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飛
(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1)
歷史街區在現代城市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沈陽市的鐵西工人村歷史文化街區、三臺子、204地區等。這些歷史街區有的被遺棄,有的隨著城市的發展,雖然還發揮著使用價值,但卻破舊不堪,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風采。在城市化進程中,歷史街區飽受爭議,而其背后所擁有的場所精神,也逐漸失去了傳承。
場所價值是源于人們對于環境的感受與認知,以及人與建筑之間的良好互動,進而形成的獨特的歷史感與場所感。而人文價值,又名為人性文化,即只尊重人性為本的價值理念。如何從歷史建筑當中發掘出深層次的人文價值與場所價值,需要依托歷史街區現實存在意義,借以現代手段進行保護,從而深層次地對歷史街區進行保護,使歷史街區在新時代下煥發出新的活力,使歷史街區的場所精神與人文精神得到更好的傳承。
沈陽市204地區位于大東區,是中航集團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的附屬地區。“204”其實是兵工廠的番號,久而久之老沈陽人和新沈陽人都把那里叫“204”。中國人的航天夢想在這里起步,地區內有蘇式建筑群,同時沈陽地鐵1號線在這里終起,顯示出別樣的繁華。
然而,如今這里早已經破舊不堪(見圖1~4)。作為沈陽市曾經最大也是現存最大的一片蘇式建筑群,這里曾承載幾代工人的驕傲與滿足,也承載了幾代年輕人的成長與夢想。這些老舊建筑大多是3層的蘇式小樓,有上百棟之多。

圖1 蘇式建筑立面

圖2 歷史街區周邊商鋪

圖3 歷史街區道路

圖4 歷史街區轉角空間
沈陽市204地區,東至北運河,西至滂江街,南至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區內有和睦路和黎明街等主要道路,地鐵10號線從區域內穿過。從南北方向上看,北區多是廢棄的居住區、工廠及正在開發的樓盤,環境相對較差,與南區的繁榮有很大差距。北區路面寬度相對較窄,約10m,僅能允許雙排車輛同行。道路兩旁商鋪稀疏,居住人員較少,務工人員較多。
隨著時代發展,緊鄰204地區逐漸建起許多高樓大廈,而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已逐漸無法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沈陽屬嚴寒地區,冬天室外氣溫低于零下20℃,這些歷史建筑顯然不能抵御這種寒冷氣候。電路老化、雜物堆積容易引發火災。庭院年久失修,野草叢生,電線老化,墻體脆弱、四面透風。這些歷史建筑從外觀上與周邊新建的高樓多少有些違和感,難以融入沈陽新的城市發展定位。
204地區與我國絕大多數歷史街區一樣,均位于市區的中心地段,交通便利,周邊配套豐富的公共資源,在地理位置上占有很大優勢。另外,這些老舊街區的建筑大部分是低層,容積率較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容積率低的建筑顯然不能滿足國人日益增長的需求。
歷史街區伴隨著城市成長,是城市歷史的積淀,是城市發展的見證。在歷史積淀中,204地區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空間形態,呈現出鮮明的歷史建筑元素特征。紅磚、紅瓦、三段式風格,無一不在訴說著它所經歷的歲月,但這些建筑缺少必要的維護,逐漸失去了其歷史價值。如有的地方還是土路,一遇雨雪天氣,道路就變得泥濘不堪。
歷史街區是歷史留給城市的寶貴財富,但歷史街區保護任務艱巨,需要持之以恒。204地區的居民雖知道歷史街區是寶貴的財富,是上代人留下來的珍貴記憶,但其也不希望每天行走在泥濘不堪的土路上,也不希望生活在衛生環境惡劣的小區里。
場所即被賦予社會、歷史、文化等特定文脈意義的某處特定空間,如在日常生活中的某建筑物,甚至一棵樹、一條河等。場所精神的概念則是由建筑現象學衍生出來的一種定義。諾伯格·舒爾茲最早提出“場所理論”,將場所精神定義為取決于不同的地域特征所產生的某種自然精神,是場所的靈魂所在。場所精神能使人們體會到不同場所所經歷的風雨洗禮,喚起對不同場所的記憶。
場所精神的產生有2個必要因素,即方向感與認同感。當一個人處在陌生的環境時,其對方向感的理解是頗深的。若沒有方向感,便會在行為活動中表現出漫無目的性,甚至感到憂慮、恐懼。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的城市意向五要素,即道路、邊界、區域、節點、標志物便是引導方向感的重要因素(見圖5)。而認同感實則是對環境的一種肯定,人們總是對特定、熟悉的場所、建筑等產生某種情節,這些都可理解為認同感的一種外在表現。

圖5 城市意向五要素
人文精神在英文中為“humanism”,可理解為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等眾多含義,其實質可理解為人類社會的運行法則。在我國古代,人文精神以理論的形式系統地出現,如“天人合一”“效法自然”思想,實則是一種人文精神,其主張在人與自然共生的前提下,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建筑物。張自慧先生認為的人文精神主要包含4個部分,既是構成一個國家、民族、城市或地區的核心內容,又是衡量一個國家、民族、城市或地區是否富有人文關懷的標準(見圖6)。

圖6 人文精神的內容
歷史街區獨有的建筑符號記錄著城市的興衰與變遷。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與更新,歷史街區有著與現代街區明顯不同的外觀與內在。每個歷史街區都反映著這一街區自身以及其中人的衣食住行。歷史街區是場所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載體,是一個城市的根本所在,其珍貴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在當下的規劃建設中仍起到一定的作用(見表1)。如可提供各地建筑規劃的論證、為現代建筑設計提供參考等。最大程度地保護歷史街區,使歷史街區這一載體在新時代仍然具有意義,可從以下角度進行分析。

表1 歷史街區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
沈陽市204地區基本上都是老舊的蘇式建筑,這些建筑在形式上基本都是一樣的,在對其進行保護時可以找到一些重點,針對不同類型的建筑制定不同的改造策略。例如對一些沒有重大意義、不適宜居住且維修困難的建筑物,可以進行拆除;對于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獨特標志性建筑物,在進行改造時,建筑物的尺度、材質、色彩等方面應與周邊的建筑物相呼應。對于既有路網,可通過延續其原有道路骨架、完善路網等方式,打通歷史街區內部的斷頭路,優化整個街區空間。
在對歷史街區建筑進行修繕保護時,可適當增加綠色技術的應用。在不破壞街區建筑主體的原則下,避免對周邊土壤、水源等環境的破壞。同時可對重點保護建筑的部分構件進行更新,使其達到現行環保標準,如增設光伏發電板等。此外,可通過應用BIM技術、空間句法等,對歷史街區的老舊建筑進行各種環境模擬,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構建良好的歷史街區微氣候。
對人文精神、場所精神傳承,可從建立歷史街區展廳的角度出發,將富有歷史意義的老舊物件放于展廳進行展覽,其可以喚起人們對歷史街區的記憶,人們可以從中傾聽街區經歷時光洗禮的故事,從而更好地傳承歷史街區的人文精神與場所精神。
歷史文化街區的場所精神與人文精神是其地域性、人文性的綜合體現。歷史街區人文精神與場所精神的呈現要兼顧城市生態環境、環境精神的營造。反過來,風貌、環境精神的營造又使歷史建筑的場所精神與人文精神得到更好的傳承。經過歲月的洗禮,歷史街區的建筑形態、布局特點依然還在,而對于生活其中的人來說,歷史文化街區所帶來的場所感與歸屬感,是極其珍貴的財富。歷史街區保護需要積極引入現代新興的先進技術與理念,留住人類的美好記憶,延續以人為主體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