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鈺婷,趙 微,孫思然,于 波
(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隨著城市化建設推進,住區聲環境質量問題凸顯。早期住區規劃時未重視住區聲環境,一些老舊小區所面臨的聲環境問題更為嚴峻。影響早期住區聲環境的因素包括:交通規劃不合理,機動車道與居民樓過于緊湊,交通噪聲成為老舊小區中的一個核心問題;規劃選址不合理,老舊小區存在生活配套設施選址不合理的情況;老舊小區內建筑密度大,綠化面積小,小區內聲屏障能力較弱,住戶間的相互影響也會較大;物業管理不到位,沿街住宅商業店鋪改建,增加人口流動和商販聚集。而新建住區內建筑密度降低,綠化率提高,有利于住區內部噪聲吸收。新建住區對聲環境問題相對重視,得益于住區內部合理的交通線路規劃和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聲環境得到很大改善。
在此次問卷調查中,共計回收105份有效問卷。在了解住區聲環境現狀后,對住區聲環境進行主觀評價分析,如圖1所示。綜合調查數據來看,住戶大多開始關注甚至重視住區聲環境,聲環境對調節住戶情緒也有著一定的作用。眾多聲源中,交通噪聲和社會生活活動噪聲是住區的核心問題,應加以控制。

圖1 住區聲環境主觀評價調查分析結果
城市區的擴大不可避免給住區聲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影響聲環境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分為以下因素。
1)噪聲 噪聲可分為施工噪聲、工業生產噪聲、社會生活噪聲和交通噪聲。在調查的住區內,社會生活噪聲和交通噪聲對住區聲環境的影響最大。
2)住區規劃 規劃合理的住區可大大改善聲環境質量,道路組織、廣場選址、生活配套設施選址和建筑布局等也是影響聲環境的重要因素。
3)建筑材料 建筑物外立面的窗和墻是噪聲傳入室內的主要途徑,采用隔聲材料是改善住區室內聲環境的有效措施之一。
4)綠化面積 住區內的綠化景觀不僅可美化住區環境,而且能形成聲景觀,有效改善聲環境質量,如在小區道路上設防噪綠化帶等。
住區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場所,是居民交流互動的主要空間平臺,體現居民的日常基本生活質量。根據目前發展狀況分析,住區環境設計已從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居民對人居環境的要求也更高,住區聲環境逐漸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住區聲環境優化設計對創建一個安謐舒適的人居環境具有重要意義,令居民舒適的聲環境能夠緩解居民壓力,提高住區居民的居住幸福感和居民活動的愉悅度,有利于創建一個健康、舒適、可持續的人居環境。
1)道路交通噪聲 主要噪聲源為載重汽車與公共汽車等大型車輛,主要影響集中于住區外主干道。針對此類噪聲問題可通過設計低噪聲路面等方式降低其影響。
2)住區住宅隔聲技術 主要通過建筑隔聲材料和隔聲裝修材料兩方面實現。住宅外圍護結構可通過在施工過程中集合相應建造技術及對隔聲部位進行適當分析增強其降噪效果;住宅內部通過運用新型隔聲裝修材料,降低住宅內噪聲影響。
住區聲環境會受到周邊環境空間的影響,明確合理的功能分區及科學有序的道路布局可使城市秩序井然,達到住區聲環境優化的目的。
為改善住區聲環境,在對城市功能進行規劃分區時,住宅用地應與道路交通設施用地、商業服務設施用地和工業用地等保持一定距離;通過增加住區周邊綠化植被面積減少住區周邊噪聲,同時增加城市綠化對噪聲的阻隔,優化住區聲環境。另外,對城市道路交通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能夠加強道路規則性,有效減少住區周邊的交通噪聲,改善住區聲環境。
