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剛
(中交一公局廈門工程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0)
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多,很多城市的老城區修建了地鐵,以緩解老城區的交通壓力。但是老城區建筑物密集,地下障礙物多,場地十分狹小,可利用的有限空間問題突出。在這種城市密集區對地鐵基坑圍護結構選型更為嚴格,既要承擔外圍土層壓力,又要控制基坑變形和周圍建筑物的沉降,保證周邊建構(筑)物的安全。
在地鐵工程建設中,圍護結構的設計和施工是其中一個難點。在深大基坑的圍護結構中主要有排樁和地下連續墻,內支撐主要是鋼管支撐以及鋼架混凝土支撐;地下連續墻是利用成槽機械以及泥漿護壁在地下形成一字形、T字形或π形槽體,然后下放鋼筋籠,澆筑混凝土,從而形成一道具有防滲、擋土和承重功能且連續的地下墻體;排樁指通過旋挖鉆以及泥漿護壁+止水帷幕、或樁體咬合,下放鋼筋籠、澆筑混凝土后形成的一排或者雙排的擋土支護結構[1]。
廣州市某地鐵車站沿東川路南北向布置,既有1號線車站沿中山二路東西向布置,與1號線車站呈L形換乘。車站主體為地下4層雙跨島式車站,全長170 m,標準段寬24.7 m,標準段基坑深27.35 m。因要保證市民的就醫與交通流量要求,基坑開挖方案采用半蓋挖法。
車站位于老城區,道路狹窄,為16 m雙向4車道;周邊建筑物密集,兩側建筑物最小間距僅為36 m,與車站結構最近建筑物僅1.8 m;車站北側為既有1號線區間,二者距離僅有8.5 m,在地鐵保護范圍內,1號線出入口在車站主體范圍內,施工時需要封閉拆除該出口;東側為人民醫院10~25層建筑物,為樁基礎并有2~3層地下室,距離車站3~5 m;西側主要為5~29層居民建筑物,高層多為樁基礎并有地下室,8層以下建筑物多為淺基礎;南側主要有2~7層建筑物,間距3~6 m,且多為淺基礎。兩側高層建筑基礎多為人工挖孔樁加錨桿支護,且錨桿侵入主體基坑范圍內[2]。
車站范圍內不僅建筑物密集,而且各種管線散布在車站兩側及車站結構正上方。有100多條通信管線分布在車站范圍內,DN800 mm排水管、DN219 mm燃氣管、DN1200 mm排水、2000 mm×1500 mm雨水渠箱、十余條10 kV、3條110 kV電纜貫穿車站。
車站為海陸交互相沉積地貌單元,地形較為平坦。基坑側壁巖土層類型較多,包括雜填土<1-1>、流塑狀淤泥質土<2-1B>、中砂<3-2>、礫砂<3-3>、軟塑狀粉質黏土<4N-1>、可塑狀粉質黏土<4N-2>、硬塑~堅硬狀粉質黏土<5N-2>,以及全風化泥質粉砂巖、粗砂巖、細砂巖<6>、強風化粗砂巖<7-1>、泥質粉砂巖、粉砂巖、細砂巖<7-3>和中等風化粗砂巖<8-1>、泥質粉砂巖、粉砂巖、細砂巖<8-3>、微風化泥質粉砂巖<9-3>。
車站基坑周邊建筑較為密集,且距離車站結構較近。同時所處地質較差,土體及巖層水較為豐富。基坑深度較深,為27.35 m。因此,內支撐的承載力要求較高,豎向需要更多支撐。結合相關資料以及計算分析,基坑等級為一級,基坑重要性系數1.1,支護結構最大水平位移0.2%H(H為基坑深度,mm),且<30 mm。擬設置5道支撐,其中1~4道支撐選擇鋼筋混凝土支撐,第5道支撐選擇φ609 mm鋼支撐。
第1道支撐截面1000 mm×1000 mm,間距6000 mm,冠梁截面1000 mm×1000 mm;第2~4道支撐截面700 mm×800 mm,間距6000 mm,混凝土腰梁截面800 mm×800 mm;第5道支撐采用φ609 mm,厚度t=16 mm鋼管撐,間距3000 mm。
支撐的剛度計算見式(1):

式中,KT為支撐的實際剛度,MN/m;η為支撐的松弛系數,取1.0;Ez為支撐的彈性模量,MPa;Az為支撐的截面面積,cm2;Sa為支撐的計算寬度,取1 m;L為支撐的計算寬度,m;S為支撐水平間距,m;x為計算點至支撐點的距離,取0.5 m;Ls為支撐的計算長度,m;θ為支撐與腰梁的夾角,對撐取90°,斜撐取45°;Ej為腰梁彈性模量,MPa;Ij為腰梁的慣性矩,cm4。
經軟件計算得到支撐的實際剛度。第1道支撐KT1=2767.3 MN/m;第2道支撐KT2=1586 MN/m;第3道支撐KT2=1568 MN/m;第4道支撐KT4=1985 MN/m;第5道支撐KT5=554.2 MN/m。
支撐的材料抗力計算見式(2):

