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曲勃潤 郁 楓
與我國大多數城市早期規劃一樣,北京二環路早期的規劃重點在于其交通功能,而較少關注對橋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整體規劃設計缺失、相關指導性政策缺乏及部分管理運營責權不統一使部分橋下空間逐步成為北京老城公共空間的消極地帶。從內部空間和外部環境來看,橋下空間具有不同于城市內其他公共空間的屬性和特點。
近年來,隨著北京老城內用地飽和,部分區域功能缺失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和矛盾凸顯。2013年是北京“精細化管理年”,此后開展了多項公共空間更新精細化整治專項行動,并在2019年1月發布《關于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的意見》,加快推動形成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體系。由此,在精細化管理下的北京城市更新使橋下空間的利用被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和規劃者所關注。
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市工商部門采取“退路進廳”計劃,對街邊商販進行規范化管理,將北京多處橋下空間設置成商業大廳、建材城、歌舞廳等功能,用以規制街邊商業。然而,1998年玉泉營橋下建材城發生火災,橋下空間安全隱患凸顯,隨之橋下的全部商業均被停止,改為市政管理及停車空間。
2007年《北京市公路橋梁橋下空間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發布,其中嚴格限制了橋下空間的所有功能和用途,并規定只能用于綠化、交通和養護作業;并于2018年的修訂中提出,禁止橋下搭建各種建(構)筑物,且不得直接用于商業貿易經營。在一定時間內這項法規也限制了橋下空間使用向公共性發展的進程。
2017年,“首都之窗”網站發布“兩年內北京市政路橋集團將在二三環路橋下設電動汽車租賃點、部分橋區提供充電服務的具體計劃”,這也標志著北京市政府對于二環橋下空間逐步向公共性轉型。
關注消極/剩余空間是城市現代化的標志之一,此類空間的改造更新將成為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和精細化管理的有效途徑。本文研究的橋下具有“消極度”的空間包括“半消極空間”和“剩余空間”,根據空間特點和消極程度,提出橋下兩種空間的概念界定。
1)半消極空間 未得到統籌使用而形成的使用率不高或不能綜合利用從而形成的具有消極性的橋下空間。
2)剩余空間 在城市規劃及道路橋梁建設過程中,由于權屬不明晰、設計不合理或建設時序不一致而形成的閑置空間,多為橋下畸零空間、邊角空間或三角空間等不易利用空間。
2.1.1 調研范圍
此次研究范圍為北京市二環路橋下空間。北京二環路處于北京道路路網的核心位置,圍繞舊城而建,全長32.7km,共32座橋。
2.1.2 現狀功能
在32座橋中,現狀橋下空間主要功能除12座為交通通行外,其余20座橋橋下現狀使用面積約10.61萬m2,主要使用功能包括停車場、公交場站、養護站點、環衛站點、交管站點、綠化站點(見圖1)。

1北京二環路橋下空間主要功能
2.2.1 半消極空間
1)雜物堆放 在雍和宮橋、光明橋、右安門橋、天寧寺橋、鐘鼓樓連橋等橋下空間,部分區域存在廢棄物品與建筑材料堆放、廢棄簡易廠房式建筑占據空間等典型問題(見圖2)。此類問題所在橋下空間多為專用權屬,如停車、環衛、養護、交管等,內部空間使用權由相關使用單位專用,相對封閉且缺少統一政策監管,大多忽視了社會人群的需求。

2橋下空間用于雜物堆放2a雍和宮橋2b光明橋
2)功能混雜 在積水潭橋(西側)、右安門橋(西側)、廣渠門橋、景泰橋等橋下空間,部分區域存在居民自發形成的臨時擺攤(如修車攤、賣菜攤等)、市政及社會車輛臨時停放與臨時休憩場所等典型問題,如圖3所示。此類問題所在橋下空間多為人行通行空間,由于周邊區域整體功能缺失及相關部門監管不力等原因,導致空間使用與周邊環境脫節、存在社會安全隱患等問題。

3橋下空間用于臨時擺攤3a景泰橋3b右安門橋(西側)
2.2.2 剩余空間
1)通行空間閑置 在東便門橋(南側)、廣渠門橋、月壇北橋、建國門橋、西直門橋、天寧寺橋、玉蜓橋等橋下空間,部分區域存在通行空間閑置,此類空間多為道路路緣石以上、可供行人通行的區域,由于缺乏統一規劃設計,現多為閑置或用于社會車輛臨時停放使用,如圖4所示。此類空間問題因偏重服務機動車而忽視人行流線,人經過卻不能停留,空間參與度低,未能為周邊功能區提供良好的功能補充。同時缺乏設計,造成空間可達性或利用率不高。

