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普惠金融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提高農村金融服務可得性,延伸服務觸角,降低農村金融排斥,在堅持政府主導和市場需求結合的原則下,農村金融服務站點應運而生。經過十余年的發展,農村金融服務站點在滿足農村基礎金融支付需求和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科技進步和農村金融需求的多元化也給站點的發展帶來了諸多挑戰。本文以PQ農商銀行為例,介紹該行農村金融服務站點基本建設情況,分析其在經營發展中面臨的諸如商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業務職能無法滿足現實需求問題和操作風險隱患問題,認為商業銀行應結合自身優勢和農村金融需求的轉變,加快推進站點在定位、業務職能、經營方式和管控機制等方面的改革轉型,以推進站點的可持續發展。
關? 鍵? 詞:農村金融服務站點;普惠金融;金融需求;商業可持續性
中圖分類號:F832.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2517(2022)03-0064-07
DOI:10.16620/j.cnki.jrjy.2022.03.007
一、引言
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均等化是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基礎和衡量標準之一,也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受地理位置偏遠、金融服務商業價值不高、銀行網點服務半徑有限等因素影響, 農村地區受到的金融排斥更為明顯,金融服務供給難以滿足金融服務需求的供需失衡狀態長期存在。農村基礎金融供給不足和城鄉金融服務發展水平差距較大是當前我國金融體系的短板。基于此問題,為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覆蓋率,彰顯普惠金融社會責任擔當,國家通過政府引導與市場結合的方式,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下沉金融服務,延伸服務觸角。在綜合考慮服務便捷性和成本效益的基礎上,各金融機構通過與農村經營主體或組織以合作或代理等方式成立農村金融服務站點提供金融服務,金融服務站點應運而生。
銀行類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設立服務點,利用商戶、村委會等人流聚集且固定的場所,通過與第三方金融服務代理機構合作, 或在當地聘請代理人,亦或二者兼有的形式,依托銀行卡受理終端或網上支付、手機支付等電子支付方式,委托代理人對外提供助農取款、現金匯款、轉賬匯款、代理繳費等基礎金融服務,也包括對反洗錢、征信、國債等金融知識的宣傳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咨詢等業務,并拓展開辦貸款申請受理、貨幣反假鑒定、電子商務等附加金融服務。農村金融服務站點是在推行普惠金融過程中探索的一種商業模式,以農村的當地商鋪、 衛生所等聚集性較強的場所為平臺,有效顧及了農村“長尾客戶”的金融服務,降低了金融機構與農村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有效打通了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提高了村民獲取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捷性,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深化普惠金融建設方面提供了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
二、文獻綜述
農村金融服務站點因地區和建設機構的不同,存在助農取款服務點、助農金融服務點、銀行超市、金融便民服務點、惠農支付點、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點等多種稱謂,合作或代理的機構有商戶、村委辦公室、郵政點、衛生室等,盡管稱謂和代理機構在形式上各不相同,但農村金融服務站點本質上都是金融代理性質, 都是在中國人民銀行的指導和鼓勵下,以金融機構委托代理機構行使限定服務職能的模式,來拓寬金融機構的服務范圍,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
因金融服務站點在區域、機構和業務等方面存在差異,目前無法獲取系統性分析數據,因此,已有研究文獻中,研究內容主要以具體案例切入總結金融服務站點運行的一般規律,研究重點集中在金融服務站點在實務操作和機構建設中存在的風險和隱患,影響金融服務站點可持續發展的原因和對策等方面。
在實務操作方面,付玉斌(2021)以P銀行為例, 總結了P銀行農村金融服務點的發展特點,指出農村金融服務點具有改善金融資源分布不均和拓寬金融機構業務范圍的優勢,但也存在著監管體系不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基礎設備不齊全,業務種類單一和金融宣傳不到位等問題。吳曉杰等(2022)以青海省惠農金融服務點為研究對象,指出惠農金融服務點在具體操作中存在現金保管風險、經濟糾紛風險、交易風險、套取手續費風險、重建設輕質量等多重潛在風險和挑戰。
