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姝
(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2)
巢湖,地處皖中地區、江淮之間,古稱“居巢”“南巢”,是中國五大淡水湖泊之一。優越的地理位置與豐富的物質資源造就了環巢湖地區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和文化底蘊:這里溝通南北、連接東西、連江帶淮,多種文化在此交匯碰撞,使環巢湖地區成為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1.1.1 生態文明觀
作為構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思想之一,“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包涵了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本質理解,指導了人與自然萬物相處的基本法則。
哲學思想對中國古代建筑活動有著深刻的影響,如儒家主張“天人一體”“物我一源”,強調天地萬物是一個有機整體;道家認為“道法自然”“與天為一”,強調人應回歸自然,與自然合為一體。秉承“效法自然”的生態理念,以期實現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安徽省巢湖市黃麓鎮洪家疃村在規劃建設過程中,也是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最終目標。
1.1.2 移民文化
洪家疃是典型的混合移民村落,以洪姓為主,兼容黃、徐、張、毛等宗族。洪家疃的建立是隨著移民浪潮逐步發展的:明初村落建立初期以村落中心水庫大壩為名,名為“徐家壩”,是相對單純的江西移民村落,在選址布局與規劃建設上體現江西傳統村落風格,如“九龍攢珠”排水系統。而后,皖南移民遷入并成為主導,逐步形成了由徽州洪氏主導的徽州移民村落,村落的“徽州宗族特質”逐漸體現,村落也改名為“洪家疃”。
1.2.1 選址與布局
村落選址地較為平曠,背靠山脈,四周良田環繞,在夏季易于獲得從湖面吹來的涼風。良好的采光條件在節能的同時也十分適宜植物生長,對于農業生產和構建穩定的生態環境十分有利。村中心低洼處有中心水塘——清水塘,建筑主要沿清水塘西側水平排布。由于地形是西高東低的緩坡,建筑便沒有苛求傳統布局的“坐北朝南”,而是依據地形靈活地將建筑東西向水平排布于水塘西側緩坡上。村落整體呈現內向型特征,建筑面向水塘沿巷道整齊排列。村落內植被豐富,環境優美,人們生活井然有序。良好的植被條件和平衡的生態系統,有利于構建“內向耗散”的生態型人居環境。
1.2.2 規劃與水系
洪家疃村平面主要分為4個部分。徐家壩以南為村落最原始村址,后為洪氏、黃氏和徐氏的主要聚居區;中部為后遷入的張氏與毛氏的主要聚居區;北部和東部為張治中在20世紀30年代創辦的黃麓學校,后發展為黃麓小學和黃麓師范。為體現地域景觀特色,選取洪家疃中部與南部的傳統聚落區域作為研究主體。
洪家疃位于四周高、中間低的微縮型盆地區域。村落規劃形式具有明顯的江西“九龍攢珠”式布局特點。“九龍攢珠”式水系規劃結構對于村落生態性的表達體現在水的有“疏”有“聚”:建筑天井的排水暗渠與水網相連,雨季可以疏散排除多余的雨水。水渠將收集到的水統一聚集排入中心水塘,防澇防潮的同時也對多余水資源進行了收集,可用于日常生活、防火防災、農業灌溉等。
1.2.3 建筑與景觀
洪家疃民居院落形式主要有開敞式和封閉式兩種。開敞式院落以“合院”作為基本單位,建筑前有開敞空地,可種植植物或進行農事活動。封閉式院落形似徽州民居,院落以“進”為單位,整體較為封閉,外墻少開窗,院內設有天井,可用于采光通風和景觀營造。洪家疃民居建筑平面配置較為統一,多為三開間或五開間的單層建筑,具有江淮建筑的普遍特征。中間部分為堂屋,供會客、起居、祭拜之用。房屋兩廂為臥室。廂房具備廚房、儲藏功能,臨近巷道的廂屋形成門廳。廂房之間為天井,天井作為洪家疃民居建筑中最基本的空間結構之一,發揮著重要的生態作用。
受傳統“四水歸堂”觀念的影響,移民將天降的雨水視為“滾滾財源”和“福氣”的象征,這一觀念在建筑天井的設計上體現為:對于雨水的處理并不是簡單地外排,而是進行收集與利用。天井往往以青石磚鋪設地面,有的在天井底部設置水池積蓄雨水,種植植物進行景觀營造,頗具江南園林之美。天井周邊的排水明溝與建筑下水道相通,再外接至巷道排水渠,構成了完整的“建筑—村落”排水系統。由于外墻較為封閉,天井也成為民居內部主要光源,并與建筑外部巷道構成聚落的自然通風系統,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意義。
1.2.4 材料與技藝
洪家疃民居建筑結構風格較為統一,均采用中國傳統的木架構建筑。承重結構多以穿斗、抬梁混合式為主,經久耐用,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實用性。建筑材料除了木材外,還采用土、巖石、清水磚、青石板等,因此建筑色彩呈現以黑、灰、黃色為主的樸素風格。洪家疃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均取材于當地,易于獲取,可重復利用,且在建造過程中幾乎不會產生多余的建筑廢料,具有很高的生態環保性。建筑外墻采用板打夯實土墻或當地特有的小青磚墻。土墻結構建筑外觀呈土黃色,外墻一般較厚,建筑內部熱量不易流失,冬暖夏涼,居住舒適,如村史館。小青磚結構建筑外觀呈青灰色,磚墻兼具分隔和承重雙重功能,有隔熱性好、節省材料和易于建造的優點,如張治中故居。除此之外,建筑外墻也有實心墻和空斗墻兩種形式。實心墻運用順磚的砌筑方式,一般用于建筑外墻或下部勒腳墻,起到防潮和堅固墻體的作用。空斗墻采用“一順一丁”的砌筑方式,墻體填充碎磚或泥土等,有節能環保、輕質隔熱的優點。洪氏宗祠墻體中部采用空斗墻的砌筑方式,建筑荒廢后植物從墻體建筑中生長出來,實現了自然的“重生”。
