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玉屏
(浙江財大空間規劃科技有限公司,杭州 310030)
某鄉鎮位于縣域中部,東西南北四面與7個鄉鎮連接,距離縣城10 km,地理位置優越,并且交通設施完善,是全縣的交通樞紐。該鄉鎮總面積共48 km2,下轄21個行政村,總戶數為4754戶,總人口為1547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長期穩定在約3‰,人口總數相對穩定。轄區內水資源相對豐富,擁有多座水庫,蓄水量達1.1×107m3,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東、南、西高,北面較低。土地利用方面,農業用地共2753.5 hm2,其中,耕地面積僅881.2 hm2,生態用地1352 hm2,建設用地352.6hm2,住宅用地176.8 hm2。產業結構方面以第一、第二產業為主,其中,以第一產業居多,第二產業主要是少量化工、鑄造工業企業。該鄉鎮農業用地占比較高,但耕地面積不足,生態用地主要是生態林與水域,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上,應重點整治農業用地,增加耕地資源;對生態用地實施保護,有限度地進行開發利用;對鄉村環境與基礎設施進行整治,改善人居環境;產業結構方面發掘區域旅游資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整體目標是在保護農民基本權益的前提下,從農業用地整治、生態修復、建設用地以及基礎設施用地整治這4個方面著手,統籌協調各項土地整治活動,對田地、水域、道路、林地、山地以及村莊進行綜合整治,實現全域、全空間覆蓋。基本目標是推動農田連片建設,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加快村莊整治與美化,實現村莊風貌景觀化;挖掘存量與加強復墾,實現建設用地減量化;統籌山水林田湖全要素資源,實現鄉村治理全域化。
2.2.1 循序漸進、因地制宜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必須因地制宜、尊重實際,綜合考慮區域人文、自然、歷史以及經濟等條件,要突出重點、體現差異,避免生搬硬套,整治模式同質化[1]。此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必須充分循序漸進,切忌好高騖遠、大拆大建,要立足區域實際情況,有序開展整治活動。
2.2.2 注重生態,保護優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中必須貫徹“兩山”理念,堅持以生態為基礎,將生態保護置于優先地位。在推動水域、林地、草地等自然環境整治中,既要注重生態修復,更要加強生態保護;在推動農田整治過程中,以確保耕地資源數量與質量為基礎,正確處理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的關系。
2.2.3 以政府為主導、以群眾為主體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一項復雜化、綜合性的工作,不僅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參與,同時也要引導群眾參與其中。地方政府在落實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過程中,應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多部門協同、群眾共同參與的機制,突出群眾主體地位,在充分保障群眾基本權益的基礎上,推動全域土地整治工作,讓群眾共享整治成果[2]。
3.1.1 村莊建設用地整治
以提升村莊環境為主要目標,對村莊公共設施、墻體立面、庭院及傳統建筑進行加固、改造、升級,以改善村莊整體環境。重點完善村莊的健身娛樂、文化教育、養老、醫療等公共設施,同時改善村莊的生活條件、生產條件以及生態條件,為發展農村觀光旅游業提供必要基礎[3]。對轄區內各行政村的舊房、危房進行集中改造,提升房屋質量,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優化村莊的整體風貌;對各行政村廢棄的宅基地進行整理,減少村民聚居點,釋放宅基地流量,進行復墾或規劃為民宿以及旅游設施;對各行政村主干道進行整治,建設騎行綠道或者觀光綠道,實現村莊景區化。
3.1.2 公共服務設施整治
行政管理用地方面保留各行政村現有的村委會、醫療站、禮堂等設施,通過適當改造,打造成為村莊公共服務中心,滿足村莊公共管理需求。文化教育用地方面,根據轄區生源情況,對相鄰村莊的學校進行合并,實現集中辦學,涵蓋幼兒園、小學、中學,改善教育條件;在各行政村建設文化活動場所、圖書角及其他公共設施,滿足村民文化娛樂需求。在醫療用地方面,對現有格局不做更改,即保留鄉鎮衛生院與各行政村醫療站,重點對衛生院與醫療站的基礎設施進行完善,為村民提供良好的醫療條件。社會福利用地方面,在鄉鎮府周圍規劃建設敬老院、體育中心以及文化中心等設施,為全鎮居民提供相關公共服務,同時便于政府進行管理。在綠化用地方面,利用現有的綠地、水域自然條件,整體進行規劃設計,通過采用相應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打造具有鄉鎮特色的公園綠地,使其達到改善鄉鎮自然環境,優化鄉鎮整體形象的目的。
3.2.1 生態用地整治與保護
針對轄區內具有生態保育功能的山林主要以保護為主,充分發揮其生態保護屏障作用;對具有農業生產或觀光旅游功能的山林、山地以保護優先、適度開發利用為基本原則;綜合統籌林地資源平衡,適度進行零星林地調整,確保林地數量不減少。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山體進行全面排查,采取相應的修復或加固措施,預防山體滑坡和水土流失等災害。針對水域,嚴格保護水庫、水塘及河流,結合安全性評估,實施除險加固、山塘整治、流域治理等修復工程,創建安全水環境;尤其針對飲用水源加強監管與保護,防止水源污染,確保用水安全;對灘涂及濕地資源適度開發利用,在不影響生態平衡的前提下,可考慮規劃為濕地公園。
