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袁 媛 魯妮娜
雅安,地處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過渡地帶,這里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空氣質量、地表水質量名列全國前茅,被稱為“天然氧吧”。
翻開近年來全市林業發展臺賬,成績躍然紙上:
森林面積達到1565萬畝,比2016年增長129萬畝,居全省第五;森林蓄積量10504萬立方米,比2016年增加1098萬立方米,居全省第四;森林覆蓋率69.36%,比2016年提升5.9%,居全省第一。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94.27萬畝,實施并管護新一輪退耕還林3.55萬畝,每年完成公益林建設6.5萬畝,實施國有中幼林撫育20.8萬畝;
連續37年無重特大森林火災和無重大人員傷亡事件發生,2021年全市森林火災“零發生;
雅安紅豆、圓葉玉蘭、光葉蕨等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
實施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綜合治理3830畝,完成巖溶區治理45.8萬畝,保育濕地26.97萬畝;
成功建成“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市”和省級森林城市;
雨城區成為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和國家森林經營試點縣(區),天全縣率先在全省利用開發性和政策性金融開展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組組數據,一項項工作,無不展示著這座城市崇尚自然的初心、熱愛綠色的情懷,也是這座城市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生態文明統領經濟社會發展,走“綠而美、綠變金”特色發展道路的成果體現。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全省世界銀行貸款長江流域上游森林生態系統恢復項目(簡稱“世行貸款項目”)年度推進會在雅安召開。雅安市共有雨城、名山、天全三縣(區)納入了世行貸款項目實施范圍,經過3年的努力,該項工作走在了全省9個市(州)、35個縣(區)的前列。依托“世行貸款項目”,全市共計完成9.037萬畝實施任務,其中新造林0.967萬畝,森林撫育+補植6.265萬畝,低效林改造1.805萬畝。
瓦屋山
自從1998年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啟動以來,通過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野生動植物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的一步步展開,雅安森林面積逐年增長,全市森林覆蓋率從1988年的42.8%上升至目前的69.36%。
近年來,全市持續開展“綠美雅安七大行動”,科學編制造林綠化、生態修復、水系綠化美化、城市周邊綠化等實施方案,加快一般宜林荒山、荒坡、荒丘、荒灘等造林;對未成林地、稀疏林地補植補造和封禁封育,人工促進天然林更新,累計完成營造林227.71萬畝,義務植樹人數近400萬人次,植樹2127.36萬株,生態屏障更加牢固,綠美家底更加厚實。
森林火災猛于虎,林業工作中,森林防火一刻不可松懈。
全系統以高度的使命感,切實扛起森林防火責任,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隱患險于明火、防范勝于救災”的理念,圓滿完成國務院森林防滅火專項整治工作。
強化“人防+物防+技防”,不斷提升防火能力,筑牢防火屏障。持續加強火災隱患風險排查整治,專項整治以來共排查整改森林火災風險隱患900余個,實現100%整改銷號。加強火源管控,聘用巡護人員884人開展巡山護林,全市森林防火卡點、防火碼設置點246個全時段運行。完善預警機制,建立全方位、全天候、立體化火情監測體系,全市各國有林場、各類自然保護地等安裝視頻監控841個。試點推進“天空地人一體化”監測系統建設,安裝可視化裝置416套,布控22套山火在線偵測裝置,對58處山火易發區段實時監控,完成303臺北斗巡護終端設備采購、分發、培訓工作。強化隊伍建設,全市組建各類撲火隊伍740支12400余人,開展火災救援培訓及撲救演練605次,參加培訓演練人員4000余人次。保障物資裝備,配備到位防滅火物資裝備共計4.3萬件(個、套),其中防火車輛132輛,預防類設備1988個(架),撲救類設備21238臺(支),通訊類設備1130部(套),安全防護類設備9256副(雙、件),保障類設備9272臺(個)。深化開展全民防火宣傳教育,采取以賽促學、以講促教、以宣促防新模式,深入推進森林防滅火“五進”和“開學第一課”,全市先后出動宣傳人員43萬余人次,發放宣傳單100余萬份、防火短信120余萬條,制定防火標識標牌3036個,進一步筑牢“森林防火、人人有責”的思想防線。
除了森林防火,“無煙的森林火災”——林業有害生物,也會給森林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在有害生物防治上,全市林業部門一刻不曾松懈,建立健全區域聯防聯控機制,與成都、涼山、甘孜等周邊市州建立聯防聯治、協同執法、協同監督機制;完善監測預報、檢疫御災和防治減災體系建設,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3‰以下。近五年來,全市完成松材線蟲病疫木除治21410株,拔除了漢源縣松皰銹病菌疫區縣、名山區2個疫點鄉鎮。