在可持續發展模式方面,王關玉(2019)以四川省助農取款服務點為例,將助農取款點可持續發展模式總結為基礎支付服務保障型、綜合金融服務合作共贏型和商業經營互利帶動型三類。王旭(2017) 將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總結為四位一體可持續發展模式,即市場主導、地方政府支持、人民銀行管理、主辦銀行提供服務、代理商戶作為中介的模式。
在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方面,李賢學(2020)以吉林省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為例,認為移動支付業務的普及和助農取款服務的客戶群體變化對業務量影響較大,服務點業務功能和所處地理位置對業務發展影響較大。李洪德(2020)將影響助農取款服務點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總結為惠農不惠企、農村居民收入低、 價格承受力弱且外在驅動欠缺、部分農村地區空心化嚴重弱化基礎設施建設動力、現行財稅體制導致資金扶持政策難以落實。羅勇成(2015)建議明確助農取款服務的公益性定位,豐富助農取款服務功能,增強助農取款服務點的風險防范能力,加強宣傳,提高農民用卡安全意識,以此實現助農取款服務可持續發展。
在發展成效方面,張立光等(2021)研究表明,助農取款點服務模式對于推動城鄉基礎金融服務均等化具有顯著成效和積極作用,但存在商業不可持續,信貸供給不足和資金凈流出問題尚待解決,縣城、鄉鎮、村莊社區三級網絡協同不完善,潛在風險較多和供給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等問題。
已有文獻研究表明,農村金融服務站點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是國家完善金融體系、拓展普惠金融的產物,其產生和發展具備一定的理論和現實基礎。但在運行過程中,隨著科技發展、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站點定位不清、公益性和商業性失衡、業務范圍狹窄、 管控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逐漸顯現,需要采取有效舉措,推動站點轉型,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三、理論基礎
農村金融服務站點存在的目的是緩解農村金融排斥,在具有明顯不完全競爭特性的農村金融市場中, 依托農村金融服務站點商業模式的創新,提高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的可得性,緩解農村金融服務供給無法滿足金融服務需求的現實問題。 因此,本文對金融服務代理的研究主要基于金融排斥理論和不完全市場競爭理論。
農村地區特別是相對貧困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偏低、地理位置偏遠、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金融機構出于資本逐利性考慮,在綜合考慮風險、成本和收益等多種因素下,不愿意在農村地區拓展金融服務。因金融服務供需雙方能力和門檻不對等, 農村地區金融排斥問題較為明顯,建立農村金融服務站點正是基于金融排斥理論而產生的彌補支付結算等金融服務匱乏的方式。依據Kempson等(1999)從地理排斥、評估排斥、條件排斥、價格排斥、營銷排斥和自我排斥六個方面對金融排斥進行判定的論述,農村金融服務站點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金融服務在地理、條件、價格、營銷和自我等方面的排斥問題,但在緩解貸款服務和需求方面的金融排斥作用有待加強。
市場在完全競爭機制下,通過“看不見的手”推動市場經濟正常運行,但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就需要政府宏觀調控這一“有形的手”發揮作用。農村金融市場因金融排斥和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存在市場失靈,這就需要政府通過科學合理的扶持政策和措施進行調控和引導。農村金融服務站點是在國家布局農村金融網絡,提升農村普惠金融可得性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是在中國人民銀行和銀保監局的政策推動和引導下,銀行業金融機構綜合考慮金融服務普惠性和成本收益的理性選擇。通過國家對農村金融市場的合理干預,彌補了農村金融市場不完全競爭機制缺陷,為農村金融服務站點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四、農村金融服務站點的發展歷程
