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 赟,董宏利,王 蒙,朱佳怡
(1.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2.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蘇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002)
失眠是一種以長時間的入睡困難、易醒、早醒,或對睡眠時間或質量感到不滿意,以致影響日間功能為主要特征的疾病[1]。目前,西醫(yī)治療失眠癥沒有好的方法,長期服用安眠藥易產生耐藥性、成癮性和戒斷性反應[2]。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中醫(yī)藥治療失眠效果顯著且副作用少。可以說,失眠是中醫(yī)藥治療的優(yōu)勢病種[3]。中醫(yī)體質學說認為,體質是在先天稟賦和后天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個體獲得的特質。體質具有差異性,而這種差異性與人的健康狀況及某些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4]。中醫(yī)體質學將人的體質分為9種基本類型,即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本研究擬通過對與失眠、中醫(yī)體質有關的文獻進行Meta 分析,為失眠的防治提供中醫(yī)體質方面的相關依據。
計 算 機 檢 索CNKI、 萬 方、VIP、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等 國 內 外的數據庫,檢索時間為建庫至2020 年12 月。中文檢索詞包括“失眠”“不寐”“體質”,英文檢索詞包括“insomnia”“agrypnia”“ahypnosis”“constit ution”“Chinese medicine”。此外,追溯納入研究的參考文獻,手工檢索以補充獲取相關文獻,用EndNoteX9.3 軟件對相關文獻進行歸納。
文獻的納入標準是:1)文獻內的中醫(yī)體質診斷標準采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發(fā)布的《中醫(y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5]。2)文獻的研究主題為失眠與中醫(yī)體質有關的隊列研究、病例對照研究或橫斷面研究。3)文獻中的研究對象根據《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CCMD-3)、世界衛(wèi)生組織《ICD-10 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精神障礙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DSM-IV)、《睡眠障礙國際分類》(ICSD-3)或其他國內外公認的診斷標準已被明確診斷患有失眠。4)文獻中可通過原始數據獲得失眠患者人群的中醫(yī)體質比例。
文獻的排除標準是:1)研究中缺乏對照組。2)納入的研究對象合并有其他器質性疾病。3)結果數據不完整或重復。4)研究局限于某一種或幾種體質人群。5)綜述類、評述類文獻或個案報道。6)全文不可獲取。
2 名研究者各自依據納入與排除標準進行文獻的篩選及資料的提取,由第三者協(xié)商決裁分歧。資料提取包括:作者及發(fā)表年份,研究地區(qū),診斷標準,樣本來源,樣本量及病例數,研究起止時間,涉及的體質類型,運用Excel 軟件對資料進行統(tǒng)計整理。
由2 名研究者分別對文獻質量進行評價,由第三者評判分歧。隊列研究及病例對照研究采用 紐 卡 斯- 渥 太 華 量 表(The Newcastle Ottawa Scale,NOS) 進 行 評 價[6], 橫 斷 面 研 究 則 按照美國衛(wèi)生保健質量和研究機構(Agency for HealthcareResearch and Quality,AHRQ)[7]的條目,同時剔除不符合本研究設計的部分條目,以柱狀圖展示質量評價結果。
采用RevMan 5.3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用I2檢驗探究納入研究間的異質性。若P>0.05 且I2 <50%,說明其異質性較小,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若P ≤0.05 或I2 ≥50%,說明其異質性較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根據各研究 的95% 可 信 區(qū) 間(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繪制森林圖(forest plots),以OR(odds ratio)的對數值為橫坐標,以OR 對數值標準誤的倒數為縱坐標繪制漏斗圖(funnel plots)。
