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術,吳耀華
(三亞學院國際設計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傳統聚落指受“傳統”影響而形成的聚落[1]。傳統聚落環境建設是針對我國特有地理氣候環境的地域適應性建設模式,形成了特有的地形氣候空間單元,是一種傳統聚落建設的低能耗氣候適應性途徑[2]。氣候適宜性簡單來說就是人類為了適應當地的氣候,依據當地現有的條件做出適應氣候的反應。氣候適宜性選擇成為人類適應氣候而生存的重要途徑之一[3]。海南地處偏遠地區,古時是犯人流放的首選之地,其極端氣候明顯,生存環境惡劣。在沒有空調等現代降溫設備的古代,先民能在海南長期生存下來,其所居住的聚落環境肯定是能有效應對惡劣氣候的。對海南傳統民居聚落的氣候適應性進行研究,可以挖掘古人的智慧,并利用其原理建設更加生態、環保的海南現代居住環境。
海南傳統聚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間形態和建筑形式上。海南大學的楊定海是最早且最全面地對海南島傳統聚落的建筑形態進行研究的學者,后期的研究均以此為基礎,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空間形態分類研究 如段馮夷研究不同區域類型下海南島傳統聚落的深層組構特征及潛在規律,并分析差異下的原因[4]。
2)海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傳統聚落空間形態研究 如黃莉對海南島漢族傳統聚落的空間形態進行分析,發現不同聚落之間空間形態的差異性及其形成因素[5];陳博對海南黎族傳統聚落的形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總結歸納出黎族聚落形態的5種核心要素,揭示出制約黎族聚落形態變化的5種內在結構[6]。
3)對傳統聚落中某個選址要素的研究 如阮錦明等以海南傳統聚落中幾種常見的水空間為主線,通過梳理不同類型水空間衍生公共空間的模式及其景觀布局和人居活動的組織方式,揭示了公共空間的興衰、人居活動的內容與水空間自身特性的內在聯系[7]。此外,劉向梅對三亞地區民居的氣候適應性進行了研究,但沒有特指海南的傳統民居聚落[8]。馬楠選取崖城保存較好的傳統聚落和民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傳統民居現狀及建筑特征的分析,剖析其氣候適應性特征[9]。可見,目前國內關于海南傳統聚落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其空間布局、建筑形式、文化構成等方面,少量關于傳統聚落的氣候適應性研究也都是從建筑角度出發。因此,從氣候適應性的角度出發,對海南傳統聚落的氣候適應性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最新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統計,海南的傳統民居聚落有39個(見表1)。這些村落歷史悠久,大部分建于明清時期,主要集中于海南的北部漢族居住地,也有少量在海南中部多山地區,主要是黎族聚集地。相較于海南的中部,北部地勢更加平坦,對外交流更加便捷。相較于海南南部的氣候環境,北部更加適宜生存和生產。

表1 海南傳統民居聚落名錄
海南的雨季和旱季比較明顯,雨季時臺風頻繁,雨水大,旱季時幾個月無雨水。海南地形復雜,中部地區山多,主要是黎族人居住,他們會選擇地勢相對平坦但是有一定坡度的地方聚集,坡度有利于排水和防潮,而且不占用耕地,夏天涼爽,更重要的是背山,有安全感。海南北部地區主要是漢族人居住,臨海而居,主要以捕魚為生,居住地與海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而且在古代海邊都長滿了原始的防風林,對岸邊的破壞力和影響力肯定比現在小。不管哪個地區,聚落周邊都布置水體,如水塘、魚池、農田等,這些水體都位于聚落的下游,可以有效地收集聚落周邊的雨水,起到涵養水源、蓄洪排澇的作用。例如澄邁的美榔村村口就設置有兩個大的水塘,水塘中部放置了美榔雙塔。在大美村,村口前設有大量農田,緊挨聚落則設有大小不一的兩個水塘。文山村聚落基本是沿河道或水塘而建,幾乎三面都是水體,一面是農田,農田和水體共同構成了一個低溫空間,外部的熱空氣經過這個低溫空間的降溫,吹到聚落內部,帶走聚落內部的熱空氣,可以讓聚落內部的溫度和濕度達到人體舒適度要求。
