計票房已超過10億元,《我和我的父輩》已超過4億元。10月3日,《拯救甜甜圈:時空大營救》上映,本片是一部中外合拍片,由《辛普森一家》《怪獸電力公司》導演大衛·西爾弗曼執導,講述了形似甜甜圈的小動物兄妹意外穿越到上海的故事,影片當日票房為747.02萬元,取得當日票房的第三位。
10月4日至5日無新片上映,但國慶票房持續高位運轉,分別取得6.52億與6.5億元票房的好成績。10月6日,國慶檔已連續6天票房超過6億元,創下新的國慶檔票房紀錄。當天上映了首部經過4K彩色修復后進入院線重映的黑白經典故事片《永不消逝的電波》,工作人員在長達7個多月的時間里對超過16萬幀的黑白影像逐幀進行修復,通過“數字科技”使這部紅色經典煥發出新的活力。
10月7日進入國慶檔的尾聲,當日票房也出現了下滑,波動為4.98億元,電影《長津湖》在國慶檔期間取得32.03億元的好成績,刷新了多項記錄,包括國慶檔單片票房紀錄、國慶檔單片人次紀錄、超越由《戰狼》創下的非春節檔國產影片單日票房最好成績等,《我和我的父輩》緊隨其后取得了9.65億元的成績,其余影片在國慶檔期內均未破億。
表1 2021年國慶檔票房前十影片一覽(2) 注:票房產出時間區間為2021年10月1日至10月7日。片名、上映日期、類型、票房數據、導演信息來源:貓眼專業版手機客戶端,數據僅供參考。
國慶檔在映影片中,共有2部電影票房過億,分別為《長津湖》(32.03億元)、《我和我的父輩》(9.65億元)。2021年國慶檔總票房為43.87億元,其中,《長津湖》一部影片占到總票房的73%,兩部主旋律電影占到總票房95%以上,主旋律電影成為國慶檔票房收入的關鍵,也成為國慶檔電影市場高位運轉的重要保障。
受新冠肺炎疫情、洪水等自然災害影響,全年最重要的電影票倉暑期檔表現堪憂。2020年雖有疫情影響但暑期檔仍出現了《八佰》這樣超過30億體量的電影,2021年暑期檔票房是2014年以來最差的暑期檔,同樣中秋檔也不及2019年中秋檔,國慶檔的優秀表現無疑給當下電影市場帶來了曙光。2021年國慶檔場均人次達到每場38.3人,相較于2020年國慶檔每場提升了10.3人,總人次也增加了28萬人。
2021年國慶檔中,《長津湖》以32.03億元票房的好成績成為票房冠軍,超過電影《八佰》,刷新了歷史戰爭題材電影的票房新紀錄;排在第二位的《我和我的父輩》,幾位導演兼主演給這部獻禮片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第三位為兒童真人奇幻電影《皮皮魯與魯西西之罐頭小人》;排在4至10位的電影分別為《大耳朵圖圖之霸王龍在行動》《五個撲水的少年》《老鷹抓小雞》《拯救甜甜圈:時空大營救》《峰爆》《關于我媽的一切》《寶可夢:皮卡丘和可可的冒險》。
2021年國慶檔電影平均片長相較于2020年提升了26分鐘,片長的提升意味著排片場次的下降,這樣會導致總人數的減少,但2021年的國慶檔總人次反倒提高了。2021年國慶檔票房高漲的原因還源自于票價的提升,相較于2020年國慶檔的39.6元/場,2021年的票價提高到了46.8元/場,提高了18%。同時,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2021年國慶檔滿意度89.1分,為歷史同檔期最高分,說明無論是片長增長還是價格提升,國慶檔電影對于觀眾的吸引力仍在不斷提高,也說明觀眾對于國慶檔電影的期待度也不斷攀升。
與2020年國慶檔不同,2020年國慶檔多是由春節撤檔電影,類型題材較為豐富,涵蓋了戰爭、青春、喜劇、動作、體育、紀錄等多種類型,而2021年國慶檔雖有9部影片,但其實從類型的角度來考量,較為單一,目標受眾為兒童的影片超過了五部,該類型的市場天花板本就有限,還要被好幾家所分割,觀眾的選擇面較為狹窄。電影《長津湖》的排片占到了47.7%,《我和我的父輩》則占到了29.2%,兩部影片將近占據了總排片的八成,其余兩成則由6部影片競爭。還有原先定檔國慶的三部電影選擇了退出競爭,分別是戰爭電影《鐵道英雄》、愛情片《十年一品溫如言》和動畫片《萌雞小隊:萌闖新世界》。2021年國慶檔未出現1億至5億元票房中等體量電影,頭部效應突出,兒童電影競爭激烈。
1.新主流電影獻禮,次第開花
