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天,張金光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071)
天長市南市區二期基礎設施工程(一期)PPP項目,建設內容包含道路、綜合管廊、綠化景觀等一系列配套設施,共10條市政道路9.8 km,6條道路規劃有綜合管廊,共約7.8 km,在該工程的管廊施工中,污水管為重要設施,項目采用的是現階段業內較為主流的頂管施工技術。
頂管施工技術是以地下管道施工技術為基礎,經優化后得到的全新技術形式,其突出特點在于無須大范圍開挖路面,僅沿著與地面垂直的方向開挖工作井即可,再于該處將管材頂進至指定位置。主頂油缸、管道間中繼站等均為關鍵設施,其聯合應用,可提供推力作用,將各類頂進設備推動至地質層。在對頂管進行施工時,還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有效選擇工具管,工具管不僅要材質過關,而且質量要符合有關要求。市政工程中,工具管一般選用鋼筋混凝土管,它能夠使頂管施工完成得又快又好,與此同時,如果地面出現各類壓力或者地面周邊出現各類壓力時,鋼筋混凝土管也能承受足夠的壓力,以最大限度地確保施工安全。
主要流程為:施工準備→測量放線→制作井位→配套頂管設備→導向鉆孔→拉管→有序施工各管節→頂管設備拆除→罐頭處理→修筑檢查井。
施工準備階段需采取的措施有:
1)根據地勘報告掌握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確定具有可行性的施工工藝。
2)加強技術交底和安全交底,組織施工人員深入學習施工圖、施工規范等內容,對工程施工狀況形成準確的認識。
3)對沿線的管線做全面的調查,并查閱相關建設資料,明確既有管線的類型、數量以及分布特點,進而確定與設計管線存在交叉位置關系的管線,基于所掌握的信息繪制圖紙,提供協調方案,確保新舊管線均能穩定使用。
工作井形式有兩種:(1)坑式設備工作井;(2)裝管井。立足于工程項目的實際情況,擬采用長500 mm的管節,安排在原井內完成安裝作業。
導向鉆孔的主要步驟有:
1)適配定位輪,用于控制管道的流水標高。在井內復核標高,經計算后確定實測值與設計值的誤差,對數據加以修正,保證標高的準確性,此后方可進入下一井位。
2)導向孔軌跡設計工作中,控制其布設位置,以遠離既有管線的區域為宜,即盡可能離開壓力管線、光纜及電力管線;根據對現場條件的分析,將鉆機放置在有風險管線的一側;深度優化鉆孔曲線,盡可能降低復雜度,弧型部分的曲率適當加大。入土點、出土點與水體的距離至少達到5~6 m,否則有泥漿噴涌的可能。
復測導向桿的標高,并考慮施工深度范圍內土層的承載力,綜合多項條件判斷是否具有預擴孔的必要,同時決定是否需配套止泥環。機頭的型式根據現場土層特性而定,若為流沙流塑土層,則以專用壓力倉機頭較為合適,其具備自卸壓、自閉合的功能,運行效果較好。
1)第一節管為工具管,頂進時按照50 cm的間隔依次測量(必要時縮短間隔距離,加大測量頻率),根據實測結果采取控制措施,使管道精準入土;隨著管道的頂進,待其到達土層后,適當放寬測量間隔,但不超過100 cm。嚴格檢測并控制頂管管道的偏差,頂管管道的允許偏差見表1。

表1 頂管管道的允許偏差
2)用激光導向經緯儀組織中心測量。實際操作中,調整經緯儀的姿態,使其瞄向井內的激光發射器;隨后,對激光發射器做適當的調整,保證其位置的合理性(要求激光發射點恰好處于軸線處)。
3)用水準儀測量高程,檢測頭一節管前端與后端管內底高程,從實際結果判斷頭一節管的走向趨勢,以便采取控制措施;經測量后,高程需與工作井內另一水準點閉合。
4)將激光經緯儀穩定置于工作坑內,調整好姿態;在管內裝上標示牌,作為輔助裝置使用,當管道頂進到位后,激光點應當正好射在標示牌的中心位置,此時說明頂進無偏差,否則管道頂進位置偏離設計要求,應予以調整[1]。
5)頂進結束后,測量各管節接口的中心位置和高程,判斷管節間的連接情況;若有錯口,則測定其高差,有效調整到位。
頂拉材料選用的是聚乙烯材料,根據此類材料的特性可知,其難以承受大噸位的頂進,易由于過強的頂進作用而受損;管體與土體間有泥漿,起減摩的作用。根據現場情況以及經驗值,要求環空≥40 mm。此處以40 mm的環空為例展開分析,在該條件下頂進施工時,機頭掘進效率較高,產生的泥漿具有擠壓密實、減摩的多重作用,有利于改善施工條件。