農村金融服務站點是在金融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支付結算手段迭代更新的共同推動下實現的。銀行卡、助農取款POS機、助農終端、自助服務終端等現代金融服務機具的研發和革新成為農村金融服務站點建立的基礎條件。農村金融服務站點“自上而下”的推廣模式在不斷發展中呈現出政策指導逐步明晰、支付手段不斷豐富、業務范圍不斷拓展等特點。以官方規定為依據,以時間為主線,農村金融服務站點的發展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11年啟動銀行卡助農取款服點試點項目。我國金融服務代理可以追溯至2011年。基于提高農村金融服務可得性目標,2011年中國人民銀行下發《關于推廣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的通知》,啟動銀行卡助農取款服點試點項目,通過銀行卡收單機構在農村鄉(鎮)、村的指定合作商戶服務點布放銀行卡受理終端,向借記卡持卡人提供小額取款和余額查詢的業務,每卡每日累計最高取款金額不超過1000元(含)人民幣,禁止辦理信用卡取款業務。 要求在2013年底前實現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在全國范圍內農村鄉鎮、 行政村的基本覆蓋,滿足偏遠農村地區各項支農補貼資金、日常小額取現、余額查詢等基本金融需求。
第二階段,2014年助農服務站點在取款的基礎上增設匯款和繳費業務。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深化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的指導意見》, 取消對助農取款服務點辦理匯款和繳費業務的限制, 收單機構可通過申請增設匯款和繳費業務,取款限額也由原1000元(含)人民幣的限制提高至2000元。
第三階段,助農服務站點發展成為業務更為全面、服務范圍更廣泛的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的主要形式。2015年,國務院關于在《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中強調,進一步拓展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廣度和深度,并提出建設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點試點, 待達到一定時機展開推廣。2018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點支付服務點技術規范》, 對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點的功能、建設規范等進行了統一規定,將金融服務終端的服務從銀行卡、存折拓展至條碼支付,主要包括農村普惠金融支付服務點(支付點)、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點(綜合點)、農村普惠金融智能服務點(智能點)等三種類型。在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多年發展的基礎上, 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點的業務更為全面,服務范圍更廣泛,是未來農村金融服務站點的主要形式。
通過梳理農村金融服務站點發展歷程可知,不論是助農取款服務點還是普惠金融服務點,都是農村金融服務站點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重要形式。國家對農村金融服務站點的政策指導愈加明晰,農村金融服務站點的業務功能逐步完善,支付媒介不斷升級,服務范圍逐漸擴大。從2011年試點起,十年時間內,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數量迅速增加。截至2020年末,全國共設置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89.33萬個,支付服務村級行政區覆蓋率達99.31%,2020年,農村地區助農取款服務點共辦理支付業務(包括取款、匯款、代理繳費等)合計3.99億筆,金額3531.24億元。農村金融服務站點依托“廣覆蓋、多層次、可持續、可獲得”原則,有效地解決了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成為普惠金融工作的核心一環。
五、農村金融服務站點的實踐與挑戰:以PQ農商銀行為例
PQ農商銀行是一家位于市區內的獨立法人金融機構,現有網點22家,其中城區網點11家,城鄉結合部網點3家,鄉鎮網點8家。截至2021年末,PQ農商銀行資產規模117.45億元,受疫情影響,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5.23億元,營業支出5.12億元,凈利潤710萬元。不良貸款率和撥備覆蓋率均未達到監管要求,盈利承壓較大。
(一)PQ農商銀行農村金融服務站點建設情況
PQ農商銀行自2016年按照市農信辦統一要求,開始設立農村金融服務站點,設立之初命名為“銀行超市”,2019年更名為“金燕驛站”,全市實行統一標識。PQ農商銀行農村金融服務站點起步相對較晚,但處于站點建設的技術成熟期,鋪設速度較快。截至2021年末,該行共設有農村金融服務站點19個,基本覆蓋所服務轄區的行政村。該行建設農村金融服務站點采用與第三方科技公司合作的模式,以行政村和社區的超市、五金店為主要代理機構,商鋪老板聘為站點經理,銀行與第三方科技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站點經理由第三方科技公司負責培訓和管理。站點裝修、線路鋪設、機器配置等基礎條件由農商銀行負責, 行內由專設部門聯合安保、電子銀行、信息科技等部門進行統一管理,經營風險由農商銀行承擔。 目前主要辦理小額存取款、轉賬匯款、余額查詢、代理繳費等基礎支付業務,為農村客戶提供了相對便捷的金融服務,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網點的業務壓力。