經檢索,共檢索到743 篇相關文獻,排除其中重復及無關文獻433 篇;初篩剔除277 篇(包括單一體質研究文獻17 篇、綜述文獻5 篇、特定人群研究文獻29 篇、其他文獻226 篇);通讀全文后,剔除25 篇(包括對照組缺失文獻20 篇、重復發(fā)表文獻1 篇、無法獲取數據文獻2 篇、樣本量過少文獻2 篇),最終納入中文文獻8 篇[8-15]。
納入的8 篇中文文獻中共涉及失眠病人5117例、對照組研究對象4222 例,8 篇文獻均為橫斷面研究,研究地區(qū)包括全國大部分省區(qū)及部分華人聚居地區(qū),無地域偏向。8 篇文獻的樣本來源多樣,大部分采取隨機抽樣法抽取病例。8 篇文獻中失眠的診斷標準采用CCMD-3、ICD-10、ICSD-3 等公認的診斷標準,且研究時間不固定在特定范圍,其中有2 項研究明確表示體質存在兼夾。見表1。8 篇文獻的質量較為一般。見圖1。

圖1 文獻質量平均系統(tǒng)圖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情況
對納入的8 篇文獻均進行橫斷面分析,其中平和質(I2=89%,P<0.00001)、陽虛質(I2=54%,P=0.03)、氣虛質(I2=87%,P<0.00001)、濕熱 質(I2=52%,P=0.04) 表 現 出 明 顯 的 異 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陰虛質(I2=0%,P=0.77)、痰濕質(I2=36%,P=0.14)、血瘀質(I2=42%,P=0.12)、氣郁質(I2=45%,P=0.08)、特稟質(I2=0%,P=0.67)未顯示出明顯的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進行Meta 分析的結果顯示,失眠人群更易出現的體質 為 陽 虛 質(OR=4.18,95%CI :1.40 ~2.75,P<0.0001)、 陰 虛 質(OR= 1.69,95%CI :1.39 ~2.04,P <0.00001)、氣郁質(OR= 2.68,95%CI :2.27 ~3.17,P<0.00001),而平和質(OR=0.10,95%CI:0.11 ~0.32,P<0.00001)是失眠人群的保護體質,氣虛質(OR=1.23,95%CI:0.62 ~2.43,P=0.05)、特稟質(OR=1.24,95%CI :0.94 ~1.63,P=0.12)的差異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中醫(yī)體質的Meta 分析結果
將陰虛體質Meta 分析繪制成漏斗圖,圖形基本左右對稱,無明顯發(fā)表偏倚。見圖3。

圖3 陰虛體質Meta 分析的漏斗圖
中醫(yī)學認為,陰陽失衡,不能互相交通與制約,是失眠的主要病機?!饵S帝內經·靈樞·口問》中說:“衛(wèi)氣晝日行于陽,夜半則行于陰……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闭f明睡眠是人體陰陽隨著天地之陰陽消長的變化,正常睡眠是陰陽運行平衡的結果[16]。若陰陽運行失衡,陰不斂陽,陽浮于外,陰陽不能按時出入機體,則可能出現睡眠障礙。陽虛、陰虛體質人群由于體內陰陽失衡,易發(fā)生陰陽失交、出入失常,故更易發(fā)生失眠,這與本研究的分析結果相符合。研究發(fā)現,氣郁體質者因自主神經活性、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平衡能力都較差,導致了一系列情緒不穩(wěn)定的癥狀,更易發(fā)生失眠[17]。中醫(yī)學認為,氣郁質是長期情志不暢、氣機郁滯而形成的以情志抑郁、憂慮脆弱、煩悶不樂為主要表現的一種體質狀態(tài)。氣郁質的人常因肝郁氣滯、善太息而導致氣機運行不暢,或因憂郁脆弱、多思多疑,勞血傷神而致失眠。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加及夜間生活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人出現了睡眠問題。現階段,許多學者均研究了失眠與中醫(yī)體質的相關性,但由于樣本量、設計方式不同、地區(qū)差異等問題,導致研究結果并不完全一致。通過Meta 分析將不同研究進行合并,可得出較為一致的結論。本研究中我們經Meta 分析發(fā)現,陽虛質、陰虛質、氣郁質可能是失眠患者更易出現的體質,平和質則可能是失眠的保護因素,失眠患者的體質與失眠病程可能存在相關性。這提示臨床上在防治失眠時,可從中醫(yī)體質學角度入手,根據患者的體質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體質調理方案。然而,鑒于大部分原始研究質量不高,設計有缺陷,今后仍需更大樣本、更高質量的臨床研究為體質與失眠相關研究的系統(tǒng)性評價提供更可靠的數據來源,進而為臨床診療工作提供更有價值的循證醫(yī)學依據,更好地發(fā)揮中醫(yī)體質學在治未病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