式中,T為支撐的材料抗力,kN;ζ為與工程形式有關的調整系數,取1.00;ψ為與細長比有關的調整系數;fc為混凝土抗壓強度設計值,N/mm2。
代入式(2)得:第1道支撐T1=14222 kN;第2道支撐T2=6428 kN;第3道支撐T3=6428 kN;第4道支撐T4=8545 kN;第5道支撐T5=5617 kN。根據工程類比、施工工序以及支撐的軸力計算可得支撐豎向間距,支撐豎向間距依次取5300 mm、5500 mm、5350 mm、5000 mm。
由于車站周圍環境復雜,基坑深度較深,且對防水要求較高,因此,選擇對地下連續墻+內支撐方案和圍護樁+φ600 mm旋噴樁+內支撐方案進行比選。
地下連續墻厚1000 mm,嵌固深度微風化巖層取1.5 m,中分化巖層取2.5 m,強風化取4 m,平均槽段深度取28.95 m。基坑外地面超載取用20 kPa,根據實際選取最不利孔位置MLZ3-LSLY-025,樓層高度為8層,取荷載為120 kPa,依據地下連續墻和車站相關參數及JGJ 120—2012《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采用理正深基坑支護結構軟件F-SPW7.0,按彈性支點法和增量法計算。砂性土采用水土分算計算水土壓力,黏性土采用水土合算計算水土壓力。土的水平抗力系數按m法確定。
經過計算,地下連續墻的位移、彎矩、剪力如圖1所示,地下連續墻最大位移為:11.19 mm≤30 mm,且≤0.025%H,滿足設計要求;最大支撐軸力在第4道支撐處,為5248.55 kN;最大沉降量為14 mm,滿足JGJ 120—2012《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要求。

圖1 地下連續墻位移、彎矩、剪力圖
樁長28.95 m鉆孔灌注樁+12 m樁間旋噴樁止水帷幕,鉆孔灌注樁直徑徑取1000 mm、間距1200 mm,旋噴樁直徑600 mm。選取與地連墻相同條件下進行計算。
經過計算,圍護樁結構位移、彎矩、剪力如圖2所示,圍護樁最大位移為:15.00 mm≤30 mm,且≤0.025%H,滿足設計要求;最大支撐軸力在第4道支撐處,為5129.59 kN;最大沉降量為17 mm,滿足設計及規范要求。

圖2 圍護樁結構位移、彎矩、剪力圖
經計算,地下連續墻和圍護樁結構都可以在本站實施,因此,在其他方面進行方案比選。
4.3.1 受力性能
兩種圍護結構所處環境、地層、外荷載以及內支撐設置相同,因此,對圍護結構的抗彎剛度EI進行比較,兩種結構材料的彈性模量E相同,則只比較支護結構的截面抗彎剛度I:圍護樁單元I樁=πD4/64(D為圍護樁直徑,m),地下連續墻支護單元I墻=bh3/12(b為地下連續墻厚度,m;h為截面高度,m);經過計算I樁=0.049 m4;I墻=0.0833 m4,而I墻>I樁;因此,地下連續墻的抗彎剛度較圍護樁大。
4.3.2 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由于本車站距離周圍建筑物較近,且位于醫院附近,需要控制噪聲;同時在車站北端頭側8.5 m處有既有1號線區間,附近有大量居民樓房為天然基礎,因此,對施工產生的振動需要控制。由于氣候環境和地質、水文條件,地下水豐富,降水較多,所以,圍護結構需要較好的止水防滲措施。圍護樁施工時,振動大,噪聲難以控制;同時,防水措施采用φ600 mm旋噴樁,但增加止水帷幕措施,不僅增加了施工難度,也增加了對土體的擾動次數。
而地下連續墻施工采用雙輪銑成槽,振動小,降低了對附近建筑物、地鐵區間的影響;同時產生的噪聲可以控制,對居民、醫院病人的影響較小;地下連續墻接頭采用套銑接頭,該工藝成熟,已經得到較好的止水效果,不易失效,工藝簡單,結構的整體性較好。因此,在城市密集區以及地下水位較高的地質情況下,地下連續墻更加適用[3]。
本工程方案研究階段,對地下連續墻及圍護樁結構進行整體工程費用估算對比(見表1)。地下連續墻雖然總體造價較圍護樁結構造價高,但整體經濟效益較為可觀。

表1 地下連續墻及圍護樁結構經濟對比表萬元
綜上所述,通過對地下連續墻和排樁圍護結構的受力、對環境的影響、成本、適用性進行分析和計算,可以看出在城市建筑密集區地鐵基坑采用地下連續墻是不二的選擇。地下連續墻剛度較大、抗滲性好、耐久性好、安全性高、經濟性好,同時在建筑密集區施工時對周邊建筑物結構和居民生活影響較小,機械化程度高,適用于各種復雜的地質環境。通過合理規劃場地、控制施工參數等手段,地下連續墻會越來越適用于城市建筑密集區的基坑的圍護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