PQ農商銀行“金燕驛站”建設帶有明顯的自上而下的推動性質,其發展情況折射了全省農村金融機構金融服務站點的發展程度,就全國而言也具有一般性,但在業務范圍、站點管理等方面仍存在局限,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和風險。
(二)經營發展面臨商業可持續挑戰
農村金融服務站點以商業銀行為主體,商業銀行以盈利為目的,兼顧普惠但不損害經濟利益是農村金融服務站點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收益難以覆蓋成本,金融服務可得性、普惠性與商業可持續性矛盾相對突出,持續建設推廣農村金融服務站點積極性不足。農村金融服務站點從建設到運營都需要具備一定的物質基礎和人力保障。線路鋪設、機器購置、站點租賃裝修、代理服務費、人員勞務費是基本成本, 根據業務量支付的手續費、攬儲獎勵等是增量成本,風險防范、操作培訓、監督檢查等日常管理是附加成本。但從收益方面來看,農村金融服務站點多以小額現金存取款、余額查詢、代理繳費等無經濟收益的業務為主,服務對象多為附加值相對偏低的村民,直接經濟收益近乎為零。
“金燕驛站”初設階段,宏觀經濟發展平穩,PQ農商銀行經營效益較好, 盡管存在一定成本支出,但考慮長遠發展、社會責任和上級推動,PQ農商銀行還是積極并迅速完成了轄內行政村站點布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PQ農商銀行經濟效益日益下行,不良貸款降控難度大,多項監管指標承壓,“金燕驛站”運維成本因設備更新、站點裝修等支出有增無減, 收入卻微乎其微, 經濟上的入不敷出且持續虧損使PQ農商銀行進退兩難。
以2020年為例,PQ農商銀行“金燕驛站”基礎性成本、增量成本和附加成本主要有:支付銀行超市無線卡租賃費0.6萬元,光纖租賃費2.28萬元,房屋租賃費2萬元,代理商(客戶經理)勞務費24.36萬元,按業務量支付的存款手續費59萬,攬儲貢獻獎0.6萬元,合計88.84萬元。19家銀行超市辦理跨行轉賬匯款業務較少,收益基本可以忽略。在存款維護上, 最大一家銀行超市維護存款規模為1億元,其余銀行超市存款規模均在兩千萬左右,總存款余額約4億元,與一家銀行網點維護銀行存款規模相近,但銀行網點在存款業務上的成本要明顯偏低。因此,僅從經濟價值考慮,依靠跨行轉賬匯款產生的手續費收入難以覆蓋日常經營成本,“金燕驛站” 的商業可持續發展面臨不可回避的挑戰。但從服務客戶群體范圍而言,單一銀行網點所提供的金融服務便利遠不及散布在諸多行政村的“金燕驛站”, 這也表明農村金融服務站點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僅從經濟視角來衡量,找到公益性和商業性的平衡點對農村金融服務站點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三)傳統業務難以滿足現實需求
一方面是來自移動支付的挑戰。目前農村金融服務站點解決的是農村金融支付問題,通過廣泛鋪設網點,開辦基礎業務,提高了農村金融支付的便捷性。但隨著科技的進步,移動支付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可有效、快速、低成本地擴大金融服務范圍,提升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可得性,相較于金融服務站點輻射范圍和業務范圍都更為廣泛。移動支付對現金的替代作用較為明顯,農村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逐步發展,現金支取基本停留在老年人群體。在移動支付的沖擊下,PQ農商銀行“金燕驛站”的業務量和客戶數量均呈下降趨勢,而站點經理為了維持以往收入,刷單賺取手續費問題不時存在,監督管理成本增加,站點建設積極性進一步降低。
另一方面是來自業務局限的挑戰。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農村建設日新月異,農村產業不斷向好,但由于基礎薄弱和金融排斥,資金需求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目前農村金融服務站點只能解決基礎支付問題,沒有開拓信貸業務。PQ農商銀行依托“金燕驛站”地緣、人緣和降低信息不對稱的優勢,以一家設置在“美麗鄉村”內的“金燕驛站”為依托,開展整村授信業務,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如何全面拓展信貸業務,合理考核并謹防道德風險方面存在挑戰。
(四)具體操作層面存在安全隱患
安全性是銀行經營原則之一,農村金融服務站點是受銀行委托開展業務,在經營過程中要做好安保措施,符合監管要求,但受專業能力、區域距離、管理制度缺失、社會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農村金融服務站點在具體的經營操作中面臨著諸多安全隱患。PQ農商銀行在“金燕驛站”現金管理和手續費管控方面存在操作性風險。現金管理方面,農村金融代理網點現金支付多以小額為主,在農村熟人社會中,站點經理現金保管安全意識不足,清查盤點程序不合規,存在站點備用金與自有資金混放現象,現金保管風險隨著業務筆數和金額的增加不斷顯現。手續費管控方面,在利益驅動和監管不嚴的情況下,服務站點存在套取手續風險。存款業務手續費是PQ農商銀行“金燕驛站”站點經理的主要收入,在利益的驅使下,為了提高手續費收入,站點經理可能通過化整為零、制造業務等方式刷業務量套取手續費,服務站甚至存在洗錢風險。站點位置偏遠,銀行日常巡查和監管不嚴,考核手段單一,考核機制不健全, 也給站點套取手續費提供了可乘之機,變相提高了經營成本。
