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 朱婕妤
1971年2月2日,18個國家共同簽署《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強調應在濕地建立自然保護區以促進對濕地和水禽的保護。國內關于內陸鹽沼的保護與利用研究工作也隨之展開。業界學者從生態修復的國內外研究進展、土地利用及濕地景觀格局動態變化、半干旱區濕地植被特征、濕地恢復與治理技術、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等方面進行研究[1-5]。根據知網數據得出,截至2021年,內陸鹽沼相關主題中外文獻共計46篇。最早的鹽沼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2021年發布文獻最多。論文聚焦鹽沼、內陸鹽沼、鹽沼濕地、鹽融等方面。學科分布上,生物學、農醫學、農業基礎科學和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占70.20%。研究對象集中在青海、西藏、甘肅等地的內陸鹽沼,其規模及影響力較大,且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濕地公園或旅游區為主。針對克拉瑪依境內與城市建設用地緊密嵌套的內陸鹽沼保護與利用的研究較少。
克拉瑪依市內陸鹽沼濕地基本分布在城市東南角,總面積達21.600km2。此濕地與其他類型沼澤濕地的差異顯著:鹽沼內的地表水呈堿性,土壤中含鹽量高,表層積累有可溶性鹽,其上面覆蓋鹽生植物??死斠朗袃汝扄}沼型土壤總含鹽量為0.470%~1.962%,均為鹽漬土。長期石油開采導致大量油污覆蓋。因強蒸發量,水體和陸地均被大面積石油和鹽殼覆蓋,呈現黑白色彩的強烈對比。
濕地生態保護和改良需通過以下4種途徑。
1)自我演替 自然系統本身的自我維持和修復能力屬于無干擾的自我演替。
2)半人工引導 通過改變地形地貌、人工引導加半干預的方式增加內陸鹽沼中缺少的環境因素,以幫助建立內陸鹽沼實現生態平衡;最大限度保留現狀濕地,降低建設強度,利用現存沖溝及洼地進行濕地區域的擴容。在靠近城市用地50~100m范圍內,通過雨洪管理及雨水花園增強濕地的蓄水能力。
3)人工介入 生態修復完成后的內陸鹽沼通過設立更多的環境保護機制,強化濕地承載力和濕地互動參與性;通過圈層結構模擬細胞結構,形成城市公園(細胞膜)—人工植被恢復及防護林帶(細胞質)—原生濕地保護區(細胞核)的空間結構(見圖1)。城市公園區域提供更多的環境服務和休閑設施,提升內陸鹽沼環境建設的標準和充分的科學解說系統,促使游覽者提高對內陸鹽沼的生態保護意識。

1植物圈層結構
4)生態自治 采用適應戈壁生態的喬灌草綜合治理改造方式。植被材料以極其耐旱的灌木、小半灌木和肉質植物為主。荒漠植被稀疏,其結構與營養級較少,生物量低。改良不當導致次生鹽漬化,地下水位下降導致大面積灌木地被死亡而形成移動沙丘。應盡量減少擾動濕地核心區,隔離人類活動,維持生態自治。
應遵循低量工程原則,堅持少量建設以降低維護成本。
1)新建設施以呼應場地內雅丹地形地貌為主,嚴格保護原生濕地及場地內現存4處雅丹土丘景觀至高點,保留厚博學院濕地公園自然、開闊的天際線。
2)外圍就近布置游覽服務設施,如自然觀察路徑+解說步道+游客中心與環境自然展館、自然學校等,開發環境教育課程體系,組織環境教育活動。在保護內陸鹽沼的基礎上達到學習、鍛煉、融洽人與自然關系的目的[6]。
3)盡量減少人工灌溉+保證地下水補充+雨水收集系統的應用??死斠朗心暾舭l量達2692.1mm,是降雨量的24.7倍。選取20%~25%重點區域進行灌溉,其余依靠天然沖溝、城市公園區的雨水花園和蓄水設施滋養。
應適度開發利用,控制設施數量和游客涉足游覽區域。創建環境教育與社交活動空間,延續自然區域與人文經驗的連貫性。設施數量從入口區向濕地保護區逐漸減少,以系統性設施完善濕地游覽步道網絡的整體性(見圖2)。

