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俊
(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2)
街道是城市中人們進行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的重要載體之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街道空間只注重打造外在形式。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和人民對城市生活品質的追求不斷提升,如何營造尺度宜人、活動舒適、視覺美好、具有地域特色的街道空間,是亟需研究的重要課題。
城市街道更新改造是當前我國城市建設和規劃研究中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對其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對于鞏固我國過去幾十年快速城鎮化取得的巨大成就,提升城市街區活力及街道品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過去20年里,我國相繼出臺一系列有關城市街道改善的政策文件(見表1),在政策引導下,我國城市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改變,一些城市陸續開展了城市街道更新改造工作。為了改善城市面貌和提升城市競爭力,合肥市開展了新一輪的城市更新規劃編制。

表1 我國各城市街道設計標準發布情況
隨著我國各大城市從增量規劃向存量規劃轉型,以及各城市相繼開展街道設計導則、規范指南的編制,從政策、管理、制度和設計等方面為街道品質的塑造和環境的提升創造了良好的基礎,由此也促進了我國街道空間的更新改造研究。分析這些導則可以發現,改善街道的通行能力、提升街道空間的人性化、加強街道場所功能等,是各個城市共同關注的目標。
城市街道是市民生活的必需空間,它反映出當代城市居民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近年來,隨著合肥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城市擴張的同時,街道空間顯現出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通行、互動以及承載城市層面的功能是街道空間的主要任務。高品質的街道需要通行順暢,有良好的交流、駐足交往空間和相應設施,而進行具體活動的街道,如商業街道要以商鋪和文化展示為主,其建筑、小品以及景觀設計應展示地域自然、歷史文化特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續。
然而,大多數城市的街道往往是多功能中心,各種元素都有可能出現在街道上,顯得十分混亂。合肥市的一些街道既是步行街道又是車行街道;變電箱、電話亭等附屬設施出現在盲道、人行道,破壞街道空間的美感;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彼此穿插;高架橋、立交橋架于街道上空,割裂了社區和城市原有的形態;街道兩側建筑有的雜亂不堪,不同年代、不同類型的建筑缺少統一的符號和文化元素串聯;部分建筑年久失修,逐漸荒廢,缺乏統一管理;街道燈光風格混亂,除了提供基本照明的路燈就是商家的廣告牌,且缺乏統一管理。
作為道路的一種形式,街道需要滿足行人和車輛的通行要求。以合肥市為例,暢通二環工程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區域交通混亂,需改善區域交通環境。隨著近年來合肥市機動車數量攀升,每逢節假日交通高峰期,明珠廣場、南二環沿路擁堵現象十分嚴重,經常因為等待交通信號燈時間過長而造成交通堵塞。在南二環路與金寨路交口,由于交通信號燈間距較遠,等待時間長達99s或更長,而通行時間設置得較短,行人、非機動車、機動車混在一起通行,常導致行人和一些非機動車還沒有抵達信號燈終點,紅燈已亮起,讓本就混亂的交通狀況變得更加復雜。
同時,人流、車流的過度擁擠使街道喪失了讓人放松心情的魅力。城市街道因其場所功能以及承載的歷史文化內容而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但由此帶來的過度擁擠也會反作用于街道的品質,長此以往,街道空間使人精神放松和心情愉悅的作用會慢慢喪失。街道使用者不再有一個輕松的氛圍可以休閑互動,也不能靜下心來欣賞建筑空間環境。
大多數城市街道設施僅供行人暫時休息,缺乏不同天氣狀況下城市街道功能的思考。比如,街道上有供行人休憩的座椅以及公交站臺,這些設施往往沒有考慮到雨雪等惡劣天氣下給人們提供庇護的需求。街道設施往往代表著一個城市的發達程度,良好的街道設施必須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行人的正常需求應該被提前納入街道功能規劃中來。
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城市街道建設曾長期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如何提高機動車的通行能力上,而作為街道使用者的人的感受卻讓位于飛馳的汽車。如果街道缺少人性化設計,人們很難對街道產生情感認同。
當前,街道空間的人性化缺失在設計理念、空間尺度、街道要素和街道管控等方面均有所體現,包括街道功能過度向機動車通行傾斜從而弱化步行交通;街道尺度過于龐大而導致難以形成人性化空間;街道車行割裂了社區并阻斷人們的交流;人流車流過度擁擠而喪失了街道讓人放松心情的能力;街道公用設施布局管理不當等。