洪家疃民居建筑在宏觀上與徽派建筑非常相似,但在細節上更凸顯皖北建筑樸實粗放的特點。屋頂采用當地灰黑色的小青瓦鋪成,利用屋頂坡度將雨水匯集到天井之中。墻面及裝飾沒有過多色彩,墻面往往保留土墻和清水磚墻原有的黃色和青灰色。這是由于環巢湖地區雨量充沛,墻體外進行過多粉飾也容易受潮脫色,后續還需要進行修繕。保留原色的做法不僅體現了洪家疃獨特的古樸氣質,使村落與周圍環境更加融合,還省去了外墻修繕的麻煩,更加生態環保。建筑的細部裝飾多采用木雕和磚雕、石雕,古樸實用,美觀大方。
1)因地制宜 環巢湖地區傳統村落的建設往往具有因地制宜的生態性特點,建筑巷道水網大都隨山就勢排布,順應自然地形地勢,不過多破壞自然。在這種“最少干預”的設計思維影響下,優先選擇適宜人居的自然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正是由于村落遵循“因地制宜”的設計原則,尋求到了適宜的自然環境,人們才能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資源,建設最適宜人居的聚落環境。
2)可持續性 環巢湖地區傳統村落在農耕時期就建立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實現了村落內部人與自然間的穩定平衡。反映在具體的地域景觀表達上主要有:①依據選址和地形設計水系水網,如“九龍攢珠”排水系統,并將建筑的天井與村落排水系統相連,排水的同時可以集水,保證了水資源的高效利用;②村落的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采用木、石、土、磚等可以循環再生、多次利用的建筑材料。建筑廢棄后也能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回歸自然,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破壞,實現對材料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
3)集約環保 受環巢湖地區地形多丘陵崗地和農業社會背景等因素影響,移民對土地的需求和依賴性很高。也正是因為如此,適宜生存和建造的土地就顯得尤為珍貴。環巢湖地區傳統村落建筑往往依山就勢集中排布,巷道水網也布局緊密。村落內部巷道相對狹窄但四通八達,具有交通便利的優勢,也最大限度地節約土地資源,體現了移民集約式思維的生態智慧。
環保意識也體現在環巢湖地區傳統村落設計的方方面面,比如采用節省材料又安全實用的建筑方法,如穿斗、抬梁混合式承重結構,空心墻體砌筑等,以及不追求建筑繁復花哨的裝飾和色彩,在保留建筑樸素本色的同時節約了人力和資源,免去了日后修繕的麻煩。
4)和諧統一 由于是由外來移民建造,環巢湖地區傳統村落吸收融合了多地的文化傳統,地域景觀往往呈現為江西“九龍攢珠”文化、皖南“徽州文化”和環巢湖當地“江淮文化”的縮影。環巢湖古村落建筑的整體風格、結構與皖南徽派建筑風格類似:設有高院墻、回廊天井、馬頭墻等,外墻少開窗,在建筑細部上又凸顯江淮建筑樸素粗放的風格。文化的相互影響、融合,體現在了建筑與景觀表達上的和諧統一,生態觀念和經驗也相互得到了借鑒。
古人對“天人合一”生態文明觀的追求促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如建筑取材于自然,建造工程力求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具體體現在:村落的規劃建設充分尊重原始地形,不過多破壞自然;建筑材料取自自然也能完全回歸自然,建筑整體風格樸素無華,與環境相融,仿佛自環境中生長出來一樣;建筑朝向往往也不苛求嚴格的“坐北朝南”,而是為了與環境達到統一,因地就勢排布。
環巢湖地區傳統村落深受徽州移民文化影響,在建筑與村落的構建上都呈現出與徽州傳統村落極為相似的特點。另一方面,環巢湖地區傳統村落融合多種文化特點,又與徽州傳統村落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以洪家疃為例,對環巢湖地區傳統村落與徽州傳統村落生態表達異同進行對比,如表1所示。

表1 環巢湖地區傳統村落與徽州傳統村落對比(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地域景觀是當地文化特性的具體表達,生態性表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以農耕為主體的封建經濟條件下,中國產生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觀念大背景,這對建筑聚落建設產生了重要的指導意義。再加上獨特歷史背景下催生出環巢湖地區獨有的移民文化,這些地域文化對環巢湖地區傳統村落的景觀營造有著重要影響,也體現出古人的生存智慧。無論是當時的哲學思想、文化觀念還是歷史背景,都對傳統聚落景觀的營建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分析研究時要透過景觀的“表象”看清其蘊含的文化與觀念“實質”。從環巢湖地區傳統村落地域景觀的生態性表達上,可以對其蘊含的文化與觀念意識進行深入挖掘,在學習古人生存智慧的同時進行適當改造,讓古人的設計理念在現代社會煥發生機,對環巢湖地區的傳統村落保護與旅游示范區建設提供指導,同時也是對于傳統文化的一種發揚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