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軍,楊金賢
(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1)
汽車工業經過近幾十年來飛速發展,產量及保有量大幅增長,城市交通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向著高速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與此同時,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嚴重。濟南市作為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道路交通規劃不盡如人意,道路建設缺乏系統整體的規劃,使得交通擁堵、事故頻發,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嚴重影響市民的正常出行和城市形象。因此,如何改善交通環境成為濟南市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濟南市交通規劃狀況為例,分析當前城市交通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我國城市交通設施現狀較差,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布局過于密集以及交通管制落后都給城市交通帶來了嚴重影響,大部分城市都面臨著交通擁堵所帶來的各種問題,阻礙城市的發展步伐。
道路兩側的土地性質決定了道路的等級、性質和交通流量,同時不同等級的道路也決定了其相鄰土地的性質,為了保證城市健康持續發展,道路旁的土地性質應與道路的定位相協調。一般來說,在城市主干道兩側不適合布置商業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這類建筑會給主干道帶來復雜的交通和大量的人流車流。在城市次干道則不適合布置工業和倉庫類建筑。城市中的主干路和快速路應協調規劃與城市各功能區的連接,加強城市各組團之間的聯系,使其具有良好的便利性。而城市中的次干道和支路應在街區劃分中發揮重要作用,滿足分區內的交通需求。為了保證各個交通類型的正常運轉,其要與相應的道路系統結合,具體來說應科學劃分交通用地和生活用地,協調好與道路相鄰的用地性質;規劃公交和軌道交通沿線,避免相互干擾增加投資成本;根據道路兩側的用地布局,規劃好道路的橫斷面,將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和步行道分開,使其“各司其職”,避免“鳩占鵲巢”。
土地規劃和道路網絡是城市不同經濟活動的表現,土地利用規劃是工作、學習、休閑等場所在空間上的表現,道路網絡是聯系土地利用的途徑,兩者互相制約、相輔相成。土地利用應以道路規劃為基礎,協調好兩者的關系,保障道路交通建設的需求。而道路交通規劃要將土地利用作為前提,優化兩者的協調性。
我國目前正處于機動化快速轉型時期,與此相伴的是交通堵塞、城市污染愈加嚴重,大城市如此,中小城市也是這樣。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城市道路基礎設施更新速度較慢,遠遠跟不上機動化速度;城市路網功能與預期定位不符,造成非機動車道空間被大量占用、停車位設置不合理等。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大量古建筑限制了城市道路的完善和改變,其更傾向于非機動車的出行方式,與現代出行方式相違背。
城市性質不同,其交通方式以及與外界聯系方式則不同,如經濟型、工業型、交通型城市的交通活動和經濟活動比較頻繁,與別的區域之間的交通量大,如港口型城市作為重要的貨物轉運站,海陸、水陸交通需求很大,其水陸交通相對比較發達。城市規模也對道路系統的組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常城市人口數量決定道路等級,如果城市規模大,則其需要各個區域之間的聯系也更緊密;如果城市規模小,則交通需求也比較小。景觀對道路布局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大型綠地、公園和一些景觀帶的限制上。
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把地面公交作為最主要的公共交通方式,所以在城市規劃初期,公交線路的規劃尤為重要。公交線路的規劃要和城市其他道路規劃相結合,在調整現有公交路線時要有詳細的規劃和前瞻性,同時處理好新舊線路之間的關系。在規劃合理的前提下提高公交網絡和站點的覆蓋面,提高居民出行的便利度,同時還應保證公交行駛的安全性,盡可能讓居民選擇公共交通出行來緩解交通的壓力。特別是對于還沒有建立軌道交通的地區來說,規劃好公共交通顯得更為重要,同時這一規劃也是向軌道交通的過渡。
現在很多城市都有軌道交通,相較地面公交,其具有運輸量大、經濟環保等優點,對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城市來說,軌道交通開發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國際大都市,如東京、巴黎、洛杉磯等,其軌道交通占城市交通的比例很大,因此即使人口密集其交通壓力也不會太大,而且其軌道交通體系在建設初期就做了很好的規劃,體系較為完善,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可借鑒的經驗。我國城市要想持續健康發展,應該做好軌道交通體系的規劃和建設,使其與其他交通方式協調,構建方便快捷的交通網絡。
道路運行系統的主角是汽車,應科學規劃各級道路的人流和車流量,緩解交通壓力;通過分流和劃分路權的方式,保證道路秩序,保障交通安全;計算并預測交通容量,規劃相應的停車位數量,做到物盡其用。完善的道路系統應提供給車輛流暢安全的駕駛環境,堅持公交先行的原則,創造和諧、慢行的城市交通網絡。