街道的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街道上的業態大同小異。以合肥市為例,如今遍地可見大型商業街區,自2013年罍街一期正式開街后,合肥市有了自己的特色街區。罍街的成功引來眾多的效仿,半邊街、黌街、簋街相繼問世,接下來又將有廬州坊、貢街和水西門等一系列仿古商業街開業……突然出現一條仿古街區會讓人眼前一亮,然而眾多街區的效仿只會讓市民產生審美疲勞,而且這些街區大多只追求中式建筑的外在形式,內部的業態、招商形式大同小異,大多以餐飲美食為主,沒有差異化和真正特色,只能讓人產生一時的新鮮感。因此,街道同質化表達現象是城市街道空間存在的一大問題。
街道作為一座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間,其安全性如果得不到保障,市民的安全則堪憂。
3.1.1 交通有序
交通有序要求街區尺度要加強微觀交通的組織,城市街道鼓勵與地下機動車車庫聯通,設置出入口引導機動車進入地下車庫,將地面空間更多地留給市民;鼓勵在車流量較大的路段設置隔離設施,對行駛的車輛和行人進行有效分離;同時應設置平行于城市機動車道的非機動車道,實現機非分離和有效分流,減少交通亂象。
3.1.2 設備可靠
設備可靠指的是店鋪招牌、交通標志牌等設施應堅固可靠,避免對人們造成傷害。例如,街道的人行道鋪裝材料要盡可能選取防滑材料,不得妨礙行人活動及車輛的通行安全;街道特別是人行道應提供夜間照明,避免種植過于密集的行道樹遮擋駕駛員和行人視線。
3.1.3 過街安全
街道應根據行人過街的具體需求設置過街設施,包括過街間距、時間和無障礙設計等,滿足行人便利、直接的過街安全需求。行人過街的信號燈時間間隔不宜設置過長,通行時間也要考慮老年人、弱勢群體的過街需求;可根據街道情況合理設置安全島,為行人二次過街提供保護,縮短單次過街距離。
3.2.1 活動舒適
步行、休憩、交流和藝術活動是人們在街道空間中的主要行為。商業街道和其他非交通型街道可以結合人流量的大小,設置休憩節點、座椅等設施,形成交流場所;鼓勵街道建筑底層與人行道保持相同高度,使之連為一體,以形成連續的室內外活動空間,同時街道逗留區域應位于舒適地帶。
3.2.2 視覺豐富
街道沿街建筑空間應重點設計,沿街圍墻應保持通透、美觀,對實墻采取藝術化裝飾、墻面雕飾等美化設計;沿街建筑要對入口進行重點設計,對店鋪廣告牌、宣傳海報要整體設計,色彩宜淡雅,不宜過于艷麗,以免影響行人和駕駛員的視線;街道中允許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結合,鼓勵在街道中設置公共藝術小品,提升街道的趣味性。
3.3.1 綠色技術與材料
街道設計考慮使用綠色技術,比如海綿街道設計。街道路面鼓勵使用透水鋪裝,沿街可設置雨水收集裝置、下沉式綠地等,雨天時雨水可直接滲透至地下,可對雨水進行再利用。
街道設施材料的選擇上要考慮材料的耐候性和可回收性,例如選擇木材、鋼材,通過一定防腐處理或加工,延長材料的使用壽命。
3.3.2 綠色出行
倡導綠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如步行、非機動車和公共交通方式。街道應控制機動車道的規模,優先保障綠色出行方式路權;將非機動車停車區和公交車站、地鐵站進行整合,方便不同交通工具的相互銜接,保障市民出行。
3.3.3 生態種植
合理布局街道綠化。水平綠化可采用街邊綠地、結合隔離帶設施綠化、建筑退界區設置盆栽等形式;垂直綠化主要是設置綠墻和種植一些攀爬或依附在墻體的植物,增加街道的多樣性、趣味性。
合肥市氣候冬冷夏熱,在種植種類的設置上優先考慮落葉喬木,如法國梧桐、合歡等樹種。夏季陽光強烈時,這些樹種可以提供樹蔭,避免陽光直射;冬季氣候寒冷,陽光可以透過樹木照入街道空間,提升街道的環境品質。
街道設計中可以適當運用一些當地的歷史文化符號,形成街區獨有的文化內涵,使人們產生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合肥市是“三國故地”“包拯家鄉”,歷史悠久,但在歷史文化宣傳上卻不盡如人意。應充分挖掘、整理其歷史文化符號和歷史底蘊,營造街道特色,展示城市魅力。例如,地面和人行道的鋪裝采用當地的特色材料,不僅采集方便、制作生產簡單節約,還符合當地人的審美習慣,易獲得人們的認同。街道歸屬感的營造,可以通過原有老建筑的保留和其原有功能的保留實現。
提升街道空間品質的訴求和實踐古已有之,其做法包括自下而上由居民主導的提升活動,以及自上而下由地方政府主導的提升工程。目前,合肥市街道改造項目以政府主導為主。通過對現有城市街道的調研分析,發現街道品質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街道通行能力差、功能混亂、街道環境品質低劣、商業業態同質化嚴重、缺少人性化特征等方面。對此,提出可供參考借鑒的設計手法和建議,對促進城市街道品質提升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街道空間品質提升不是為了設計而設計,而是為了創造一個更美好的公共活動空間。同時,街道空間品質作為人們的主觀評判,其側重點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的,這就要求對其品質提升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協調意見、解決問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