近三年新主流電影在國慶檔分別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19與2020年國慶檔上映了5部新主流電影《我和我的祖國》(19.57億元)、《中國機長》(17.33億元)、《攀登者》(6.18億元)、《我和我的家鄉》(18.75億元)、《奪冠》(3.59億元),可以看出近年來新主流電影在國慶檔均票房過億,新主流電影是國慶檔電影市場的主要影片類型,也在電影產業中引起了廣泛關注與反響。新主流電影是一種以經典電影的敘事模式為原型、以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為主旨、以兼容主義的電影美學理念為取向的中國主流電影,這種電影運用商業化制片體制但要體現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主旋律精神。近年來,新主流電影的商業化探索逐漸走向成熟,《長津湖》由陳凱歌、徐克、林超賢三位擔任導演,蘭曉龍擔任編劇,由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吳京、易烊千璽擔任主演,雄厚的創作團隊力量成為票房的重要保證。該片制作成本近13億人民幣,國慶期間獲得高達32.03億元的票房成績,刷新了國慶檔單片票房。《我和我的父輩》由吳京、章子怡、徐崢、沈騰擔任導演兼主演,獲得了9.65億元票房的好成績,成為國慶檔票房第二名,四位導演分別執導《乘風》《鴨先知》《詩》《少年行》四個段落,都是試圖以小人物的故事展現大時代的變遷,講述了從抗日戰爭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改革開放初期以及未來社會中父輩身上的家國情懷和勇敢擔當奉獻精神。2021年新主流電影的票房占了整個國慶檔的95%以上,領跑整個國慶檔電影市場。此外,新主流電影《長津湖》運用多元敘事結構,如家國敘事、生死敘事、集體敘事與成長敘事從各個角度滿足受眾對于新主流電影的期待,也探索出了新主流電影在多線敘事、全景呈現歷史戰爭的一種新的敘事策略。
2.青春電影遇困,量小力微
青春電影《五個撲水的少年》原本定檔于2021年8月13日,后因疫情原因改檔至國慶上映,但由于頭部電影的影響和與檔期定位不符等原因,使得這部青春電影在國慶檔期間再次以配角的形式出現。回顧幾年的國慶檔青春電影分別有2020年的《一點就到家》(9993.69萬元)、2020年的《再見吧!少年》(311.53萬元)、2018年的《悲傷逆流成河》(9229.81萬元)等,2021年上映的《五個撲水的少年》國慶期間僅取得了3547.23萬元,相較于往年的青春電影票房不佳的主要原因除了與眾多新主流大片在電影市場正面交鋒外,第二個問題便是《五個撲水的少年》并非流量明星、名導之作,影響力與排片量都不被看好。為此創作團隊采取了一系列的宣發措施,力爭取得良好的票房成績,如導演在抖音直播與觀眾通話宣傳電影,演員走進電影院以路演的形式向觀眾宣傳電影等。實際上,“清朗”系列專項行動以來,青春電影的創作與市場均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以往青春電影多半是依靠流量明星來“吸睛”的泡沫電影,其票房表現可能良好,但口碑卻不一定如此。《五個撲水的少年》事實上并非是原創劇本,翻拍自日本電影《五個撲水的少年》(又譯為《水男孩》),其值得肯定的是選擇了5位新人演員出演,相較于流量明星,其表演可圈可點。導演在創作時也將更多的經費用在電影制作、燈光布景、演員演技打磨等方向上,以便將更好質感的電影呈現給觀眾,但值得思考的問題便是,國產青春電影的原創能力仍然是需要突破的瓶頸。那么青春電影困境破局的思路便是在去流量明星的政策指引下,素人演員、青年導演通過“好故事”或“內容”硬核來書寫青春故事。當然這種困境與機遇不僅存在于國慶檔這一時期內,也可能是接下來一段時期青春電影需要長期探索發展的主要問題。
3.動畫電影扎堆,再陷低幼怪圈