建立合理的城市快速交通體系,為車輛提供高速行駛服務。快速車道可以與其他道路相交,采用全封閉式的立交模式,實現交通速度最大化。我國上海、廣州、深圳等用地緊張且道路密集的特大城市,一般都采用這種形式;而在道路密集度低的特大城市,如北京市,一般會采用平面道路和立體交通結合的形式。
濟南市作為山東省省會,是山東省經濟、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濟南市的常住人口為890萬。從地理位置來說,濟南處在京津冀和長三角經濟圈的中間位置,國務院下發的針對濟南市的規劃文件也確定了濟南市渤海地區的重要中心城市地位,是我國北方地區的重要樞紐。
隨著近幾年城市經濟和交通的發展,濟南市確立了“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的發展格局,迎來了高速建設、高速發展的階段。城市框架一步步擴大,道路網絡系統逐漸完善,共享單車和網約車等項目也不斷出現,大大提升了城市公共交通效率。現在濟南市的道路網絡呈現多條主干道交叉、其他次干道輔助的網狀體系。該體系最早是由濟南市的一條老街發展而來的,在當時,這條老街給居民的出行帶來了很大便利,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口和汽車數量急劇增長,這種道路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城市發展訴求,由此濟南市的交通越來越擁堵,居民出行壓力越來越大。嚴重的擁堵帶來了巨大的交通成本。綜合分析濟南市的交通擁堵狀況,主要分為4個類型。
1)區域性擁堵 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濟南市中心區,由于商業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住宅比較多,所以交通擁堵尤其嚴重。
2)時間性擁堵 這一情況主要集中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期,特別是城市主干道交通壓力更大(見圖1)。

圖1 擁堵的濟南經十路
3)節點性擁堵 主要體現在某些規劃不合理的道路相交處,或者是大型集散廣場,如火車站和汽車站等節點。
4)事故型擁堵 發生事故的地段極易造成擁堵。
當前,濟南市正處于城市化高速發展時期,要求具備高效科學的城市管理能力。就目前來說,濟南市的城市管理水平還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在宏觀的交通管理和社會生活之間沒有良好的結合,城市的全局規劃和控制性規劃沒有納入交通規劃綜合考慮,這樣綜合性的機構在做規劃時會缺少科學規劃管理的重要依據,降低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城市管理部門對濟南市交通的有效引導欠缺正確的方法,對復雜因素的掌控和判斷能力不夠,還需要繼續探索科學的管理方法。
城市布局不合理是引起交通堵塞的重要原因之一。濟南市現在的城市空間布局比較落后,已經跟不上城市快速發展的交通需求,這一點尤其在城市中心區體現得淋漓盡致。城市中心區的土地大都被用來開發為商業娛樂和公共建筑,居民的住宅用地大都往外遷移,所以城市中心區的交通擁堵是必然的。與此同時,居民的生活環境也越來越差,近幾年濟南市政府一直在努力改善環境,投入了大筆資金,但是效果甚微。
近幾年,隨著私家車保有量的暴漲,濟南市的交通需求迅速擴大,現有的交通狀況已經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求。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交通供需不平衡的問題將更加突出,交通出行矛盾將日益加重。
城市路網設計不合理是導致交通擁堵的重要因素之一。濟南市長期以來秉持“以車為本”的道路建設思想,然而城市的路網設計并不合理,機動車擁有過多特權,非法占用非機動車道的情況屢見不鮮,公共交通、行人、非機動車的權益得不到很好的保護,路網容量低、層次單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主要體現為“機非混行”現象嚴重,有些路面缺少隔離帶,交通秩序混亂,人性化設計嚴重缺乏。
結合濟南市交通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希望對濟南市交通規劃的完善提供參考。
道路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形成良好交通條件的重要前提。結合現有路網體系,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完善道路信號燈系統及交通標志、標線;區別不同等級道路,加快快速路的發展;完善停車設施,合理利用土地,增加停車位數量,加大對違停整治力度。
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推行公交先行戰略,保障公共交通權利,這是緩解城市道路壓力的重要舉措。建議采取下列措施。
1)定期對現有的公交線路進行維修檢查和保養,保障其安全性,為居民提供健康安全的乘車環境。
2)完善現有路網體系,建立一體化綜合公交體系,提高其覆蓋率和可達性。
3)提升公共交通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促使市民愿意選擇公交出行。
在智能化、信息化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將先進的科學技術轉換為治理交通的有效辦法,加大交通信息智能化方面的投入,采用視頻監控、智能卡口、電子警察等一系列科技手段,提高城市交通的管理水平和通行能力。
通過分析濟南市現有交通擁堵狀況和對傳統交通規劃與現有城市規劃關系的反思,交通規劃與城市規劃及城市許多細節結構有著緊密的關系,相輔相成,只有在規劃設計時做到有機協調、相互配合,才能實現城市的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