植樹造林、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圍繞著守護綠水青山與森林生態安全,一項項措施的實施讓森林更加充滿活力,綠意在雅州大地舒展延伸。
今年8月末,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胡光萬研究員團隊在我市石棉縣栗子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蘭科植物資源專項調查時發現了一種獨特的鳳仙花,后經形態和分子研究確定其為新物種,將其命名為長芒鳳仙花。
長芒鳳仙花的發現,是雅安生物多樣性的又一次明證。從大熊貓到“蜀山彩虹”綠尾虹雉,從珙桐到“二郎山神草”光葉蕨,作為“動植物基因庫”的雅安,市境內分布陸生野生動物700余種,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19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73種;植物約185科869屬3000多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8科48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10種,二級保護植物38種。
近年來,全市持續對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主要分布區、遷徙停歇地、通道等重要區域開展野外監測巡護和“清網、清套、清夾”專項行動,對各類因自然災害或人為原因造成傷病、受困、迷途的野生動物開展收容救護,嚴厲打擊非法獵捕、買賣、販運、食用野生鳥類及其他野生動物的違法犯罪活動,野生動物得到有效保護。全面完成市域內1373株古樹名木分級認定和統一掛牌,全市樹齡1000年以上的古樹共計58株,雨城區碧峰峽后鹽村雅安紅豆、滎經縣云峰寺古楨楠被評為“四川十大樹王”,名山區蒙頂山天蓋寺12株古銀杏被譽為“十二金釵”,以滎經縣云峰寺“中國最美楨楠林”為代表的6個古樹名木公園建設有序推進。
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在維護生態安全和維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居于首要地位,目前,全市共有各類自然保護地25個,總面積1042萬畝。其中:國家公園1個,自然保護區9個,森林公園5個,風景名勝區6個,自然遺產地1個,濕地公園2個,地質公園1個。
今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中國向世界宣布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這是我國首次以“傘護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進行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其中7成以上區域在四川,主要區域在雅安。
眼下,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片區建設如火如荼——全市5936平方公里、占全市39.45%的行政區劃劃入大熊貓國家公園,占全國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面積27%、接近全省大熊貓國家公園面積的三分之一,雅安是大熊貓國家公園劃入面積和市域占比最大的市(州)。
圍繞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統籌推進全市各類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全面開展自然保護地摸底調查,科學設置、分區、劃界并制定管控措施,加強自然保護地內人為活動監督檢查,配合中央環保督查完成119個涉自然保護區環境問題整改,各類保護地的保護管理體系更加完善。
如今,雅安已成為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地區之一,是全球200個生態最好的地方之一。
每年候鳥遷徙季到來,無數鳥兒在江面翱翔已成為我市一道亮麗風景。位于全球候鳥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線和中亞遷徙線交匯重疊帶的雅安,珍稀鳥類資源豐富,全市共記錄鳥類519種,占四川鳥種的三分之二,全國鳥種的三分之一,是世界雉類和鹛類分化中心的一部分。
近年,全市在加強珍稀鳥類保護,構建鳥類棲居樂園時,也注重因勢利導,依托豐富的鳥類資源,推動觀鳥經濟發展。2021年雅安觀鳥生態旅游頻頻登上央視等中央媒體,雅安正從“候鳥遷徙棲息地”向“全國觀鳥生態旅游目的地”邁進。目前,《雅安市觀鳥生態旅游專項規劃》已完成初稿,擬規劃推出的3條精品觀鳥線路(“南線——滎經、漢源、石棉森林觀鳥”“中線——雨城、名山及沿青衣江研學觀鳥”“北線——天全、蘆山、寶興雪域森林觀鳥”)獨具特色,青衣江沿岸擬打造成為全國首個以生物研學、觀鳥攝影、大眾觀鳥、專業鳥賽為特色的“城市濕地觀鳥體驗區”,屆時青山綠水間,隨處可見人與鳥兒和諧共處的畫面。
綠色“長城”筑起牢固的生態屏障,如何實現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紅利?如何讓生活在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上的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就成為林業人所要思考的問題。