六、農村金融服務站點的轉型路徑
為緊跟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步伐,滿足農村多元金融需求,提高作為實施主體的商業銀行發展站點業務的積極性,農村金融服務站點需要在站點定位、經營模式、業務職能、經營方式等方面加快改革轉型步伐,在兼顧社會性和盈利性的基礎上推進可持續發展。
(一)分類定位,提高優質站點盈利能力
長期以來, 農村金融站點缺乏較為明晰的定位,公益性和商業性并存,這與其所處的特殊區域環境、政策環境和商業環境有關。農村金融服務站點定位不能脫離實際情況而絕對或孤立地將其定位確認為商業盈利性或政策公益性,而應在二者兼具的情況下,在不同發展時期有所側重。隨著農村金融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農戶的金融需求已從基礎性支付需求上升為資金獲取需求。農村金融服務站點若想持續發展,在站點總體定位上要從發展初期的偏重公益向側重商業轉變,同時對不同站點進行分類定位,對公益性站點側重基礎維護,對商業性站點側重業務拓展。 在金融服務下沉的政策引導下,從自身實際情況和戰略規劃出發, 借助數字化、信息化技術,集中資源,擇優發展經濟效益較高的站點,拓展客流量較大站點的業務范圍,優先實現經濟成本與收益的均衡。
(二)拓展業務范圍,大力發展信貸業務
目前農村金融服務站點提供的多為基礎型負債業務,服務范圍有限,價值增值不足。商業銀行應在已經搭建的服務站點平臺基礎上,通過制度規范和流程設計,不斷延伸業務范圍,增加服務站點的附加價值。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的當下,農村金融需求較為旺盛,應利用大數據線上貸款和服務站點的人緣和地緣優勢,開拓貸款市場,拓展資產業務,提升經營質效。
在貸款業務拓展中,農村金融服務站點的主要工作在于整合信息和客戶營銷,對接指定的網點和客戶經理,貸款授信和用信由客戶經理復核后根據信貸流程決定。在此過程中,服務站點可為商業銀行節省信息收集成本,降低信息不對稱,提高貸款授信率和用信率。同時,利用服務站點開展貸款營銷對當地村民更具有信服力,可滿足村民從正規金融獲得資金支持的現實需要,減輕因民間借貸和高息網貸帶來的經濟壓力。
(三)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業務經營模式
下沉金融服務和優化村級公共服務數字化轉型是農村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移動支付既是對農村金融服務站點的沖擊,也為其經營方式轉型提供了契機。農村金融服務站點應與村級公共服務數字化轉型同步,深化金融科技和大數據賦能,加強服務站點智能化改造,將線下經營模式轉變為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發展模式。PQ農商銀行定期采用流動銀行車與“金燕驛站”相結合方式,依托站點地緣優勢,大力開展手機銀行、網上銀行業務,拓展社保卡開戶范圍,激勵站點經理在服務范圍內布放收款碼、POS機, 提高客戶占有率。同時,農村金融服務站點是農村老人獲取基礎金融服務最便捷的途徑, 在數字化轉型的同時, 也應進一步加強適老化改造,持續提升服務站點服務效能。
(四)健全管控機制,謹防操作風險
一是將農村服務站點納入行內FTP考核體系,綜合考核站點的經濟收益; 二是根據不同站點位置、業務類型、創造效益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進行分類考核,在綜合考核中,在日常管理過程中要制定并依照管理辦法進行有效監管,提高管理和考核的規范化與精細化程度;三是定期對站點經理開展業務操作培訓, 對于不規范操作和風險點進行重點管控;四是對站點經理實行激勵與處罰并行的管控措施, 提高站點經理日常操作責任心和風險意識,促進站點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付玉斌.P銀行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點發展研究[D].洛陽:河南科技大學,2021.
[2]吳曉杰,趙滸,袁昕.提升惠農金融服務點能力探析[J].青海金融,2022(1):21-25.
[3]王關玉.四川省助農取款服務點可持續發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9.
[4]王旭.對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四位一體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思考[J].時代金融,2017(27):89,102.
[5]李賢學.吉林省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20(2):67-68.
[6]李洪德.銀行卡助農取款點可持續發展探索[J].黑龍江金融,2020(10):11-14.
[7]羅勇成.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信用卡,2015(4):50-53.
[8]張立光,姜全.對我國城鄉基礎金融服務均等化的探索——基于山東省助農取款服務點的實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1(11):41-49.