4橋下通行空間閑置4a玉蜓橋4b東便門橋(南側)
2)停車空間閑置 在鐘樓北橋、廣安門橋(西側環島、東側環島)、開陽橋、天寧寺橋(東北側、東南側)等橋下空間,部分區域停車場存在較大空間閑置且周邊缺少明確標識指示等典型問題,如圖5所示。原因如下:①內部停車場閑置,此類空間多為內部停車區域,社會車輛不得進入,部分因管理封閉存在停車位不飽和、內部其他用途或車輛長期停放等現象,未得到統一有效規范;②未使用閑置,如廣安門橋西側環島南角、東側環島北角橋下空間,由于場地小,目前未出租。

5橋下停車空間閑置5a鐘樓北橋5b廣安門橋(西側環島)
1)橋下空間改造應經過充分評估和論證,保證改造流程的合法化和規范化。
2)橋下空間提升應以不影響交通安全和橋梁安全為前提,因地制宜,不宜設置吸引大量人流車流的交通功能。
3)以周邊居民需求為基礎補足其他功能,廣泛征求民意,補齊設施短板,做到“一橋一策”精細化改造。
1)應制定北京市道路橋梁橋下空間合理利用管理辦法,規范橋下空間使用和安全管理,避免出現橋下空間改造進入誤區。
2)應充分調查北京市各類橋梁橋下空間建設、利用、管養維護等情況,對各類空間改造使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合法性進行充分論證。不宜利用的橋下空間則由各相關責任單位進行覆綠、養護及保潔工作。
3.3.1 優化停車場設計
1)橋下空間停車場設計應符合相關規范要求,停車位布置應結合橋下具體空間形式選擇平行式、斜列式或垂直式布局,以滿足停車位數量需求。
2)停車場改造可考慮加入智能停車系統,云端實時顯示剩余停車數量等信息。
3.3.2 增加配套設施
應根據周邊用地情況統籌考慮,在現狀部分閑置空間中加入配套設施(如景觀小品等)補足現狀功能需求,激發橋下空間活力;對于人流通行量較大的橋下空間,應增設明確標識,優化人行過街通道設計,同時增設視頻監控設備,實現監控全覆蓋;設置電子信息屏,實時發布安防預警信息和天氣信息(見圖6)。

6增加橋下配套設施
3.3.3 夜景照明設計
對現狀照明不足的橋下空間,開展橋體、橋下亮化改造,以滿足夜間人群在橋下通過或停留的安全需求,如圖7所示。

7夜景照明設計意向
3.3.4 景觀綠化設計
1)對于高度低于5m的橋下空間,可在邊緣空間間隔種植2~3種植物。
2)對于高度高于5m的橋下空間,可采用分層次種植3~4種植物,局部采光較好的地段可增加植物組團,如喬灌花草相結合,形成層次豐富、色彩鮮明的邊界綠化組團。
3.4.1 整合相關用地空間
清理雜物堆放區域,并將部分利用率不高的專用權屬空間進行轉移合并,提高空間使用率。如空間權屬不易解決的可考慮清退還綠,選用耐陰和半耐陰的植物增加綠量,發揮濾塵、減噪等作用。
3.4.2 開放部分內部停車空間
1)可考慮將停車位不飽和、居住或公服商業設施周邊的橋下空間對社會車輛開放,緩解老城區停車壓力,并制定合理的規范停車機制,鼓勵開展停車泊位有償錯時共享機制。
2)建立全生態城市級智慧停車管理系統,并將橋下停車空間大數據與地圖導航軟件相關聯。
3.5.1 管理監督,責權到位
由各區政府負責所轄區域內管養的橋梁橋下空間利用管理工作,組織轄區相關部門加強橋下空間利用管理的組織實施、日常檢查和監督工作,建立橋下空間巡視制度,定期巡查并規范橋下空間使用。
3.5.2 廣納意見,一橋一策
對于可進行改造的橋下空間,應由各區政府負責牽頭,所在街道和責任規劃師對該橋下空間改造進行科學論證,根據設計指引提出適合的設計策略,并廣泛征求公眾意見。
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先后出臺關于橋下空間合理利用的導則和辦法,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也正在加緊進行《橋下空間城市設計導則》的研究和編制工作,這些舉措將是規范橋下空間使用的重要依據。本文采用實地調研的方式,在北京市城市精細化管理的背景下,以現狀橋下空間典型消極問題為導向,提出北京二環路橋下空間改造的建議和思路,希望為橋下空間的再利用提供參考。
圖片來源:圖1,作者自繪;圖2,圖3,圖4,圖5,作者自攝;圖6,圖7,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