2濕地公園總體布局
3.1.1 步驟1:季節性濕地生態改良,半人工引導自然恢復
現狀土壤主要包含戈壁礫石土、人工填土、細砂土、膠泥、裸露泥巖。鹽生植物、旱生植物與鹽殼覆蓋了沖溝大部分區域。采用魚鱗坑+圍堰+排堿溝+荒漠植物相配合進行生態改良(見圖3),雨水進入園區后,通過洼地花園形成穩定的戈壁濕地景觀。不同深度的水塘和旱塘提供了豐富的水生態恢復樣本(見圖4)。

3生態改良手段

4不同深度的水塘和旱塘
3.1.2 步驟2:季節性濕地美化
建立濕地風景區保護內陸鹽沼。由蘆葦海、堿蓬灘、濕地湖組合而成的濕地景觀,以及蜿蜒的城市綠道為主要內容。采用梭梭林與紅柳林營造戈壁灘自然景觀——紅色的堿蓬灘、藍色的濕地湖、白色的鹽湖、綠色的葦海、黃色的雅丹,利用大面積高飽和度的自然色彩鋪陳構成風景區最美的秋景。采用觀賞草及戈壁荒漠植被類植物景觀營造以美化沖溝。觀賞草公園中涉及的常用觀賞草種類有12種,配合其他荒漠現存原生植被進行植物造景。
3.1.3 步驟3:建立公園天然的生態預警機制——預警分析與對策
通過預警分析與對策協調配合,達到維護生態安全的目的。建立觀測站并將濕地進行編號,從公園建成后開始跟蹤,并記錄周志。如遇極端情況立即向全社會發出警報,配合中小學、大學進行生態科普宣教,可進行濕地實驗并記錄生態環境演替情況。
3.2.1 植被類型現狀
鹽沼的植物群落以湖泊或沖溝為中心,隨地下水深度和土壤鹽漬化程度呈帶狀規律分布。克拉瑪依境內鹽沼植物種群主要由一年生和多年生鹽生植物群落組成,而堿蓬、鹽角草、燈盞花、芨芨草、豬毛菜、鹽爪爪、鹽蘆等組成常見單種群或多種群鹽生植物群落。
以厚博片區濕地為例:湖邊鹽漬化程度嚴重,地表覆蓋大量白色鹽殼,幾乎寸草不生;以戈壁荒漠型濕地為主,其余為荒漠植被地、荒漠半植被地、荒漠、建筑堆土及沖溝并存。濕地內現有沙生、濕生及旱生植物三十多種。濕地外圍為季節性濕地水位消落帶,土壤含鹽量高,分布有鹽角草、堿蓬群落,伴生白刺、海蓬子,外側地下水位稍低處的土壤含鹽量逐漸減少,形成豬毛菜、蘆葦群落,在蘆葦外側,常伴有鹽生蘆葦、駱駝刺、水麥冬和鹽地風毛菊等肉質鹽生植物(見圖5)。

5現狀植被分區
3.2.2 節水型園林建設
節水型園林建設主要依靠提升城市節水意識、優化植物配置、選擇與培育節水型植物、節水灌溉法及抗旱保水技術的廣泛應用,綜合利用水資源,如利用地表徑流補充地下水、修建集水設施并提高中水利用率,采取有效的節水計劃和措施,降低綠化用水的浪費[7]。基于以水定綠、以綠成景的原則,確定厚博學院以灌木林為主的植物景觀營造方向。
3.2.3 植物景觀規劃
植物景觀劃分為公園景觀區、水陸交錯區、水生植物區、雅丹景觀區及旱生植物景觀區。公園景觀區以新疆楊、少先隊楊為骨干樹種,林下地被層以觀賞草為主,形成公園外圍的植被緩沖區,減少并隔離外界干擾;水陸交錯區以耐水濕的喬灌木為主,由胡楊、旱柳及部分兩棲草本植物(如千屈菜、再力花、梭魚草、蘆葦、睡蓮、喜旱蓮子草等)組成;水生植物區主要包括以當地鹽蘆為代表的水生植物,以起到凈化水體、提供食源植物、恢復生物多樣性等作用;雅丹景觀區主要保護現存雅丹,在不破壞雅丹地貌的情況下,讓現存旱生植物自然生長;旱生植物景觀區缺少雨水,以克拉瑪依當地旱生植被為主(見圖6)。