[9]KEMPSON E,WHYLEY C.Kept Out or Opted Out?Understanding and Combating Financial Exclusion[M].Bristol:Policy Press,1999.
Practice and Transformation Path of Rural Financial Service Station
—Taking PQ Rural Commercial Bank as an Example
Li Jing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ny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 Rural inclusive fin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elp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vailability of finance services, extend the tentacles of financial services, and reduce the exclusion of rural finance, rural financial service sites came into being under the principle of government-led and market demand.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development, rural financial service stations have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meeting the needs of rural basic financial payment and opening up the last mile of financial services. But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ural financial demand also bring many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ial service sites. Taking PQ Rural Commercial Bank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nk’s rural financial service site,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sustainabl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in its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problems of failure to meet the actual needs and hidden operational risks. It is suggested that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combin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financial needs, accelerate the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site in the aspects of positioning, business functions, operation mode and control mechanism, so a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ite.
Key words: rural financial service station; inclusive financial; financial demands; business sustainability
(責任編輯:盧艷茹;校對:李丹)
①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20年)[EB/OL].(2021-09-08).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335821/index.html.
②數據來源:PQ農商銀行2021年財務報表。
①PQ農商銀行“金燕驛站”相關數據來源于對PQ農商銀行的實地調查、“金燕驛站”相關賬務總賬的篩選和“金燕驛站”數量、存款規模等統計表。
收稿日期:2022-03-02
基金項目: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信貸約束對農業規模經營績效的影響及緩解機制研究”(212400410402);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耦合評價研究——以河南省為例)(2023-ZZJH-139)
作者簡介:李靜,女,蒙古族,河北承德人,博士,研究方向為農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