今年10月,名山區聯香油茶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被評定為四川省第十三批農民合作社省級示范社。
2015年起,名山區聯香油茶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四川農業大學合作針對油茶品種選育、種苗繁育、豐產栽培技術研究等開展合作攻關,截至目前獲省級良種2個,省級專利技術1項。2019年以來,在該合作社帶動下,合作社成員培育油茶種苗,實現成員人均增收1萬元。2019年名山區發展油茶基地2.2萬畝,2020年發展 4.6萬畝。這就是全市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積極謀劃推進一系列利長遠的重要工作,為雅安林業產業長期發展、持續發展打牢基礎,積蓄后勁的一個實例。
《雅安市林業局關于大力推進林草中藥材產業發展的通知》《雅安市竹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21—2025年)》《雅安市推進林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獎補實施辦法(試行)》《雅安市觀鳥生態旅游專項規劃》 ……
藏酋猴
依托生態優勢,雅安立足于建設長江上游生態高地,努力發展生態經濟,積極探索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轉換路徑:
全市核桃種植面積近20萬畝,年產干核桃4000余噸;發展“三木”藥材30萬畝,林下中藥材種植超過6.5萬畝,寶興川牛膝產量占全省產量的60%以上,滎經成為全省四大天麻基地之一;建成6個省級現代竹產業基地,竹材加工、竹筍開發、竹編、竹旅游等產業蓬勃發展,年產鮮竹筍10萬余噸,竹材加工17萬余噸,竹產業年產值達31億元。2021年現代林業產業基地204萬余畝,林業總產值預計達231億元;成功培育省級以上示范合作社8個(國家級1個),省級以上龍頭企業8家(國家級1家);成功創建“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市”和省級森林城市,滎經縣成功創建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創建全國森林康養基地1個,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7個,省級以上森林康養基地19處,省級森林鄉鎮12個。建成名山清漪湖、滎經龍蒼溝疊翠溪、天全慈郎湖觀鳥體驗點。王崗坪森林旅游項目正式建成投運,雨城區海子山、滎經縣桌山森林康養項目順利推進。海子山獲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稱號。全年生態旅游人數超140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76億元。
同時,全市搶抓碳達峰碳排放機遇,積極探索森林碳匯開發模式,寶興縣在VCS上公示的碳減排量為每年15.70萬噸,擬于2022年3月開展碳匯交易;滎經縣與廣州市廣碳碳排放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協議,項目規模24.24萬畝;天全縣已通過項目設計文件(PDD)評審,初步預估碳匯量56.42萬噸。
雅安手握著“綠色牌”,擁抱著大自然的饋贈與善意。
中華秋沙鴨
“十四五”開局之年,為貫徹落實市委四屆歷次全會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加快推進“三區”同城化和雅州新區建設決策部署,結合省、市相關規劃及雅安實際,市林業局提出了“11358”全市林業“十四五”工作思路。
緊盯一大目標——森林覆蓋率穩定在70%左右。
構建一大布局——構建全市林業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雨城區、名山區)、北部聯動發展示范片(天全縣、蘆山縣、寶興縣、滎經縣)和南部聯動發展示范片(漢源縣、石棉縣)的“一核兩片”空間布局。
筑牢三條防線:
——森林安全防線。持續筑牢防火屏障,著力構筑森林火災隱患排查、預警預防、隊伍建設三大體系,全面提升林火綜合防控能力。
——林草有害生物危害防線。建立完善檢疫御災體系,嚴格檢疫執法,科學除治有害生物,努力提升全市林草有害生物防控綜合能力。
——疫源疫病監測預警防線。進一步加強林草有害生物監測預警,做好松材線蟲病、林業鼠害、紅火蟻等主要林草有害生物的預警和綜合治理。
實施生態建設五大行動——國土科學綠化行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行動,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行動,重點區域生態系統修復行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
培育八大產業——做強做大現代竹產業,培育“互聯網+”林草產業,協同推進林板家具裝飾產業,加快發展特色經濟林產業,引領促進森林旅游和康養產業,培育發展觀鳥產業,鞏固提升花卉苗木產業,發展壯大林麝養殖產業。
按照這一思路,全市林業系統將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努力拼搏,敢于擔當,主動作為,以務實求實的作風,奮力譜寫雅安林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生態保護并非一朝一夕,善待生態所釋放出的紅利也將綿延不絕。與生態互利互惠,只有起點,沒有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