6植物景觀布局
3.2.4 喬木景觀營造
大部分林地位于公園的“城市公園圈層”中,為城市居民提供就近的活動場地,其包括密林植物群落區和色葉林地植物群落區2種類型,以低耗水型樹種和少量中間型樹種作為骨干材料。節水耐旱植物成活率高、養護管理方便,不僅能耐旱節水而且能涵養水源,構成獨特的植物景觀。除選取樟子松、檉柳、沙拐棗、沙冬青、野薔薇、胡楊、馬藺、醉魚草等46種主要植被外,還應不斷引種馴化,豐富節水型園林建設的植物品種庫。
1)密林植物群落區
該區域是濕地公園人工改造力度最大的區域。以喬木灌木為主,減少冷季型草坪的使用,通過復層混交植物群落構成節水型綠化種植群落。選擇觀賞價值高、耐旱耐寒性強,喜光且枝下較高、枝葉較稀疏等條件的喬木放置上層,利于下層植物生長[8]。應大量采用鄉土樹種,如以胡楊、大葉白蠟、圓冠榆和復葉槭為基調樹種,以水曲柳和云杉為骨干樹種。選擇克拉瑪依當地常見鄉土樹種作為外圍林地的基調種類,搭配種植樹形優美的園景樹作為點綴。
2)色葉林地植物群落區
以國槐、胡楊、復葉槭和大葉白蠟為基調樹種,厚博學院周邊的景觀帶以旱柳、復葉槭、接骨木、紅柳為骨干樹種,林下地被以鳶尾須芒草和鹽蘆為主,綜合醫院周邊的景觀帶以大葉白蠟、水曲柳、銀杏和新疆楊為骨干樹種,林下地被以鳶尾、紅柳、紅毛狼尾草和堿蓬為主。
3.2.5 灌木及地被景觀營造
宿根花卉類地被位于橫八路以西的城市公園區內。橫七路向東區域逐漸增加沙生植物(荒漠植物)及觀賞草,橫八路與橫七路之間的區域除現存大面積原生濕地外,在沿市政路一側增加了大量觀賞草。
1)開敞草坪植物群落區
以闊葉麥冬、早熟禾、棣棠為基調種類,原生濕地區域外圍通過沙生植物群落沿河岸展開,地被植物以當地的沙生植物為主,如豬毛菜、芨芨草、梭梭與野榆錢菠菜。市政道路外側的城市公園中,在活動區范圍內搭配當地的鄉土花卉,如波斯菊、地被菊等,營造開闊延展的視覺效果。結合花期、花色、花型等多種因素,打造沿岸美麗的綴花草坪、鹽生及沙生植物群落。
2)濕地植物群落區
林地采用復葉槭、圓冠榆、胡楊和水曲柳為上層基調樹種,林下搭配白三葉和接骨木。在靠近水體濕地的區域以豬毛菜、須芒草等耐鹽耐旱的植物為基調,濕地區域以鹽蘆為主,在木棧道及游步道外側配合鳶尾和紅毛狼尾草增加野趣(見圖7)。

7濕地植物群落區植物景觀改造對比
1)對特殊人群聚集區進行針對性設計
以醫學院的師生和患者為本,設置輪椅可進入的康復花園。為實現該功能需通過以下4個措施:①創造更多鍛煉和運動的機會;②提供多種選擇,尋覓私密空間舒緩壓力;③通過景觀設計形成社交向心空間;④全園進行無障礙設計,城市公園區內實現全園無障礙通行,所有花池“抬高”至輪椅使用者伸手可及的高度,便于觀賞。
2)設置科普休閑花園、棧橋、觀鳥屋、鳥舍與生態科普館
科普休閑花園需根據候鳥遷徙路徑進行特殊設計并配備解說系統。解說系統包括坐凳、鳥類觀察點及電子介紹牌。設置以展示濕地成因、動植物景觀、生態科普、生態預警系統、生態監控系統、趣味互動、室內休閑娛樂為主要功能的濕地科普展覽館。
為水鳥和涉水鳥提供鳥舍及人工鳥巢,設立生態鳥島,為當地常鳥及過境候鳥提供“停機坪”。在緩沖區設置觀鳥屋,設計采用模擬雅丹地貌的木盒子,使觀鳥屋充分融入環境,營造美麗的風景。
內陸鹽沼的保護依賴于濕地資源的普查與資源評估,需通過科普宣教提高公眾保護內陸鹽沼濕地的意識。應盡快制定克拉瑪依內陸鹽沼科學合理的保護、修復和利用規劃,通過提高科研監測水平,探索荒漠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新途徑,利用大數據和GIS、RS和地理空間數據云的開源數據,加強對內陸鹽沼濕地水質、水位、植物群落、動物分布、土壤養分的動態監測,盡快實現內陸鹽沼的數字化管理,推動濕地科學發展[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