海南氣候炎熱,在古代又沒有現代式降溫設備,那么古人是如何降溫避暑的呢?研究表明,在同等環境中,樹蔭底下的舒適度(包括溫度、濕度及體表風感覺)明顯比無遮擋的區域要好。古人在生活中早就發現了這個秘密,所以,大量種植遮蔭樹種以防暑降溫,又因常刮臺風,所以海南北部地區大量種植不但抗風效果好,而且能起到遮蔭效果的樹種。
生活離不開水,傳統聚落選址大部分都會選擇離水源近的地方,如果沒有水源,也會挖井或者在村口設置風水池。有研究表明,水體周邊的溫度會比陸地低。再加上古代海南島在沒有被人類破壞以前,全島從沿海到內陸都布滿了森林或者草原,整個海南島的氣溫不會像現在這么高,所以人們選擇遮蔭良好、水源充足、通風良好的場所是不會因為“熱”而感到生活不適應的。海南島自然資源豐富,有山有水有田有林,而不同形式的下墊面因為受到太陽熱輻射不一樣,也能產生熱量差,帶動空氣的流動,增強氣體循環,從而有效緩解海南的高溫。
海南有明顯的臺風季節,因此抗風也是傳統民居聚落選址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山區的村落,像東方市的白查村大都選擇山腳、背靠大山來防風,地處平原地帶的瓊北民居,盡量建在小山坡,可以避免被雨水侵襲。除了在建筑材料上選擇抗風能力強的火山巖和黏土磚外,建筑形式普遍低矮,采用屋頂瓦上加灰塑壓瓦來抵御臺風。位于山區的村落選址時則選擇在背山坡上從高到低建造村落,既可抵御臺風,又便于排水。臺風來襲時,遭受損失最嚴重的要數樹木了。枝葉繁茂的大樹可以遮蔭,帶來涼爽,但是在臺風季節就成了致命傷。通過經驗總結,在傳統聚落中種植了大量具有抗風性能的樹種,其樹冠窄小、稀疏,葉面積指數小,相較于樹冠寬大、枝葉茂密、葉面積寬大的樹種,抗風能力較強,例如椰子樹就是很好的抗風樹種。除了樹冠,根系類型也很重要,一般來說,深根系的樹種比淺根系的樹種更抗風,如海南常見的非洲楝、印度紫檀、小葉欖仁、薔薇鐘花、雨樹、大葉桃花心木等。這些樹普遍種植于傳統聚落中,不僅能抗擊臺風,也能提供大量的蔭涼。
雖然海南傳統民居需要抵御臺風,但同時為了保證無臺風時聚落微氣候環境的舒適性,自然的通風也是需要的。夏日涼爽的風可以有效降低室內和體表溫度,因此,海南傳統民居聚落的布局走向大部分都是與夏季主導風向平行布置的。
海南島的氣候特點是炎熱、潮濕、多雨。東部濕潤多雨多臺風,受海風侵蝕較嚴重,因此東部地區聚落較開闊,通風能力較強。西部較為干燥,以保亭大本嶺和陵水與萬寧交界處的牛嶺為南北分界線,由于山脈的阻擋,南北氣候差異較大。北部多為臺地或起伏不大的丘陵;南部以丘陵為主,氣候高溫、干旱。中部山區分布了數萬公頃的熱帶雨林,降雨量大,相對濕度較高。海南傳統民居建筑材料選用的首要原則為就近取材,主要材料有木材、火山巖石、泥土、草、黏土磚等。海南北部地區,在1萬年至100萬年前,有火山爆發,留下了大量的火山巖石,對附近居民而言,火山巖石取材方便、廉價、環保、隔熱、抗風性好、防水性好,是非常優質的建筑材料,因此建筑多以火山巖石為主,如澄邁的美榔古村落、海口的三卿村、澄邁的大美村等[10]。東方市的白查村有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黎族船形屋聚落,其建筑材料主要采用的是椰子樹葉和木骨草芯[11]。五指山的黎族村落則以木材、竹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同時也會選取紅白藤、野麻、茅草、葵葉、椰子葉等作為輔材。這些材料取材方便、資源豐富、施工簡便,同時保溫隔熱性能和防水防潮性能極佳,是非常環保的建筑材料。黎族傳統民居在構造上還沒采用榫卯結構,基本上采用藤皮或野麻皮等將建筑構件進行捆綁銜接,使之形成建筑整體。這種連接方式有很好的彈性,并有利于增強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和抵御臺風的能力[12]。
綜上所述,海南古代人民是充滿智慧的,非常懂得利用現有的材料和設計獨特的建筑形式應對不適宜的氣候環境。
古代海南的自然環境相對來說比較惡劣,酷熱、臺風、蛇蟲鼠蟻等滋擾著當時人們的生活。而海南傳統民居聚落盡量利用有利的氣候因素,獲得較好的通風和采光,同時規避環境中的不利因素,保證了室內環境的舒適性。
近年來,海南傳統民居受到各界關注,很多學者認識到其研究價值,政府部門也認識到其作為歷史遺產的保護價值。本文研究拋磚引玉,以期更多的學者關注海南傳統民居聚落在氣候適應性方面采取的應對措施,從現代觀念看,這些應對措施是非常環保和生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