5.3.1 平面布局優化
1)住區外圍建筑平面布局優化的基本思路在于將最外部的建筑物作為聲屏障,對城市噪聲進行有效阻擋,減少其進入住區內部。為盡可能減少城市噪聲進入住區內部,住區臨街外圍建筑可采用行列式布局中加入沿街圍合板式建筑的形式,形成強圍合的建筑平面布局,構成沿街聲屏障,優化住區內部聲環境。
2)根據住區內噪聲分布規律研究得知,住區遠離城市主干道時,住區內建筑間距越大,住區的聲環境越好;住區與城市主要干道相鄰時,建筑間距越小對直達噪聲的阻礙程度越大,住區聲環境越好。因此在進行住區規劃時應根據噪聲源與噪聲大小決定住區內部建筑間距。
5.3.2 空間布局優化
住區內的空間布局優化與建筑密度、建筑圍合度及住區綠化空間設計有關。
1)建筑密度 當外部城市噪聲大于住區內部時,建筑密度較大有利于改善住區聲環境;當外部噪聲較小時,建筑密度為0.2可使住區聲環境達到最優。因此需根據外部噪聲環境情況設計不同的建筑密度。
2)建筑圍合度 不同外部環境條件下,建筑圍合度對住區聲環境也存在影響。當住區外部噪聲較弱時,建筑圍合度為0.7時住區整體聲環境較好;當住區外部噪聲較強時,建筑圍合度越大對噪聲的阻擋能力越強,住區內部聲環境條件越好。
3)綠化空間 住區植物綠化能夠同時吸收住區內部和外部的噪聲。住區綠化設計可采用平面綠化與豎向綠化相結合的方式,在有效改善住區聲環境的同時豐富美化景觀效果。
5.3.3 沿街界面優化
以改善住區聲環境為落點,住區沿街界面優化方式主要有3種:沿街建筑退距、豐富沿街綠化及建筑底部裙房建設。
1)沿街建筑退距 通過在住區周邊規劃設計沿街廣場或進行建筑紅線后退達到沿街建筑退距的目的,這種方式不僅可減少城市外部噪聲對住區的影響,也可為居民提供游憩場所。
2)豐富沿街綠化 綠化植物對噪聲有阻擋和吸收作用,在城市街道兩側豐富綠化種類及在住區沿街位置增設大片綠地或沿街小公園,可吸收城市噪聲,優化沿街界面,改善住區景觀。
3)建筑底部裙房建設 在沿街建筑外側建造裙房能夠同時起到為住區內部遮擋噪聲和優化沿街界面的作用。裙房可結合住區的公共服務功能或商業功能進行設計,不僅能優化住區沿街界面和住區內部聲環境,而且能夠合理利用空間資源,豐富住區功能。
住區聲景由多種聲元素組成,根據不同側重點可將其劃分為多種類別。營造令人舒適的人工與自然聲景,使人們能夠通過聲音感受在心中聯想構建出一幅又一幅舒適安謐的景象,是改善住區聲環境的重要途徑。
5.4.1 人工聲景
日常生活中,人們普遍喜歡輕松動聽的聲音。營造人工聲景最主要的措施在于住區內播放裝置的安放,適時播放輕柔的背景音樂或具有創新性和趣味性的聲音。如蘇州的拙政園在旱季時通過播放淅淅瀝瀝的雨聲使游客身臨其境;巴黎的拉維萊特竹園播放蛙聲,增添了竹園游覽的趣味性。
住區營造人工聲景氛圍還可通過設計聲景小品實現,例如在住區設計鋼琴狀音樂磚,人們可通過踩踏音樂磚發出不同的樂聲,增加參與感,優化住區聲景。
5.4.2 自然聲景
自然聲元素中,清晨的鳥鳴聲、小區內噴泉的潺潺流水聲,風過樹葉的沙沙聲等聲元素恬靜安謐,讓人舒適。
營造自然聲景時,最重要的是加大小區綠化面積,在住區內部種植豐富的灌木和喬木,吸引鳥類的同時也能吸收噪聲,營造風吹樹葉、雨打芭蕉的優美聲景意境,給人們帶來寧靜的感受;同時可在住區設計中引入水景,靜態的水景營造風過水波、魚兒戲水的靜謐感受,動態水景營造噴泉、瀑布等水花拍擊的壯闊聲音,通過多種渠道營造優美的自然聲景。
通過對住區聲環境的主觀評價分析和對客觀聲環境因素的綜合調查與分析可看出,住區聲環境的現狀呈復雜性、主觀性、長期性特征。結合發現的問題和對于住區聲環境的優化目標,本研究對住區的聲環境提出優化設計策略,對于住區聲環境的設計策略研究有一定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