2021年的國慶檔,一共上映《大耳朵圖圖之霸王龍在行動》《老鷹抓小雞》《探探貓人魚公主》《拯救甜甜圈:時空大營救》等4部動畫電影,其中還包括真人兒童電影《皮皮魯與魯西西之罐頭小人》,占檔期上映影片數量的62%。對比往年,動畫電影的主戰場往往在暑期檔,國慶檔動畫電影扎堆上映尚屬首次。動畫電影的扎堆上映是由于多重因素造成的,雖說動畫電影可以填補檔期類型空白,豐富觀影生態,但2021年爆款主力影片勢頭強勁,導致動畫電影排片緊張,僅有14%。而2021年國慶檔幾部動畫電影扎堆在一起票房剛剛破億,整體動畫電影的市場表現可謂慘淡,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暑期檔因為疫情反撲以及自然災害影響,多部影片未能在暑期檔如期上映,其中就包含《拯救甜甜圈:時空大行動》《探探貓人魚公主》等動畫電影以及一部兒童電影《皮皮魯與魯西西之罐頭小人》。再者,從目標觀眾的差異化分流策略而言,因與國慶檔新主流影片的目標觀眾不同,動畫電影在國慶節上映或許能打出觀眾差異化分流的效果,但從目前票房表現來看,這種策略效果不佳。另外,再如動畫電影的主要觀眾青少年群體,在最近“雙減”政策的影響下,青少年學生的課外時間獲得釋放,或許會讓更多的青少年兒童走進影院。然而在國慶檔青少年觀眾群體沒有走進影院的原因可能是日常課外休閑時間淡化了學生群體的國慶假期的節慶氛圍。但是相較于此更為本質的原因是近些年國慶檔的動畫電影除《姜子牙》可能觀眾層次廣泛一點外,其他動畫電影大多是低幼向的,且這些低幼向的動畫電影質量欠佳、題材單一,已經導致了動畫電影的受眾愈發狹窄,且同質化的低幼內容已經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回顧近些年國慶檔動畫電影市場表現,票房成績均較為一般,如2020年國慶檔上映的《木蘭:橫空出世》(797.61萬元)、2019年的《雪人奇緣》(9395.43萬元)、2018年的《阿凡提之奇緣歷險》(6614.24萬元)、《嘻哈英熊》(352.52萬元)等,僅一部《姜子牙》票房較好為13.81億元。低幼向的動畫電影也反映出國產動畫電影在原創敘事方面的不自信,開創全新IP的能力不足,甚至有網友在看到《大圣降妖》電影后發出“哪吒可以輪休了”的感嘆。而在國慶營造的充滿濃厚節日情緒的觀影氛圍中,動畫電影想合力實現破局并在新主流電影中突圍還有一定的距離。對于動畫電影自身來說,同質化、低幼化的困境突破,加強在原創敘事能力,增強IP創新自信心才能使動畫電影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破圈”生存。
從《湄公河行動》《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到現在《長津湖》與《我和我的父輩》,無論是之前的主旋律電影還是現在走向市場化、大眾化的新主流電影都是每年國慶檔電影的標配,正如近幾年出現的明顯現象,新主流電影也成為每年國慶檔電影市場的主要構成。對于廣大電影觀眾來說,走進電影院是國慶期間的節慶必要選項。饒曙光教授表示,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重大時刻,也是“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在國慶檔這么一個特殊的檔期中凸顯“愛黨愛國”意義非凡,以《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為代表的新主流大片,聚焦黨和國家的奮斗歷史,賡續獻禮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激勵奮斗力量,在這個檔期會受觀眾追捧,也更容易實現觀眾最大層面的共情。2021年國慶檔電影觀眾的性別、年齡數據構成則顯示,歷史戰爭題材電影《長津湖》吸引了更多中年男性觀眾群體走進影院,30歲以上的電影觀眾接近60%,而2019年同期僅有45%,其中男性觀眾占比從2019年的41%增長到了46%。此外,數據也顯示《長津湖》在三四線城市的占比也穩定提高并拉動了低頻觀影用戶進入電影院,《我和我的父輩》的購票年齡也在“國慶三部曲”中最高,35歲以上購票的達到了35%,新主流電影觀眾群體進一步擴大。在電影口碑方面,兩部新主流電影的豆瓣評分為7.6與7.0,高于近三年新主流電影6.9的平均得分。大部分觀眾也評價道:“新主流電影刻畫人物更立體、更注重視覺景觀的打造。”