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懷思
(北京市第二醫院中醫科,北京 100031)
頸型頸椎病也叫局部型頸椎病,是頸椎病最常見的一種類型。近年來人們的保健意識逐漸提升,多數主訴頸項不適、頭肩背拘攣疼痛的患者會自行采取一些理療或保健手段來改善癥狀,因此其病情通常不會進一步發展為相對典型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或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頸型頸椎病的發病原因是患者頸部的肌肉、韌帶、關節囊等出現急慢性損傷或頸椎間盤發生退化變性,導致頸椎椎體不穩、小關節錯位,在風寒侵襲、疲勞、睡眠姿勢不當、枕高不適宜等因素的誘導下,使頸椎過伸或過屈,導致頸部肌肉、韌帶、神經等受到牽張或壓迫,進而發病[1]。頸型頸椎病屬于最早期的頸椎病,也是頸椎病治療最為有利、關鍵的時期。頸型頸椎病屬于中醫學中“項痹”的范疇,其病因主要是素體虛弱,感受風寒濕邪,導致氣滯血瘀、經氣不利,不通則痛。夾脊穴的全稱是華佗夾脊穴,是指沿脊柱兩側分布的腧穴,屬于經外奇穴。夾脊穴最早見于《后漢書》所載的《華佗別傳》一文中:“有人病腳躄不能行,佗切脈,便使解衣,點背數十處,相去一寸或五寸(分),從邪不相當,言灸此各七壯,灸創愈即行也。后灸愈,灸夾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調如引繩也。”中醫治療頸椎病常用的頸夾脊穴位于頸部正中線兩側、第1 至第7 頸椎棘突下緣旁開0.5 寸處,一側共7 個穴位。復方小活絡丸是一種中成藥,由川烏、草烏、川芎、白芍、當歸、地龍、乳香、沒藥、香附、膽南星組成,具有舒筋活絡、散風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風寒濕痹、肢體關節疼痛、麻木諸癥。本文主要是探討用針刺頸夾脊穴法配合復方小活絡丸治療中老年頸型頸椎病的效果。
選擇我院門診2020 年1 月至7 月接診的36例中老年頸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符合頸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且經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得到確診;年齡≥50 歲;存在頸部疼痛、酸脹、肌肉痙攣、活動受限等癥狀,此類癥狀多在夜間、晨起出現或加重,或在持續保持同一姿勢后出現或加重,且上述癥狀具有能夠自然緩解和易反復發作的特點;對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病史超過半年,且經口服中藥或西藥、外用藥物、理療等治療無效或效果不佳;存在舌色暗紅、苔白、脈弦等舌象脈象;進行頸椎正側位X 線平片檢查提示存在頸椎生理曲度改變,部分患者存在輕度的頸椎退行性改變;無頸椎間盤病理性改變;進行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頸部血管彩超檢查等未見異常征象;認知功能正常、病歷資料完整;對進行針刺治療無禁忌證;知曉本研究內容,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近期接受過針對頸椎病的相關治療;對進行針刺治療存在禁忌證或對本研究中所用的藥物過敏;存在認知功能異常或溝通障礙,不能配合開展本研究;對治療的依從性差;同期參與其他臨床試驗或存在其他可能影響本研究結果的因素。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6 例,女性患者20 例;其年齡為50 ~65 歲,平均年齡為58 歲;其病程為6 個月~2 年,平均病程為15 個月;其中,單純存在頸項部疼痛癥狀的患者有7 例,存在頸項部疼痛伴頭部疼痛癥狀的患者有11 例,存在頸項部疼痛伴肩臂疼痛癥狀的患者有18 例。
采用針刺頸夾脊穴法配合復方小活絡丸對本研究中36 例患者進行治療。復方小活絡丸(由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藥廠生產)的用法是:口服,每次服4 g,每天服2 次,共治療6周。采用針刺頸夾脊穴法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方法是:選取其兩側的頸夾脊穴作為治療的主穴,頸夾脊穴位于頸部正中線兩側、第1 至第7 頸椎棘突下緣旁開0.5 寸處,一側共7 個穴位。對于頭部疼痛者,加刺其百會穴、風池穴、率谷穴及位于斜方肌的阿是穴;對于頸項部疼痛連及肩臂者,加刺其肩井穴、天宗穴、外勞宮穴及位于斜方肌、三角肌的阿是穴;對于頭暈、失眠者,加刺其印堂穴、頭維穴、神門穴;對于偶有惡心、納食不佳者,加刺其內關穴、足三里穴;對于頸項部有涼感者,加刺其風池穴、大椎穴、命門穴。進行常規的消毒后,用一次性針灸針對上述穴位進行針刺,針刺的深度為2 ~3 cm,每個穴位均采用輕插重提瀉法運針,以患者局部出現明顯的酸、脹、麻感為度,得氣后留針30 min。每周的周一、周三、周五各對患者進行1 次針刺治療,共治療4 周。
觀察本研究中36 例患者的臨床療效。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用治愈、好轉、無效評估患者的療效。治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頸肩部的肌力恢復正常,頸肩部及上肢的功能恢復正常,能正常參加勞動和工作。好轉: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減輕,頸肩部的肌力好轉,頸肩部及上肢的功能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未減輕,頸肩部的肌力無好轉,頸肩部及上肢的功能未得到改善。(治愈例數+ 好轉例數)/ 總例數×100%= 總有效率。治療后對患者進行半年的隨訪,觀察其病情復發的情況。