3.2.2 河道整治
對轄區內存在問題的河道進行整治,包括清除河道內雜物、淤泥,實施河道綠化、亮化、美化和景觀化等,以改善河道生態質量為主要目的,輔以水環境和沿岸節點打造,多措并舉,為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以及休閑場所。
3.2.3 居住環境整治
合理利用住宅、道路、河道周圍空閑用地,栽種綠植,打造綠色長廊;加強生活污水排放管理,配套污水處理設施,對村民生活污水進行集中收集處理,降低隨意排放對環境的影響;嚴禁工業產業靠近村莊聚居點,尤其是污染性工業產業,避免對居民生活造成影響;對村民生活垃圾實施分類處理,倡導垃圾資源化;推動農業生產活動產生的廢物回收,比如,塑料薄膜、農作物秸稈。
3.3.1 宜耕后備資源開發
對適宜作為耕地資源的后備土地進行開發利用,應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大前提下,堅持適度開發原則,開發利用轄區內適宜作為耕地資源的后備土地,以增加耕地面積,解決耕地資源不足的問題。
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對區域內荒地、宜農園地及裸地等宜耕后備資源進行修復整治,開展適度開發利用,增加耕地面積,補充耕地數量,解決耕地資源不足的問題。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制止耕地出現“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實現新增耕地數量、質量、生態、利用方式等多維度保護。
3.3.2 旱改水
將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的旱地改為水田。該鄉鎮內水資源豐富,部分旱田地勢平坦、水源充足,通過田地平整、砌筑田埂、調整田塊、修建防滲工程以及灌溉設施等手段可以將旱田改為高質量水田,可以顯著改善農業產生條件,提升作物產量。
3.3.3 建設高標準農田
根據村莊耕地資源條件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整治工程,提高耕地質量,形成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加快實現農田標準化、操作機械化、種植科學化、經營產業化、服務現代化,以農業發展助推農村發展。
3.3.4 農田整治修復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要吸取過往土地整治的經驗與教訓,兼顧耕地數量和質量,立足于現有的耕地資源,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采取針對性的土地整治措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田質量,增加高質量農田占比,爭取建成高產、優產的高質量連片農田示范區,以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轄區內出現土地退化以及污染的耕地資源進行修復,同時持續監測土質情況,全面改善轄區內耕地質量。
3.4.1 農業方面
農業方面在綜合考量轄區農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主要從兩方面著手:
1)發展規模化養殖業,逐步取消轄區內非規模化、不規范的養殖場所,建立標準化養殖業示范園區,引導轄區村民、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及養殖企業逐步向園區轉移,形成規模化、規范化、現代化的養殖基地。這不僅便于對養殖業產生的污染進行集中管控治理,實現糞便的資源化利用,同時也能形成規模化優勢,增加養殖業經濟效益。
2)結合轄區實際情況,合理規劃農業用地,對農田實施景觀化改造;對村莊進行升級改造,實現全域景區化。推動轄區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深度融合,深化“農業+”產業模式,在保證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開發農業、農村景觀,發展鄉村旅游。
3.4.2 工業方面
1)轄區內工業主要是鑄造、化工企業,根據聚集要求,規劃鄉鎮工業園區,發揮規模優勢,將轄區工業企業逐漸搬遷至園區,加快“低小散”企業治理,騰挪發展空間,實現土地增值。同時要加強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的管控與治理,防止工業三廢污染水源、土壤、空氣。
2)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高價值、低污染、低耗能的輕工業,依托轄區內農產品資源優勢,建立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打造工業園區,吸引外部投資,逐步形成規模化優勢,提高產品附加值。
綜上所述,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要立足高位,著眼于全局,從區域實際情況入手,做好整體規劃,編制具有可行性的整治實施方案,對建設性用地、農業生產用地、生態用地以及基礎設施用地等進行全面整治,從而達到優化環境、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完善產業布局、推動區域協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