更有網友說:“沂蒙山小調一出,仿佛回到了很多年前我的家鄉,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下虎峪村,我在聽外公講他抗戰時候的故事。”我們感受到了志愿軍戰士的英勇無畏、保家衛國的家國情懷與民族精神,當冰雕連出現那一刻,連美軍都為之震撼,讓受眾都因我們是中華兒女而自豪與驕傲。根據貓眼評論數據調查,《我和我的父輩》中淚點在劇作中的提及率達到了驚人的30%,笑點則為18.9%,新主流大片在為大家帶來感動的同時也為觀眾送去了歡聲笑語。2021年國慶檔的票房無疑提振了中國整個電影市場,兩部頭部影片貢獻了超過95%的票房產量,超過了以往同期同類影片的國慶檔票房。在疫情過后,國慶檔電影市場穩定復蘇,票房超越2020年國慶檔成為歷史第二位,兩部頭部影片功不可沒。
2021年6月,網絡文娛行業、“飯圈”亂象整治的“清朗”系列專項行動(以下簡稱“清朗”行動)陸續開展,文娛行業新的秩序正在改變整個行業的生態。后疫情時代的背景下,文化類產品的轉型與升級不斷強調精神家園的重建,也催化了文藝創作更加強調人文主義。“清朗”行動也讓整個文娛產業對于高流量明星的網絡水軍、流量造假現象、“飯圈”亂象、文娛及熱點排行亂象等展開重新思考。學者表示別讓“高流量”帶偏“正能量”,從演藝從業者個人素養的提升、媒介的規范和資本的監管等多個渠道入手,營造風清氣正的文藝生態,為新時代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質和時代風采的文藝經典與藝術佳作也成為當下電影產業的新倡導。受此影響,以往霸屏的青春偶像肥皂電影逐漸減少,而在電影市場中的表現,除了上映的青春電影數量大大減少之外,國慶檔20~29歲的青年觀影群體占比從2019年同期的45%下降為36%。電影《五個撲水的少年》就選擇從普通人張偉的視角出發,它沒有一般青春電影中的迷茫、悸動、早戀,也沒有作弊、暴力、復雜的家庭關系,只有屬于青春的陽光與熱血。這部電影主演的五個少年全部非流量明星,這讓影片可以將更多的資金放在電影制作上面而非演員片酬,五個素人演員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打磨,片中表現亦是可圈可點。流量清零與糾偏,無疑肅清了流量明星粉絲無腦尬吹、發燒熱捧的現象,讓電影觀眾可以冷靜下來重新以“實力”的角度審視電影,也為更多實力派、正能量的電影創作者敞開了創作的空間,而“高流量”將不再是電影獲得市場的唯一條件。
2021年暑期檔和中秋檔由于種種原因結果不盡如人意,暑期檔總票房僅73.81億元,相比2019年下降58.5%,而中秋節檔3天假期總票房近5億,相較于2019年的7.97億,下降了37.3%。從票房表現來看,可以說2021年國慶檔《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兩大頭部影片貢獻了超過95%的票房產量,超過了以往同期任何影片的國慶檔票房,重振了電影市場的信心,也將激活2021后半年的電影市場。但冷靜下來思考,國慶檔頭部影片票房與排片所呈現出的絕對優勢,也對國慶檔期間電影市場類型的多樣性與差異性產生了影響。回顧而言,2019年國慶檔如《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雪人奇緣》等影片擁有新主流、災難、冒險、動畫等多種元素類型,2020年國慶檔如《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奪冠》《急先鋒》《一點就到家》等影片也為觀眾提供了新主流、動畫、體育、喜劇、青春、動作等多類型選擇。相比而言,2021年國慶檔電影類型的單一化趨勢明顯,這種類型絕對優勢的背后帶來的類型多樣性缺失事實上是電影生態發展不平衡的表現。當然,這種現象也與疫情常態化環境影響下文娛產業不振、電影行業萎縮、電影市場反復不定有關。上述客觀影響因素下,中國電影的類型化發展困境呈現出更加嚴峻的形勢,換句話說,類型化發展的成熟程度也將是抵抗客觀因素對電影市場消極影響的重要舉措,這也是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電影發展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