治療1 周后,本研究36 例患者中治療效果為好轉的患者有20 例,為治愈的患者有4 例;治療2 周后其中治療效果為好轉的患者有27 例,為治愈的患者有6 例;治療4 周后其中治療效果為好轉的患者有28 例,為治愈的患者有6 例,為無效的患者有2 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4.44%(34/36)。治療4 周后,36 例患者中除2 例患者因治療無效中斷治療外,其余34 例患者均在主要癥狀消失后仍堅持口服復方小活絡丸進行鞏固療效,2 周后停藥。半年后對34 例患者進行隨訪得知,其均未再次出現頸項不適、頭肩背拘攣疼痛等癥狀。
頸型頸椎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是指患者的頭、肩、頸、臂等部位有疼痛感及相應的壓痛點,且存在頸椎生理曲線改變、椎體間不穩定、輕度骨質增生等情況,但其頸椎間隙無明顯退行性改變的一類頸椎病。近年來頸型頸椎病在我國的發病率逐年升高。筆者認為,導致頸型頸椎病發生的原因主要是:1)頸椎勞損。患者的頸部長期處于同一姿勢或位置(如較長時間的低頭學習、工作、使用手機或長期在高枕位下睡眠等),造成頸項部肌肉勞損及頸椎僵直。2)頭頸部發生外傷。頸項肩背部的肌肉或軟組織發生外傷,可導致頸椎失穩,引起此病。3)外感風寒濕邪。外感風寒濕邪可導致頸部肌肉痙攣、小血管收縮,使頸項肩背部出現血液循環障礙、淋巴液回流緩慢等情況,導致局部出現無菌性炎癥。4)年齡因素。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其頸椎間盤會出現退行性改變,進而可導致其罹患頸型頸椎病。頸型頸椎病屬于中醫學中“項痹”的范疇。《黃帝內經》中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中老年頸型頸椎病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虛、腎虛表現。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腎之氣為人體正氣之源泉。正氣不足則易感受風寒濕邪,在內則易生痰瘀,阻滯經絡,從而可引起頸項疼痛、頭暈目眩、失眠多夢等癥狀。夾脊穴因位于脊柱兩側而得名。《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中說:“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楊上善注:“脊有廿一椎,以兩手挾脊當椎按之”[3]。可見,針刺夾脊穴很早就被用于脊柱疾病的治療中。用針刺頸夾脊穴法治療頸型頸椎病可起到疏風散寒、祛濕通絡的作用,對于改善頭項肩背部疼痛、拘攣等癥狀有確切的療效。復方小活絡丸是一種中成藥,具有舒筋活絡、散風止痛的功效,被廣泛用于骨科經絡阻滯證的治療中。方中的川烏、草烏藥性辛溫燥烈,可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為君藥;膽南星可化痰燥濕,既可除經絡中之痰濕,亦可止痛;當歸、白芍可養血柔筋,配伍乳香、沒藥、地龍、香附、川芎可活血行氣、通絡止痛。上述諸藥合用,可共奏祛風除濕、通痹活絡之功。《醫學心悟》中強調“痹證”的病因“有風、有寒、有濕、有熱、有瘀血、有氣滯、有痰飲、皆標也。腎虛其本也。”復方小活絡丸中的川烏、草烏具有一定的溫陽補腎強骨之功效。針對頸型頸椎病患者,病情急則以針刺為主,并用藥輔之,在活血通絡的同時達到疏風、散寒、祛濕的目的;病情緩則以服藥為主,并以針刺輔之,在活血通絡的同時達到益精、濡筋、壯骨的目的。采用針刺療法聯合中藥治療頸型頸椎病具有操作簡單、療效確切、費用低及副作用少等優點,適合在各級醫院(尤其是基層醫院)推廣應用。筆者在觀察追蹤用針刺療法聯合中藥治療頸型頸椎病效果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弊端與問題,結合國內外相關的文獻資料,總結出以下亟待解決的問題:1)在頸型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的評定方面,國內主要是根據患者一些自覺癥狀和相關體征的改善情況將其療效劃分為治愈、好轉、未愈等幾個等級,尚未形成相對標準化的療效評定標準,從而造成各文獻資料中所顯示的療效存在較大的偏差。2)國內關于頸型頸椎病針刺治療機理的研究相對較少,一些相關的報道大多偏重于觀察針刺治療的療效。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參考一些其他醫學領域的研究思路、技術與方法,例如從細胞因子及基因表達調控等角度出發,開展針刺治療頸型頸椎病的機制及相關問題的研究。3)一些頸型頸椎病患者對于自身的諸多輕癥未予以足夠重視,在對其進行臨床診療、追蹤療效的過程中易出現研究中斷、病例脫落等情況,從而導致符合要求并一直堅持治療的病例樣本偏少,觀察規模較小,使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今后應通過進行更為系統、深入的研究來證實用針刺療法配合中藥治療頸型頸椎病的價值。
綜上所述,用針刺頸夾脊穴法配合復方小活絡丸對中老年頸型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能有效減輕其臨床癥狀,預防其病情復發。