根據設計鉆進曲線控制鉆孔,施工期間加強監測,及時掌握現場作業情況(例如,鉆進方向、深度、鉆頭板的狀態),并與司鉆手保持密切聯系,雙方進行高效的信息溝通,避免誤操作。鉆進以及回拖時,控制鉆桿的運行姿態,避免逆時針旋轉。為強化質量控制效果,導向孔鉆進時做到站旁監督,并落實簽證制度,由此保證鉆進軌跡的準確性。鉆頭到達出口工作坑后,結束鉆進作業,但此時的孔徑與設計要求尚有差距(不具備鋪設施工的條件)。考慮到此情況,擬采取多次擴徑的處理方法,先用φ159 mm鉆頭回擴1次,再用φ273 mm鉆頭回擴1次,如此類推,直至實測孔徑達到設計要求為止。此后,安排專員用清孔器清理殘留在孔內的泥漿,使孔洞保持相對潔凈的狀態[2]。
鉆導向孔及回擴操作要點如下:
1)卸下鉆頭,將φ159 mm的回擴頭連接至鉆桿尾端,回擴頭的后方連接鉆桿,再啟動鉆機,由鉆機帶動回擴頭,使其做出回拉和擴徑的操作。
2)回拉施工期間,根據施工進度適當加接鉆桿,要求全過程中鉆桿均不進入孔洞。
3)隨著擴頭回拉量的增加,待其到達接駁坑的位置時,卸下無須使用的φ159 mm回擴頭,在鉆桿尾端接上φ273 mm回擴頭,繼續旋轉、回拉,按照此方法依次類推,完成回擴。
4)拉管時,需確保任何一節PE管均到達指定的位置;完成拉管作業后,及時清理作業設備以及附屬裝置,將其分類堆放到位,妥善保管,以便后續繼續使用。
由于施工區域局部地質條件復雜,對泥漿的性能提出較高的要求,需合理制備。并且,除了制備優質的泥漿外,還需以科學的方法施工,充分發揮出泥漿的性能優勢。具體作業要點如下:
1)水泵輸送至沿淀池,在該裝置中發生沉淀、過濾,此后配漿。
2)選取適量優質的原材料,做充分的拌和。以一級膨潤土為宜,加適量的泥漿添加劑,得到性能良好的泥漿。泥漿添加劑的類型較多,較為常見的有降失水劑、防塌潤滑劑等,具體根據材料的性能特性和環保特性靈活選擇。
3)為使膨潤土有效水化,采用快速水化裝置;除此之外,增加泥漿罐的數量,本次施工中采用1個配漿罐+4個泥漿攪拌罐的配置方式。
4)施工期間產生的回流泥漿需得到有效的處理,主要方法:在鉆機作業現場以及管線場地處修筑返漿收集池,作為處理時的關鍵裝置;主管線穿越施工擴孔過程中形成泥漿,將該部分匯聚至返漿收集池內,經沉淀處理后,進一步由光纜套管輸送,使其轉移至位于鉆機場地的泥漿池內,在該處回收沉淀;經過前述的處理后,啟用回收系統,將產生的泥漿進行回收利用[3]。
施工時加強安全防護,例如,施工人員佩戴安全帽等相關防護用具,提高主動防護水平;在施工場地周邊設置擋板;加強安全監管,及時發現問題并正確處理;部分區域不具備安裝防護欄的條件,此時宜在周邊裝設防護網,以防人員跌落;加強對施工設備的性能檢查以及材料的質量檢查。
對于頂管測量,可通過激光線測量的方法完成。將激光經緯儀安裝設置在工作井中,以管線為基礎進行調節,同時必須妥善安裝標示牌,頂進管道與設計方位合一時,激光點可以精準地射到標識牌的正中方位。全段頂管結束后,有必要在每個管節的接口處測量位置與高程,如果出現了錯口的情況,需要詳細測量錯口高差。此外,為了使管道的光滑度達到最佳,有必要用砂漿抹平錯口。
另一方面,對糾偏校正而言,重點在于預防,要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超差而引起的再度校正的情況。一般來說,以1 m為尺度進行度量。如果有偏差,則需要進行糾偏校正,并進行仔細核對。頂進時,最大誤差為10 mm,對于誤差,要進行及時的糾正,而且糾正必須從小角度出發,緩慢行進,不能過快。嚴格避免猛糾硬調等現象。對于糾偏方法,可以利用挖土校正法,也可以利用強制校正法。
對于排水管,使用最頻繁的是混凝土管。管道接頭要確保完全固定管道導向環。一般來說,接頭的主要處理途徑包含:如果頂管管材利用的是平型接口,后續不同管之間出現縫隙時,應利用環氧水泥砂漿進行填抹;如果管頂頂進結束后,壓力試驗造成了管道破損的情況,需要在管道內部設置密封環,還要做好接口防水測試。在頂進過程中,因為管道有時會受到不均衡的壓力,從而造成裂縫的進一步擴張,所以,必須及時處理裂縫。如果是比較細微的裂縫,可以用環氧砂漿進行填充;如果是比較明顯的裂縫,可以用鋁粉砂漿進行處理。
綜上所述,在市政道路排水工程的污水管施工中,可以采用頂管施工技術,其能夠在不開挖的前提下將管道等設施施工到位,既保證了管廊施工質量,又能減小對路面完整性的影響以及對周邊現狀建(構)筑物的擾動。通過本文的分析,提出一些具體的施工要點,希望可以給類似工程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